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亲花岗岩类矿床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就矿床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存在成因联系的证据、亲花岗岩类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因素和岩石成因因素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作简短概述。矿床和火成岩在地理上的伴生、分带现象、金属与特殊种属花岗岩类之间的关系、岩体微量元素的浓度与其伴生矿床的关系以及相对年代关系,是确定矿床和火成岩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的依据。元素离子的电子层构造、离子半径和离子势等地球化学性质与矿石沉积地点、母火成岩成分、矿石形成方式、矿物生成顺序、矿石矿物成分、矿质沉淀温度以及矿石形成深度等都有内在联系。花岗岩类岩荣的形成与矿质的富集、岩浆和富水流体之间的关系和造矿元素在岩浆与富水流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是控制矿床形成的三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试论金的构造地球化学及其找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球化学,尤其是勘查地球化学的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出现了一门地球化学与构造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构造地球化学。处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构造地球化学,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完整定义。笔者认为,构造地球化学主要是研究在不同层次的构造单元内,在不同期次的构造活动中,在各种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元素和离子的地球化学性状和规律,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分配特征。构造地球化学涉及的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内部三条磨拉石带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张旗  钱青  王焰 《地学前缘》1999,6(3):0-0
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为重建古板块构造格局服务,其次是探讨古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岩石的形成、演化、变质及其所反映的大陆动力学和深部地幔过程。造山带演化分为5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火成岩具有不同的特征,地球化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识别出各个阶段岩石产物的特征、来源、成因和形成环境。文中着重讨论了造山带火成岩的若干地球化学问题。笔者指出:蛇绿岩主要分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MORB两种,最近的研究发现,蛇绿岩中有来自富集地幔的信息。岛弧火山岩突出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ω(Th)>ω(Ta)和Nb,Ta亏损,这是由于消减带物质加入的结果,本质上是一个(深源)陆壳混染的问题。花岗岩可能是幔源与壳源之间混合的连续谱系,花岗岩成因类型的控制因素主要是不同类型的源岩而不是构造环境。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可以产于各种构造环境。文中还讨论了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开釆的許多矿床中,鈾的来源并不清楚,因而在成因上尚存在着許多不一致的假說。最流行的两种假说是:鈾是通过普通地下水从碎屑岩或火成岩中淋滤而来;鈾在晚期残余流体中从花崗岩浆或鹼性岩浆析出。經过慎重考証后发現,即使有属于对普通碎屑岩或火成岩的淋滤形成的矿床,也只是极少数,而許多矿床則是金属矿床中鈾的再分佈結果或是早先由上升溶液所形成的富集物。最近工作表明,上升溶液在花崗岩形成以前很早就由岩浆开始析出,可能一直断断續續到分离結晶結束为止。含鈾溶液从岩浆的析出和輝綠岩与煌斑岩脈的侵入似乎在同时一期。从較酸性的岩浆分異体中析出的鈾似乎比重不大。后生鈾矿床和各种类型火成岩侵入体以及主要构造单元之間的空間关系有力地說明了在大多数地区鈾都产于相当深的地方,这些矿床中的金属組合只能用这种假設才可得到解释。地表水只能淋滤和再分佈某些类型矿床中的內生鈾及其伴生金属,例如,在科罗拉多高原的那些矿床或气候干燥地区矿脈的上部。  相似文献   

5.
开放的岩浆体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80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开放的岩浆体系.自70年代以来对造山带安山岩系列的研究,促进了开放岩浆体系在火成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概述了开放岩浆体系的概念以及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在开放岩浆体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在岩石学方面先后论证了酸性岩中具有基性岩浆包体、不平衡的斑晶组合以及岩石化学组成的变异呈直线趋势等不同岩浆混合的证据.实验表明洋中脊玄武岩的形成,既包括分离结晶作用,也包括进化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实验还证明流纹岩浆和玄武岩演变的进化岩浆之间的混合是形成玄武安山岩和英安岩岩浆的可能的一种机理.在地球化学方面,根据痕量元素Th.Hf和Ta的比值以及同位素∑_Nd-∑_Sr的演化特征等认为火山熔岩的成因包括同化地壳组分的作用:采用玄武岩和英安岩浆混合作用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火山岩套的稀土分布形式;并利用铅同位素组提和~(10)Be的丰度作为确定是否有大洋沉积场参与的标志,因而,造山带火山熔岩的成因包括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同化作用和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研究区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矿体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从岩浆岩、地层、构造和地球化学场四个方面对研究区的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认为断裂构造是本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断裂构造作为金矿床形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不仅提供了成矿流体运移通道,而且还提供了矿体就位空间,这一点也同时在地球化学异常显示上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层控矿床已成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研究讨论的中心问题。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大都认为层控矿床受一定层位或岩性(岩相)单元控制,大体上经过沉积或火山—沉积作用,变质或构造—变质作用以及应力变形构造作用,具有多种成因和复合迭加的特征。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层控矿床的地层岩相、沉积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与成因等方面,而对层控矿床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研究的也不够。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证明:层控矿床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的,应力变形构造和构造—变质作用对层控矿床的形成演化、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8.
