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洋中陆源溶解有机质的分布和循环StephenOpsahl等陆源溶解有机质(DOM)由河流不断地向海洋中排放,其在海洋盆地中的分布和活动性以及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仍所知甚少。在东部赤道太平洋的表层水溶解腐殖质中发现了陆源溶解有机质出现在开放大洋中的直接...  相似文献   

2.
气候模拟研究预示 ,虽然全球气候仍在变暖以及水动力循环也在加强 ,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可导致大西洋经向倒转环流 (温盐环流 ,THC)的减弱甚至关闭(Cubasch等 ,2 0 0 1 )。因此 ,这是控制大西洋温盐环流得以持续的根本所在。但是 ,现今THC的实际观测还不足以说明其环流的强度是在变化的。气候模型显示 ,THC减缓的结果导致赤道大西洋中层水的显著且快速增温 ,表明大西洋中等深度的水体温度变化可作为THC的示踪剂。对大洋循环模型采用不同的边界条件 ,选择现今和冰川气候条件来演示大西洋中层水是如何响应的。中层水的…  相似文献   

3.
张裂和区域沉降是越南南部近海九龙和南昆山盆地的特色。初期的张裂开始于始新世-早渐新世。紧接着是晚渐新世地壳块体的上升和旋转。上升块体的侵蚀标志着九龙盆地从张裂到区域沉降的转变。第二阶段的张裂开始发生于南昆山盆地。并持续至晚中新世。南昆山盆地部分地区经历了中-晚中新世的倒转。九龙盆地中同生张裂和裂后单元分别由非海相沉和海陆交互相到浅海沉积组成。南昆山盆地中的同生张裂沉积分成早期同生断裂单元-相应于初期张裂阶段。和晚期同生张裂单元。在张裂的第二阶段沉积。早期同生和晚期同生张裂单元由非海相沉积和非海相到浅海沉积组成。后张裂单元由陆架、深海沉积组成。正式出版的报告资料显示九龙盆地以生油为主.油主要储集在破碎基岩高处。丽南昆山盆地通常含气,其气圈闭在中新世砂岩和晚中新世碳酸岩中。这些明显的特征可能随着南昆山盆地长期的张裂和倒转所造成的圈闭形成及圈闭整体破裂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4.
全球海洋环流复杂,其产生的水体和热盐输运决定了各大洋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并且对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GLORYS12、GLORYS2V4、C-GLORS05、FOAM和ORAS5五种再分析资料对全球12个关键截面处的海洋水体和热盐输运进行了估算。平均计算结果显示,纬向积分的海洋经向盐量输运与经向体积输运的变化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海水盐度垂向变化较小,水体盐量输运与体积输运大小成比例。全球海洋在35°S附近呈现经向体积输运极值,其南向输运量接近10 Sv。由于海洋温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且中下层较为稳定,因此海洋经向热量输运与上层海洋环流相关性更高。全球海洋在南北半球均呈现向极的经向热量输运,北半球中低纬度输运量在1.5~2.0PW,南半球中低纬度输运量在1.0 PW左右。N向热量输运横跨整个大西洋,南大西洋中低纬度输运量在0.3~1.0 PW,北大西洋中低纬度输运量在1.0~1.3 PW。与大洋经向输运相比,南大洋由于强劲的南极绕极流的E向流动,其纬向水体和热盐输运显著。计算结果显示,通过南大洋20°E、146°E截面以及德雷克海峡分别约有144.50、...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宙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6.
从南海与大洋磁异常的相关性探讨南海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洋壳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7.
日本海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福寿 《海岸工程》1995,14(1):37-42
本文主要根据地质,地震,磁力,地热,重力等资料,分析了日本海的地质构造特征。日本海是一个广阔的边缘海,四周被大陆架所围。自东北至西南依次为日本,海盆,大和海脊,大和盆地及马海贫。大和海脊由陆壳物质组成,盆地中心则以洋壳为底。热流值高而变率小,说明日本海是一个成熟的弧后盆地,扩张停止于中新世。日本海在更新世最低海面时,与大洋交换断绝,沉积物中含碳比较丰富,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大量获得,“弧后盆地扩张”模式和“地体拼贴”模式也不能合理地解释东海盆地的演化,本文提出了东海盆地演化的一种新模式-“持续拉张-脉动挤压”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力源机制,认为东海盆地演化的拉张力源是中国东部地幔软流圈自西向东(或东南)的蠕动流、岩石圈本身的陆亮(厚)到洋壳(簿)的扩张力、岩石圈的局部对流引起的侧向扩张及对岩石圈底部的热侵蚀;挤压力源则是菲律宾海大洋岩石圈向  相似文献   

