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区域性的Nd-Hf同位素填图正成为探索岩石圈结构和演化,制约陆块边界位置和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金属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拉萨地体以及澳大利亚太古宙尤冈克拉通,包括地体地壳性质与空间变化规律、成矿系统约束和区域找矿潜力等方面。本文以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为例,使用克里格插值法在MAPGIS平台完成同位素等值线图,基此解析三江地区岩石圈结构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Nd-Hf同位素填图支持昌宁-孟连缝合带为冈瓦纳和泛华夏古陆的分界。昌宁-孟连缝合带划分了两个εNd(t)同位素明显不同的异常区,缝合带以西表现为古老地壳基地组成,而缝合带以东部表现为较年轻的地体。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不同类型与岩浆岩有关的发矿床大多汇聚在同位素边界处,这些同位素边界可能代表着地体边界或缝合带、岩浆弧。沿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分布的斑岩型或斑岩-矽卡岩型Cu-(Mo)矿床,具有高εHf(t)正值和较高εNd(t)负值的特征,对应始新世钾质斑岩及有关的矿化。在腾冲-保山地块、义敦岛弧和临沧次地块,具有低εHf(t),低εNd(t)值岩浆岩分布特征,主要形成与过铝质花岗岩型有关的锡-钨矿床。因此,我们认为区域尺度的同位素填图对研究岩石圈结构和演化、解剖壳-幔相互作用机理、解析深部动力学机制和成矿机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指导区域成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忠华  刘福来  许王  冀磊  刘利双  董永胜 《地质通报》2017,36(11):1942-1952
论述了构造解析在变质岩专题填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1)构造解析在高级变质岩区地质调查中对重大地质边界的识别作用;(2)通过构造解析区别变质岩区不同岩石和/或构造单元因构造发生的堆叠作用;(3)通过构造解析识别并区分不同岩石单元的构造类型、期次和组合样式;(4)变质岩填图区剖面测制及地层原始厚度恢复需要在构造解析工作基础上进行;(5)变质岩区地质填图工作实际上是构造解析和变质岩石学的有机结合过程。总之,构造解析对变质岩填图区内地质情况的客观表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云龙  赵培荣 《云南地质》1999,18(3):283-290
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和 进步,遥感技术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遥感地质填图的工作程序可分为前期准备设计,野外填图调查,室内资料处理三个主要阶段,文章对三个主要阶段的具体程序及要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野外地层,构造的遥感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刘星 《矿物学报》1992,12(3):227-234
胶东许多金矿脉的矿物组合很简单,几乎全是石英、黄铁矿,难于进行分带性研究。通过对玲珑金矿52号脉的矿物学填图研究,发现该矿脉从上向下,黄铁矿的晶体形态{111}减少而{210}增加,+α值减小,P导型减少而N导型增加;石英的热发光强度增大。这些物性参数在矿脉空间的规律性变化,揭示了外观很单一的矿脉内部隐蔽着的空间分带性,并发现与金矿化强度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52号脉在海拔+170m以上主要为上部矿体特征,受剥蚀程度不大,深部远景还大;成矿热液近于直立运移并具有水平方向的等距波动性;预测三个区段深部应保持良好矿化。以后的钻探工程证实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6.
阿尔及利亚金矿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Hoggar地盾.受泛非运动影响,Hoggar地盾与西非克拉通挤压碰撞,区内金矿沿南北向断裂带分布.Tin-Zakri金矿位于Hoggar地盾近南北向Tiririnienne成矿带上,受区内北西向主构造控制.目前发现与矿化有关的矿化蚀变带30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2条(27、30号脉),矿体赋存在片理化岩带内,呈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脉状展布,以石英脉的形式断续分布在韧性剪切带中.围岩蚀变特征明显,绢云母化为金矿的直接找矿标志,绿泥石化片理化带是金矿找矿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8.
