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自从2003年开始,北京房山区拒马河流域出现了黑鹳(Ciconia nigra),并在随后的几年出现了黑鹳分群及留居现象,为了掌握拒马河流域黑鹳是否迁徙和它们的季节性活动规律,2011年给2只黑鹳带上卫星发射器,并进行卫星定位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黑鹳的冬、春季活动区域与夏、秋季活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河面封冻、人类活动干扰和干旱是导致黑鹳的适宜取食地减少和分布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黑鹳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规律,提出了拒马河流域黑鹳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内最大的黑鹳(Ciconia nigra)繁殖、栖息地在朝阳市。随着经济建设和产业调整,人类活动范围扩大,黑鹳种群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伤病、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分析2010~2016年朝阳市被救助的伤病黑鹳受伤的原因发现,黑鹳受伤的主要因素为天敌、疾病、饥饿、外伤和人为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黑鹳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黑鹳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稀少,我国黑鹳数量仅1 000余只。朝阳是辽宁省最大的黑鹳繁殖地,10多年前曾多次发现黑鹳种群与弃巢。2017年5月在喀左县羊角沟乡崔杖子村的楼子山峭壁上新发现黑鹳巢,并监测到巢内正在育雏的黑鹳及3只幼鸟。目前朝阳市野保部门已开展黑鹳形态、习性和育雏行为监测,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科研支持,加大黑鹳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中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掌握河北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中黑鹳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活动规律,2018年3月~2020年2月,采用样带和样点相结合的方法,沿布设的固定观察样线和在观察样点,对黑鹳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河北省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黑鹳的活动情况、个体数量和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黑鹳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和季节活动规律,5月、8月和10月其个体数量较多,6~7月其个体数量较少,在各观察样点平均只记录了2.88只,尤其以清漳河赤岸段和茨村段的黑鹳个体数量变化最为明显,说明涉县清漳河湿地已经成为黑鹳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黑鹳数量及生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秋冬季节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Ciconia nigra)的数量变动及其对生境的选择,于2008年9月6日~12月26日,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特征选取16条样线,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黑鹳的数量;采用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评价黑鹳对十渡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生境类型(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的喜好程度.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鹳174只;其中,9~10月观察到的黑鹳数量较少,月平均遇见数为26.5只;部分黑鹳于11月17日~11月29日迁走,12月4日左右开始有黑鹳迁入;黑鹳月平均遇见数量高峰期在12月,当月月平均遇见数达到34只.生境选择评价结果表明,黑鹳喜好在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栖息、觅食,而对鱼塘、河流、湖泡具有回避性.  相似文献   

6.
灵丘自然保护区黑鹳的冬季群聚夜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鹳(当地俗称老油鹳),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属鹳形目,鹳科.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中。黑鹳是一种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对越冬的生活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世界上只有西班牙为留鸟。在我国.黑鹳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方地区繁殖,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冬。  相似文献   

7.
<正>黑鹳(当地俗称老油鹳),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属动物界,脊椎动物门,鸟纲,鹳形目,鹳科,鹳属,黑鹳种,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  相似文献   

8.
2020年4月15日我们在开展生态环境部“藏东南地区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专项”调查时,在芒康县东南部的莽措湖(98°52′5.66″E,29°33′7.52″N,海拔4279 m)发现3只黑鹳(Ciconia nigra),当时黑鹳在湖边湿地觅食,周围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活动,由于距离较远,未能采集到清晰的照片。  相似文献   

9.
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保护黑颈䴙䴘,于2022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开展了针对黑颈䴙䴘巢的野外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黑颈䴙䴘是否筑巢与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等8种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颈??主要在不受盛行风影响且隐蔽度较高的浅水区域(水深的平均值为10.56 cm)筑巢,筑巢的主要材料为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水绵(Spirogyra communis)、动物羽毛和植物枝条;有巢样方的黑颈??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都显著大于无巢对照样方(n=20,p<0.01),有巢样方与无巢对照样方是否受盛行风影响因素的值之间的差异显著(χ2=26.302,df=1,p<0.001);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巢的隐蔽度、是否受盛行风影响是黑颈??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  相似文献   

