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寿星村探秘     
成都市所辖的彭州市,有一个楠阳镇红庙子村,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子,但现在却有名了。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这个仅有2000多人口、面积不过1.9平方公里的村子里,竟有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名。126岁动手术在红庙子村,年龄最高老者是赵伯川,去年126岁。说起他的长寿,村里人都会津津乐道地讲起一件事。去年9月,赵伯川患了小肠疝气,疼痛难忍,便来到成都市第二医院,要求做手术。给126岁的老人手术?这给医院出了难题,因为医院还从来没为这么大岁数的人开过刀。大夫为难了,怕他顶不住,“交待”在病床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2,(6):40-41
中华第一迷宫中国最大的崖居华夏最迷人的景观古崖居,位于延庆县西部约20公里处的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的峡谷中。是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迷宫"。1984年,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长程金龙在走访北山周围的村子时,第一次听老人们提起"洞沟"。在村民的带  相似文献   

3.
陈洁莹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3,(7):1339-1350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中村改造及随之而来的村民市民化进程备受关注。广州市杨箕村作为重要的城中村改造地,其村民市民化进程极具代表性。文章从城市更新下城市村落变迁的视角出发,运用市民化理论框架,深度剖析了杨箕村变迁和回迁对于村民市民化的具体影响,希冀可以厘清城中村市民化的普遍特征和特殊进程。研究发现:1)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的基本路径是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获取城市户籍以及城市就业机会,在融入到社会分工中逐步实现市民化;2)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村落时期、城中村时期、回迁小区时期3个阶段;3)政府的征地和房屋出租行为推动村民职业和文化心理的转变,而城中村改造提高了村民收入、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身份的市民化、职业的市民化和文化的市民化进程;4)总体上,城中村改造助推了村民市民化进程,但村民的市民化不仅是改造背后的生活空间转变,还受到城中村所处的区位、村集体干部、外部社会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说起“百朵莲花盛开”,在平常人眼里看来,其实算不上什么罕见的景致,但是发生在如今的灯塔市天河泡村就别具意义了,因为消失了近二百年的莲花又在这里出现了。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村子的西南部的一个方圆近百亩的池塘,而这个鱼池的排水渠,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莲花池”。它大约长60米、宽3米,有近百朵莲花形态各异。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看到过这里开过莲花,只是听老人讲百年前曾经有大片的莲花开放,而在7月中旬的时候,有人在这个排水渠里看到了一些荷叶,可是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过了不几天,排水渠里开出了莲花来了,接着莲花是越开越多。村里老少奔走相告,连附近别的村的村民  相似文献   

5.
<正>为面对面了解民情、心贴心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办实事,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到牙克石市免渡河镇丰收村,为村里的18户贫困家庭和老党员送去了米、面、油和慰问金共计6万余元,并为特困户吴凤莲家投入2万元买了砖瓦房,投入18万元资金为村里修建了被洪水冲坏桥梁,方便了村民的正常出入通行。深入到联系点莫尔道嘎镇,慰问了镇里龙岩社区残疾  相似文献   

6.
以海口北港岛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文本编码归纳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形成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引导、游客进入、人力资本、地方情感、生计满意、经济资本和家庭压力是影响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2)游客进入和地方情感是推动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影响因素均不构成充分必要条件;7个影响因素共产生4条组合路径,按其内在逻辑可将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划分为个体认知导向、家庭责任驱使和外部环境推动;3)旅游发展初期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形成机制中,个体认知导向逻辑有最高解释力度,家庭责任驱使逻辑次之,外部环境推动逻辑最低。常驻与非常驻村民在主观层面对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村民群体在意愿上的强弱分异,成为当地生计转型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洋  陈英  张玉娇  宋文 《干旱区地理》2018,41(1):195-204
为深入研究村民关联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河西走廊15个县(市、区)的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算村民关联的水平,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测评村民关联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村民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河西走廊地区村民关联水平普遍较低,空间格局差异明显,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2)河西走廊村民关联具有“点-带-团”状结构特征。村民关联水平较高的县级单元主要处于石羊河流域,形成了分值较高的聚集“点”;村民关联较低的疏勒河流域的敦煌市、玉门市、瓜州县形成了低值分布“带”;张掖市、酒泉市所辖县形成了村民关联低值“团”。(3)村内因子和村间因子与村民关联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村内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而村间因子形成了河西走廊东部和西部的高值聚集中心,呈现出空间地域上“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结构。剖析村民关联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为促进农地制度有效合理变革进而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提出保护农地权益的合理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村民使用的宅基地都是无偿提供,具有福利性质。凡是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多为村民小组),是这个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就有权无偿分配宅基地。这种无偿、无限期使用宅基地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村民多占宅基地的歪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升值很快,不少城  相似文献   

