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本期《新疆地理》是新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自然环境演变论文专辑。这个文集是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1975—1983年历时八年的考察成果之一。考察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伊犁和阿勒泰地区,总面积达65.4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40%。先后编写了考察报告11份,160余万字,各类资源图件28套。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资源。土地资源的考察与研究在以农业自然资源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和区域开发建设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所自70年代中期以来,与原新疆农垦总局勘测大队(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设计院二分院)共同牵头,承担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从而开展了以荒地资源为中心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综合研究。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各考察区的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毛德华同志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疆地理所负责发行的《新疆重点地区荒地资源合理利用》一书(47万字,定价4.80元)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研究地区性荒地资源及其利用的一本专著。该书是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在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八年(1975~1982)考察的实际资料,以及有关前人文献基础上写成的,它是该队的主要科研成果。近来,人们就新疆继续较大规模垦荒问题,谈论颇多。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4.
孙鸿烈  石玉林  李文华  封志明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12):2610-2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在自然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中国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两个国家先进发展需求,资源科学研究要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促进资源科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的重大项目。1987—1988年已进行了两年野外考察,第三次工作会议于4月25—29日在北京召开。基金委,中科院资源环境局与计划局及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了会议;五位专家到会指导,对两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评议。中科院副院长兼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孙鸿烈教授介绍了工作概况与进展,郑度同志代表考察队作了两年工作总结,四个课题组分别向大会汇报工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划归为温带半湿润地区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1977年,我们结合荒地资源考察,对该区自然条件及其分异规律进行了多学科调查,1978年,又针对该区自然带的分异问题进行补充考察。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嫩江  相似文献   

7.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9—1990年,国家可可西里综合考察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最后一块空白区。通过24个专业学科历时两年的奋战,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性科学资料,基本查清了可可西里地区湖泊资源及其展布规律,湖泊度达0.047—0.053;并发现了本区特有的湖泊奇特景观。为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湖泊时空位置的揭示,湖泊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以及国土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吕宪国  黄锡畴 《地理科学》1998,18(4):293-293
回顾了我国湿地研究,尤其是近10年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资源的综合考察,湿地基本概念的开发,湿地功能研究、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并对我国湿地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仇保铭 《中国沙漠》1988,8(4):52-58
甘肃河西地区系指甘肃境内黄河以西的广大内陆河流域。东起乌鞘岭, 西止甘新边界; 南有祁连山与青海为邻, 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西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行政区划上隶属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二市。总面积达27.02万km2,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河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是甘肃开发和建设的重点, 为此, 我所河西队于1980-1985年对该区水土、植被、草场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 该文是在考察基础上撰写而成, 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周年。回眸80年,从1940年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到1953年重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再到1999年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形成现在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几经变迁,历经三代人努力,研究所始终如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着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适逢建所80周年,本文回顾地理资源所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于重庆市注入长江。为了解嘉陵江的水质,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嘉陵江综合考察活动(2011年8月9日—18日),考察发现嘉陵江流域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2.
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科委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开发治理综合研究》,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渗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的资源、经济和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别完成了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能源工业、农村经济、分区发展模式、投入产出分析、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区域发展动态等13个子课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综合研究报告,形成了研究区域较为完整的开发治理方案。 该项研究把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的区域发展放在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根据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深刻理解,以翔实、丰富的资料和有说明力的论据,提出了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2010—2017年40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后财政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地区差异、变动趋势、效率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2012年和2013年略有波动外,财政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值在逐年上升。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我国各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均得到提升,其中,东部城市综合效率的提升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西部城市则主要是由规模效率提升引起。最后,讨论了环境变量对财政支出冗余的影响,并针对不同地区及煤炭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国南 《地理译报》1997,16(1):75-79
资源与国情文献馆是中国科学综考会下属的一个中小型专业图书馆,藏书不过6-7万册,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四大特色:综合考察文献、资源文献、国情文献及其数据性文献,其中后者在全国已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地理》2011,(4):89-89
2011年11月12日,2011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学术年会暨流域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管理学术论坛在南昌市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江西农业大学主办,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会议得到各地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来自全国23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7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主题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流域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土壤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最后一个进行大型资源环境综合考察的沙漠。该区域土壤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专项“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的9个科学考察专题之一。通过2007年和2008年两次秋季野外集中科考,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土壤类型和分布特征方面,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地带性土壤类型为棕漠土,土壤分布高度地带性显著,存在多种地带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中微域组合。在土壤形成发育和演变方面,表现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风蚀、沙化严重,常使许多土壤类型处于复幼过程;土壤盐分表聚明显;土壤形成发育和演变过程受水文过程主导;区域土壤普遍肥力低下。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泥炭地的类型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6—1978年我们对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的泥炭资源进行了考察与勘探,这个地区泥炭的分布比较普遍,泥炭地的类型、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等,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通过泥炭研究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本区的泥炭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志强 《干旱区地理》2017,40(4):860-865
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对象,定义了由资源能源约束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共同构成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市化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水平,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1)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5年上升趋势较为平缓;从2003年开始,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上升有所加快,尤其是2007年以后,该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4.4%,表现出资源环境压力逐年上升,资源环境恶化的速度在加快。根据估计的回归方程预测,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将于2026年变为压力"很大"。(2)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和环境污染分指数变化趋势对比明显,其中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9%,2012年计算的压力值已达到77.12,2013年突破80的分界点,进入压力"很大"的状态,而环境污染分指数变化不大,在28~33之间波动,压力状态为"小"。(3)从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和环境污染分指数的数据点分布来看,所有数据点都分布在对角线的上方,说明工业污染并不是造成该地区资源环境压力的最主要原因,河西走廊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源能源消耗。因此,未来该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协同发展,走自然资源"低耗高效型",生态环境"低压强保型"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组织的“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考察队” ,在考察队队长夏训诚研究员的率领下 ,2 0 0 3年 7月 16日初步完成了野外考察任务 ,夏训诚研究员认为考察结果证实了新楼兰工程的可行性。考察队在米兰河畔选取一个保存较好的红柳沙包 ,高 6m左右 ,拟通过对沙层及红柳枯枝落叶层的有关分析 ,以恢复近几百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泊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集盐中心 ,盐生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约占中国盐生植物总数的 4 9%和世界高等盐生植物总数的 8% ,这些植物多为具抗盐、耐旱基因的天然种质资源 ,考察队…  相似文献   

20.
济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起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界定相对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济宁市为研究区,以山东省为参照区,计算分析了1996-2008年济宁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①济宁市各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②济宁市自然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占较高比例,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在此基础上,指出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相对综合承载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煤炭依赖症、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分析了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的平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