9.
古断层的再复活是脆性地壳的一个常见的变形机制,主要取决于新的不同应力场的活动和断层的方向、倾角和强度。在强烈变形的地区,断层再复活可能会导致盆地倒转或拉裂盆地(或拉张盆地)的发育(De Graciansky等,1989;Williams等,1989);在弱变形的克拉通内部地区,断层再复活能够导致基底的上覆盖岩单元破碎。由基底深层断层再复活导致的表层断裂模式取决于断层的运动学性质(即走滑、正或逆断层):在走滑断层R的情况下,R’和T断裂形成于表层盖层之中(Riedel,1929;Tchalenko,1970),  相似文献   

10.
牛凡  王涛  廖光洪 《海洋学报》2020,42(5):65-76
有效重力势能作为重力势能中活跃的部分,能够参与海洋能量循环。本文计算和评估了CMIP5中9个模式的全球大洋2 000 m以上积分的有效重力势能和200~500 m深度范围内的中尺度有效重力势能,并与由BOAArgo观测数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就全球大洋2 000 m以上积分的有效重力势能而言,多数模式的计算结果均大于由Argo观测数据计算的结果。通过比较有效重力势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在强动力活跃区(特别是黑潮、湾流、南极绕极流区),模式与观测相差较大,其差别主要来源于观测与模式中扰动密度的差异。此外,在黑潮和南大洋区域,涡动能和有效重力势能具有较高的时间相关性,而在北大西洋湾流区域,两者的相关性较低;功率谱分析显示中尺度有效重力势能与涡动能都存在显著的半年和年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ITF还可能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异常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的重要海洋信号  相似文献   

12.
北大西洋海流是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热带的热量从墨西哥湾传输到北大西洋北部。这些热量被释放进向东移动的气团中,极大地改善了欧洲北部的冬季气候。我们通过模式模拟预测出:随着CO2浓度的持续增加(IPCC第3个评价报告:气候变化,2001),下个世纪的大洋循环会极大地减弱。自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我们开始观察到由于来自Nordic海的流量减少,北大西洋北部的海水不断淡化(Hansen等,2001;Dickson等,2002)。  相似文献   

13.
胡安·德富卡海岭东侧3.5Ma的洋壳上发现温泉M.J.Motl等温暖的变换海水在洋中脊侧翼上通过基底岩石以很大的规模循环着,就象大洋每隔几个十几万年通过地壳一次一样。这样大规模的热液循环通过海底带走了20%以上的总热通量,并且可能明显增加了大洋的地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显生宙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年代、幅度和作用机制尚在争议.当人们能够通过地震剖面的地层记录客观地识别被不整合面分割开的沉积体时,必须根据经验研究和模式比较,来确认这些沉积体与海平面的相关关系.为了评估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大洋钻探计划150航次于1993年5月28日至7月25日重返新泽西滨外区调查.  相似文献   

15.
石莉 《海洋信息》2006,(1):31-32
2004年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新的一年。尽管IODP在2003年10月正式开始,但2004年是IODP开始在世界三大洋勘探作业的第一年。IODP是使用3种钻探船(套管、无套管和特殊平台)揭示地球历史和构造的一项国际计划。在这些平台上,IODP研究探索了三大主题:深层生物圈和海床底下大洋:环境变化、过程和影响;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以上3个主题的研究将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海平面变化、矿产资源、能源)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5.1 背景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位于副热带辐合区内的作为世界大洋一部分的南大洋,其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0%以上。就我们考虑的全球变化而言,南大洋在全球的碳(C)和有关的生物元素(N,P,Si)循环的几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海洋的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急切地期望长期观测海水性能、海水循环模式、海水热变化、淡水以及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本计划的指南(Weller,1989)中,已经记述了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由于南极地区的大气、海冰、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圈通过反馈作用对全球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层大洋环流、大气中能量和污染物的传输、海冰质量平衡的变化等等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海洋动力学角度,概述了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的主要入流和出流通道—吕宋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研究现状。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是太平洋、南海和印度尼西亚海域进行水体和热盐交换的传输带,对西太平洋、南海、印尼海和东印度洋的环流系统有重要影响。吕宋海峡水交换和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都呈现冬季大夏季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对维持南海的物质、能量和动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向南海输运水体和热盐,并传递ENSO等气候信号,对南海的环流、水体和海洋环境都产生重要影响。卡里马塔海峡向印度尼西亚海区的水体和热盐输运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重要意义。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和印尼贯穿流的年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两者相互调制相互影响,维持了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间的平衡关系,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和长期的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铁锰结壳系从大洋水体中直接沉淀而成,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结壳内部特征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在深入理解生长机制与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铁锰结壳内部特征可以为恢复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有益信息.结壳中还富集了多种金属元素,是钴、铂等的重要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