9.
灾害感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推动"有序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居民的灾害感知是居民灾害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上白云村位于秦岭南坡,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以入户访谈的形式对该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村民灾害感知程度较强,对灾害的认识与客观情况比较一致;2.目前自然灾害对上白云村种植业有较大影响,但对村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却不大.从长远角度看自然灾害对上白云村村民生活的影响有加剧的趋势;3.在减灾过程中政府与村民配合不紧密,村民有独自面对灾害的倾向;4.居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对象多倾向于家人和邻居,基层政府次之,村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可能性随着社会距离(社会关系的疏远度)的增加呈现衰减趋势;5.村民多采用传统防灾措施应对灾害,对地震及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灾害防御知识了解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市猎德复建房社区为案例,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剖析改造后村民市民化进程问题;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质性分析方法,从经济融合、社会文化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4个维度探讨村民的市民化水平。结果表明,由于村社共同体这一特定场域的延续,村民经济资本转化不畅,村民的社会、文化和象征性资本相对匮乏以及村民既有惯习的固化和自我改变动力的缺失,尽管村民在改造后经济状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村民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在经济融合层面就业难题尚未解决,在社会文化适应层面老一辈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固化,在结构融合层面社会网络拓展受阻,在身份认同层面对市民角色的认识不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应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力推进村社共同体转型,并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视作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切实提升村民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促进村民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1.
援引"家"的地理学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上良村乡村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研究发现:①上良乡村民宿"家"的生产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村委及村民多方利益主体协商的结果。政府、企业与村民对"家"的不同理解使之产生不同的生产逻辑,成为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中权力博弈的直接原因。②在"商业性家"的营造过程中,村民"临时的家"中物质和精神的匮乏不仅推进了"商业性家"的营建,也突显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冲突。③在"家"的重构过程中,政府、旅游企业与村民在"家"的物质景观、情感意义、边界意义及社会关系4个维度中展演了多元复杂的权力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村民关联度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户参与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蕻强 《中国沙漠》2016,36(2):549-555
为研究村民关联度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户参与度的影响,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实地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测度了村民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并度量了村民关联度对农户参与度的影响,以期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结果表明:(1)将村民关联分为情感关联、认知关联、经济关联和行动关联,将农户参与分为农户决策参与、行动参与和反馈参与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村民关联度集中在2.5~4.5,均值为3.38,农户参与度集中在3.0~5.0,均值为4.12。(3)村民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的相关系数为0.729,村民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呈现显著的正向强相关。  相似文献   

13.
华西,圆中国农民千年梦想江苏江阴华西村,被称为华夏第一村。为什么它可以称第一?它富到哪种程度?它好在哪里?它怎么富的?不到华西,无法打开这一系列的问号。泰山顶上,有一康熙手书的石碑,上有“果然”二字。到了华西,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后得到的,也是这两个字—果然。村民赵永良家年收入近20万,可他的儿子说.生活还能再好一点村民赵永良一家人正准备请客。3月28、29日两天是华西村一年一次的村集,也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的两天。笔者进门的时候,赵永良的儿子赵春龙在收拾三只甲鱼,院子的水池旁,赵永良的爱人朱玲珍在剖洗一条…  相似文献   