我国铀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砂岩型排前三位。花岗岩型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砂岩型主要分布在北方,而火山岩型则南北均有分布。文章归纳了铀矿的控矿因素有构造作用、岩体因素(岩浆热液作用)、沉积建造、蚀变作用等,其中构造作用最为明显,通常深源作用对矿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找矿标志主要有构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其他地质特征等,各种找矿标志的叠加处是找矿最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包尔图铜矿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北山区包尔图至库米什断裂带附近,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艾木太乌拉短轴背斜轴部附近的中元古界长城系星星峡群(Chxn)变质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本亚组地层自背斜轴部向两翼由角闪岩相逐步过渡到绿片岩相。矿区内的变质岩既具有中酸性火山岩类岩石化学的特点又具有沉积成因岩石化学的特点,为沉积岩与火成岩过渡类型。矿区内变质岩的地层学、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应为一套海相中酸性、基性火山碎屑岩建造。研究区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后期又叠加有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构造地球化学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地质构造对地球化学作用的控制和影响,随着地质矿产工作的深入开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地质矿产方面许多实际性问题,都与化学素元的分布、分配、集散有关。元素分布的差异性除与地球形成时,吸积固体物质所造成的原始不均匀性有关外,主要与各种地质作用有关,其中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又是地质发展史的主要因素,与其伴随的各种地球化学作用,是构造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11.
《沉积地质学》69卷1—2期,1990年11月一、沉积盆地根据成熟度进行的地球动力-地球化学分类本文按照地球动力学原理和作用、并结合大陆边缘的类型、盆地在板块上的位置和地壳的类型,对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分类。但盆地的构造分类并未提高发现沉积盆地内油气或金属矿床的速率。为了提高工业油气产出和宿主沉积岩的矿床的预测水平,本文建议将盆地地球动力分类与有机(石油)或无机(金属)地球化学分类系统相结合。盆地的有机地球化学分类用三个标准辨别盆地的类型:载荷因素、迁移水系因素和阻抗因素(Denaison和Huizinga,1989a.b)。类似的方法也适用于金属矿床。本文还提出无机地球化学分类,其识别无机成熟度  相似文献   

12.
藏南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的西延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西藏南东部和澳大利亚南西部新识别出的早白垩世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范围还未能得到很好约束。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西藏南东部浪卡子-洛扎以西、江孜、康马地区广泛分布的近东西向基性岩墙和少量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这些以辉绿岩、辉长岩为主的镁铁质岩石属于碱性-亚碱性玄武岩系列,在地球化学上主要包括高Ti的洋岛玄武岩型和低Ti的大洋中脊玄武岩型,两者的εNd(t)值分别为(+0.9~+2.0)和(+4.6~+5.8)。这两种类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内的对应类型可比,暗示它们与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一样,均形成于由地幔柱作用于大陆岩石圈引起的伸展背景,代表该残余大火成岩省的西延。本文研究结果使得现今保留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上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残余面积接近50000km2。该大火成岩省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是引发研究区甚至全球早白垩世大洋缺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举足轻重,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基础上,结合高分子力化学分析,阐述了力化学作用的基本特点,沉积盆地中应力分布、成烃力化学作用方式、反应类型、影响因素和实验证据以及力化学作用与油气分布,以推进油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2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的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影响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控制沉积物特征的地球化学作用。结果表明,岛(陆)架--岛坡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受沉积区离岸远近和水深大小等因素控制的钙质生物、硅质生物和陆源碎屑的沉积作用,其次为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作用与基性火山碎屑的沉积作用;海槽--陆坡区有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由硅质碎屑沉积和粘土质陆源、火山碎屑在时空旧的交替沉积所控制,宇宙源沉积、自生沉积、碱性火山碎屑沉积、热液作用等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石油成藏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变化及控制因素的综合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藏内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受源岩有机相、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的制约外,还受到石油在成藏过程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分析了石油在成藏过程中,族组份、生物标志物组成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发生的地球化学变化,综合评述了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包括地色层作用)、热化学硫还原作用、石油运移过程中的相控分馏作用、不同期次充注的原油的混合作用及浸析作用等因素对石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的层理、层面上的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的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的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 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这些沉积构造的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曹晗  吴昌志  刘援军 《江苏地质》2016,40(4):589-598
以纳米比亚北部台地区的新元古代成冰期朝斯(Chuos)组沉积变质型条带状铁建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该区的大地构造背景、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针对该区域朝斯组地层特征、构造历史、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形成环境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雪球地球"假说,认为研究区含铁建造与成冰期的一定条件下的裂谷作用形成海盆和热液组分有直接成因联系,在雪球期内的氧化还原环境多变的裂谷大洋、海底热液流体、大陆风化作用、海洋生物圈变化、大气与海水的物质组分交换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含铁条带建造的沉积层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主要呈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及A型花岗岩等形态产出。本文运用岩石学探针技术,通过早侏罗世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并与晚中生代火成岩作对比,提出早侏罗世火成岩的形成与南岭东段近EW向张性断裂活动有关,标志着印支挤压造山的结束;之后东南大陆进入晚中生代NE向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阶段,经历了挤压造山—剪切拉张过程,并在晚白垩世末期进入又一轮后造山拉张裂解阶段,即中生代时东南大陆边缘经历了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和晚中生代(中侏罗世—晚白垩世)两期造山事件,其中早侏罗世的区域拉张作用是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前奏,构造域转换可能始于中侏罗世(165Ma)。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节律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地球的节律可能是地质作用在地球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既有不同的类别,又有时限不同的级别。节律具有突发性和旋回性或周期性,总的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球节律可能最终受到天文因素背景的控制。节律现象因受到地区性因素以及一些非线性因素的叠加和干扰,形成不同程度的耦合和偏离,表现十分复杂。文中讨论了较长周期的沉积旋回周期和构造岩浆旋回周期。大陆地质是地球动力学的信息库。文中讨论了陆壳形成、大陆在地史中的聚散演变;讨论了联合古陆和超级大陆的周期,也涉及板块运动、大陆聚散及其受深部过程的控制和驱动力问题;最后论述了地球阶段性有限膨胀的可能性及其初步检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