10.
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12月,在黄河合阳至大荔段湿地,对越冬水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河段共记录越冬水鸟45种,隶属于8目13科31属,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分别为黑鹳(Ciconia nigra)和大鸨(Otis tarda),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分别为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在45种越冬水鸟中,雁形目鸭科(Anatidae)物种的数量最多,为17种;调查区水鸟群落的优势种为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绿翅鸭(Anas crecc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白骨顶(Fulica atra)和灰鹤;2016年12月与2017年12月的水鸟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2017年12月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658)和Pielou均匀性指数(0.732)都相对最大,2018年12月水鸟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7.328)相对最大;人类活动对水鸟的干扰强度以弱干扰强度为主,黄河合阳至大荔段湿地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东方白鹳种群现状与人工招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三江平原是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区,但由于湿地开发、人为干扰使得东方白鹳的繁殖地不断缩小,繁殖种群数量明显减少。2004-2007年通过在三江平原开展大规模的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和保护的实施措施,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已经明显回升。但部分地区对东方白鹳的了解和保护程度还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对该物种的宣传、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生态旅游区以其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成为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鸟类栖息地保护及观鸟旅游已成为湿地旅游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为确保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选取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鸟类的栖息要求,营建相应的栖息生境,并对观鸟旅游方式做了初浅的探讨,以期对以鸟类栖息地保护为主的湿地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湿地恢复的基本概念和应遵循的原则入手,阐述了湿地恢复的两种模式,即被动恢复模式和主动恢复模式。从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明确恢复区域、制定恢复方案、监测恢复活动、评价是否成功、恢复的长期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湿地恢复的流程。最后从土壤基质的恢复、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富营养化治理、有害生物防控、火生态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常见的湿地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7-2009年期间的2个越冬期,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物种的数量一般都在12月达到最高,而10月由于候鸟刚刚迁来以及翌年3月已有部分候鸟迁离,故这2个月份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保护区的9个湖泊中,沙湖是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而大湖池是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监测发现蚌湖已成为白鹤和东方白鹳重要的栖息地,建议将该湖划为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加强白鹤等濒危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使之成为水禽迁徙的重要栖息地。通过对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面临的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保护管理现状、人为影响等的研究,提出了湿地保护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Hispaniola Island has both a high level of amphibian endemism, and a high level of habitat degradation due to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xtractive industr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capacity of Dominican Republic's current network of protection to maintain the habitat of four species of amphibians endemic to Hispaniola (Osteopilus pulchrilineatus, Osteopilus vastus, Hypsiboas heilprini, and Eleutherodactylus flavescens). Spati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relate observations of the target speci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using a maximum entropy algorithm (Maxent).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produced maps of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for each species. Analysi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was based on a change analysis of vegetation, by evaluating trends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between 2000 and 2011. Results show that forest loss and species habitat loss within protected areas are smaller but similar to those extracted for the country as a whole, suggesting that the current protected area network is not effectiv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abitat of the amphibians analyzed. Enforcement of establishe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ithin current protected areas could facilitate the protection of up to 25.7% of target amphibian habitat. The methodologies presented here can be applied to measure biodiversity offset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禽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71年《湿地公约》签署以来,水禽的生态与保护问题得到了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前所未有的关注,进而使水禽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快速发展。依据已有的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论述中国水禽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中国水禽的保护种群现状、栖息地研究、目前面临的危胁、保护方式及有关保护的理论、方法等,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中国水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habitat loss is fundamental to nature conservation. Habitat los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re location dependent, but their spatial variations across geographical space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human and biophysical factors of habitat loss in the Shenzhen River watershed, a border region shared by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AR) and Shenzhen in China. Habitat loss was quantifi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maps in 1988/1998/2008, derived from the Landsat imagery.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habitat loss is further considered by referring to loss of ecosystem services during habitat alteration or destruction processes. In order to examine how influencing factors change with space, the model of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was employed. The GWR model w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revealing a spatially varying relationship, and has better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also provided the detailed site in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across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Various factors, especially the human-related on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both the “rate” and “location” of habitat loss, and the influences also varied during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habitat conservation and cross-border watersh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刘春芳  王川  刘立程 《地理研究》2018,37(2):419-432
以地处三大自然区过渡地带的榆中县为案例,分析了1995-2015年县域及内部分区生境质量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并探索了生境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 全县生境质量变化保持稳定并略有提升,县域内部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三级梯度特征;② 全县生境质量的地带间与地带内差异均趋于缩小,北部黄土高原区持续加大,中部平原区连续下降,南部山区则先缩小后增大;③ 全县及县域内部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因为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自然环境变量对生境质量变化发挥着基础和关键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变量呈现出减小的态势,而政策调控变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则越来越大,各因子间的协同增强效应推动了生境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