14.
魏开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12,32(4):416-422
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中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城中村主体的行为特征、城中村土地供应和需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以理论推导与现实印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对城中村土地供求变化进行了动态均衡分析。从村庄"内部人"的视角,考察在各种内外部因素变动(征地与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村民城市化转型)的情况下,城中村主体如何实现土地的供应和需求均衡。总体上,城中村土地变化表现为土地需求被动地追随(因征地而发生的)供应减少而下降,以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在城中村形成阶段,供求均衡借助乡村工业化,即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而实现;在城中村存续阶段,存在土地供求的逐渐失衡;在城中村改造阶段,供求均衡最终必须通过城市化,即村民转为市民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旅游是云南省的主体旅游之一,在民族旅游中,云南农村广大村民的社会角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寨旅游景点旅游开发价值高,景点开发较早,旅游业发展较快,经历了从起步到较成熟的4个阶段。村民在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被放弃或减少;家庭经济收入逐步转变为以旅游业为主;家庭消费更多地投入精神产品;村民人际关系中融入了经济因素和竞争意识;夫妻家庭劳动分工中,从事旅游业的妻子已基本不干农活和少做家务;以儿媳为代表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村民思想意识等方面受到外来者的影响,拉近了村民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庄晓平  尹书华  朱竑 《地理学报》2018,73(8):1571-1585
中国古村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微社会,但当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得到旅游开发后,新的经济方式的介入以及大量游客的进入,对古村落村民的思想、生活等产生了重大冲击。研究发现,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群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不同,所在地村民呈现出公民性的差异。研究借助所建构的“公民性”指标,在证明旅游作为3个已开发古村落的主要经济驱动力的情况下,指出旅游开发越充分的古村落,村民的公民性越强。从而揭示出旅游作为一种改变古村落经济模式的主要驱动力,在中国3个地理位置毗邻、治理模式一致、风土民情相似的古村落中,因其发展带来了“公民性”普世伦理的出现。该研究回答了“公民性”这一普世的人类文明标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的过程和机制,研究价值层面或对中国尚显薄弱的道德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文瑞  田璐  唐琼  邓小永 《地理研究》2018,37(4):772-782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生态质量改善后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对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冲击的现象,此即生态系统反服务(EDS)。以西秦岭西汉水上游林区边缘的部分村庄为研究区,以“猪进人退”为案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博弈论模型分析,试图揭示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反服务给当地居民生存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各利益方的博弈均衡结果。研究表明:案例区生态质量趋好背景下66%的村庄遭野猪侵害,其引致的EDS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包括农田被毁、部分村民搬迁、耕地撂荒增加、村民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以及疾病传染威胁等;人类(包括村民和政府)在解决此问题时的纳什均衡为(防治,侵害),在生态效益目标不改变的情况下,野猪侵害行为不可避免,村民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决定了村民对生态保护积极态度的程度。政府如果提高生态补偿,则可以达到村民和政府均积极保护生态、村民也积极防治野猪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在美丽的渤海之滨伫立着号称关外第一市的葫芦岛,葫芦岛境内有大小虹螺两座山。我家就住在小虹螺山脚下的张相公屯乡萝卜窖村才家沟。张相公望名解意,这里曾经有位小有名气的张姓相公。那么,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们村子盛产萝卜吗?你们姓的"才"字不是"柴"?别急,听我给您讲讲落鵏轿与才家沟的故事。(一)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兴起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历史上称其为"闯关东"。一提起闯关东,很多人会马上想  相似文献   

19.
孟凯 《热带地理》2016,36(5):786-794
除了工业发展的动力之外,旅游作为一种市场动力,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因此,在旅游发展的引导下,乡村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各动力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亟待新的探索和突破。文章引入“国家―市场―社会”作为分析城市化驱动力的三元框架,以云台山景区内的乡村为例,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认为在旅游发展所引导乡村城市化的背后,国家、市场、社会这三元动力在动力主体、作用发挥、角色扮演上和原本框架中各个动力的所指相比都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市场动力从市场供给一方转变为市场需求一方,社会动力从村民组织转变为村民个体。通过案例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地方政府、需求市场、村民个体作为旅游发展引导下乡村城市化的三元驱动力,“地方政府―需求市场―村民个体”的分析框架也是对“国家―市场―社会”分析框架针对具体研究问题的有效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梅里雪山是云南省自然景观最为壮美,生物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000年以来,位于梅里雪山腹心地的雨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了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业,并从中致富。近年来,随着雨崩观光旅游者的快速增长,雨崩村乡村旅游业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商品开发严重滞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存交通、电力等外部因素受限制,但是如果充分挖掘和利用村民现在可利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就能够依靠村民自身条件开发出质优价廉的生态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日益扩大的旅游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