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鄂西山区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目前已成为我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新增耕地则是土地整理的核心之一。然而笔者近两年通过参加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发现,由于受资金,地形地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中新增耕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文以鄂西山区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新增耕地质量实地调查和思考,得出了山区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质量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保证新增耕地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祝功武 《热带地理》2008,28(1):32-36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各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及由此引起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地表格局被剧烈改变的问题和对地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影响,据此论述珠三角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进一步提出构筑生态网络、保护战略性空间资源、适度还塘还涌等土地保护和整理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综合研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整合 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与历史背景, 开展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方面研究, 属于IGBP 和 IHDP 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计划(GLP) 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述土地变化科学( LCS) 的理论 与模型、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 提出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的研究框架: 运用GIS 技术, 通过综合分析遥感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及建国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的 耕地面积变化数据, 探讨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 结合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析耕地转型 的影响因子;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 策, 在了解中国耕地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的理论假设; 结合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 模拟, 进而确定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类型及其所处的转型阶段, 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耕地保护的 重要举措———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幸福?对于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广义村刘国庆来说,结束古老的"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就是最大的幸福。小学还没毕业,刘国庆就开始跟着父亲在田里干活,育苗、犁地、插秧、除草……一晃40多年过去了,地里的庄稼依然春种秋收,只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情况凤冈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四周与湄潭、余庆、石阡、思南、德江、务川、正安等县接壤,距省会贵阳260公路,距遵义110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辖9镇5乡、86个村(社区),总人口41.6万人。2008年末,全县地方生产总值7.4亿元,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7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62,自引:9,他引:62  
罗明  王军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土地整理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增加土地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目标 ,结合我国的国家目标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 ,阐明了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 ,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时机 ,大力推进农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 ,努力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同时 ,逐步推进非农用地整理 ,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 2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 ,在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变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3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土地整理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相结合 ,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对现有耕地科技含量的投入 ,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此外 ,土地整理应加紧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和公司参与等 ,实现土地整理资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土地整理的有益实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展示了令人振奋的光辉前景。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事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仍是生存的保障,是"定心丸"。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来经营种植,就失去了致富之本,党的富民政  相似文献   

9.
陈建文 《西部资源》2019,(3):179-180
当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面临这很多的困境。很多地方的土地利用不够科学,存在很多荒废土地的问题。目前,在土地复垦和开发整理等方面急需进行科学管理,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详细研究土地管理措施。本文基于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加强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等级设计需要充分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相关经济技术条件,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结合农用地分等技术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折算相关成果,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中进行了尝试性评定研究.在综合分析相关经济技术水平、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现状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规划设计进行评定,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研究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设计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广东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土地整理的研究现状出发,在简述土地整理模式及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针对广东省土地整理的实践,探讨了土地整理的运作模式和特点以及土地整理的经验对其它地区的启示与借鉴,并指出:"广东省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是关键.所以,土地整理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不断完善土地整理的内容,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及土地生产力的提高相结合,促进全省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探讨土地整理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规律,并依此进行模式的划分,可以为政府的土地整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完善国家的土地整理技术规程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在分析土地整理模式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层次指标分类法,分别采用土地整理地域特征指标、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土地整理目标指标和土地整理运作方式指标对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划分,并依此对我国的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3.
<正>平罗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农业大县,土地是全县29万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平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土地整理活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内涵人手,讨论了土地整理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结合江苏省丹阳市典型区进行分析,尝试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质量发展趋势对我国土地整理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资源质量的状况与耕地的保护及管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鉴吸收土地质量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体系,以从其根源入手寻求提高土地质量的对策,对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转变到质量和生态管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土地质量的概念与研究现状,提出土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实际应用日趋紧密;②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理与尺度效应研究不断加强;③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受到重视。根据国际上土地质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土地整理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内涵,从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质量评价与调查的技术方法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等3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与深化研究有所裨益,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体系及其确定依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翟有龙 《干旱区地理》2004,27(2):245-249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总目标与分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扩大用地面积目标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目标,增加农用地目标与增加耕地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等若干方面,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与投资能力等方面综合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王军  邱扬  杨磊  邸超  余莉 《地理研究》2007,26(2):258-265
以北京市怀柔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GIS,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超过70%的面积为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转变为耕地。(2)土地利用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幅超过50%;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小斑块面积分别增加1.2倍、0.4倍和79倍,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降低了24.18%。(3)土地利用斑块形状变得简单规则、空间分布集中,景观边缘密度、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明显降低,降幅超过29%,分维数略有降低,而聚集度升高。(4)土地整理在减轻景观破碎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多样性,斑块类型丰富度指数降低14%,而Shannon与Simpson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降幅超过30%。  相似文献   

18.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本达  黄润  雷坚生 《热带地理》1999,19(2):142-146
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方法等理论进行探讨。针对国情,认为:1)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区域性基础规划,对区域性其他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农田保护区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因而是整个规划的入手处;3)土地利用规划不应“自上而下”,而应采用“由县(县级市)入手向两级延伸”的办法;4)“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应一刀切,而应采取“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亦存在平衡”的弹性策略,且除“量”的平衡外,还应注重“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现代意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整理区现状基础资料及土地整理相关资料收集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运用TOPSIS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3个井灌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3个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实施结果塔布赛乡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8,伍什家镇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64,双河镇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56,从土地整理实施综合效益等级上划分,塔布赛乡土地整理项目达到优秀等级,伍什家镇土地整理整理项目、双河镇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20.
由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件引发的土地大整治工作,促使国家编委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下决心于1998年元月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并陆续出台系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暂行办法、指导原则、技术执行标准等,而且在《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中就土地整理概念、职责、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了确定,使土地整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行状态中。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和承担责任的扩大及众多问题的出现,土地整理工作已不适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需要。为此经国家批准2012年5月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虽然,名称上从"整理"变为"整治"相差了一个字,但是,实际工作的内涵却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就此变化谈一下看法,希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