文章根据2002年中国地调局在青海省民和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试点,结合实践,详细介绍了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从野外到至内以最终阶段成果的PRB过程,证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侏罗纪岩浆弧位于冈底斯弧南缘,其中发育有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Cu-Au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Cu-Mo斑岩矿床。然而,目前对俯冲和碰撞相关的斑岩Cu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知之甚少。本文以已发表的侏罗纪弧岩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Sm-Nd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数据为基础,在侏罗纪岩浆弧范围内进行了全岩Nd同位素、锆石ΔFMQ和Eu/Eu*值填图。填图结果显示,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斑岩Cu-Au矿床主要发育区域,在侏罗纪时期具有高εNd(t)和年轻Nd模式年龄,表现出新生地壳特征,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斑岩Cu-Mo矿床发育位置,在侏罗纪时期为新老地壳接触界面附近;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基本发育于在侏罗纪时期具有高ΔFMQ和Eu/Eu*值的岩浆区域,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的岩浆,在侏罗纪时期表现出高ΔFMQ、低Eu/Eu*值或低ΔFMQ、Eu/Eu*值的特征。这表明在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所在区域的岩浆,相较于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的岩浆,具有更高的氧逸度和含水量。富水和氧化的岩浆通过抑制深部岩浆的早期硫化物饱和,为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S和成矿金属。相对而言,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岩浆可能由于古老地壳组分混入而未达到抑制深部岩浆早期硫化物饱和条件,触发了早期硫化物饱,导致大量含Cu下地壳堆积形成,抑制了其在侏罗纪成矿。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热软流圈熔体底侵,触发了含Cu下地壳堆晶重熔,为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金属来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大比例尺地质调查(1:50000)向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开展,已有第四纪填图方法已不能满足覆盖区填图的实际需求,地质工作者面临着第四纪大比例尺填图“填什么、如何填”的问题。选取典型覆盖区——河套平原为研究区,以河流沉积理论为指导,通过钻孔揭露方法,建立了全新世以来的河流沉积体系,并以此作为区域地质图骨架,提出了河道亚相、堤坝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填图单元,应用“逐步逼近原则”确定地质界线,划分出区内三期河道及其相应的沉积体系,解决了覆盖区第四纪地质调查中填图单元稀少,地质图表达单调的问题,为覆盖区第四纪地质调查提供了一套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甘肃北山造山带系天山-兴安巨型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地处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接壤地带。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使岩浆活动异常发育,广泛出露面积巨大的花岗岩体,不同造山阶段、不同构造环境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出露。笔者在甘肃北山造山带1:25万区调填图中,依据岩浆演化、序次关系、变形变质特征将测区的花岗岩划分为4种类型,采用了不同的工作方法,建立了不同的填图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1∶5万地质填图规范中缺少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填图方法的系统总结。以塔里木东北部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例,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实践,在岩体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问题、地质填图、矿床预测相结合的填图方法。将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作为一个岩浆序列,根据岩浆性质与含矿性特征划分为2个岩浆亚序列,5个岩浆单元,分别对应不同的岩性组合。与岩浆亚序列相对应存在2类岩浆矿床,其中赋存铜镍矿化的岩相主要为橄榄岩相,含磁铁矿、钛铁矿的岩相主要与辉长岩、辉长苏长岩、辉石岩相有关。从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基性-超基性侵入岩1∶5万专题地质填图的方法,为此类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石英环带结构填图有效性研究—以胶东乳山金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胜荣  陈光远 《矿物学报》1994,14(4):378-382
本文在胶东乳山金矿热液石英环带结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矿物学填图参数,即石英环带韵律数。试验表明,石英环带韵律数等值线图可以反映热液活动的轨迹,并能指示矿质富集的地段。  相似文献   

14.
侵入岩类的填图方法伴随侵入岩成因分类、填图实践及研究技术手段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侵入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表明,一个岩浆系统可能具有多个岩浆源区,单一岩浆房和全岩浆同时结晶模式在自然界几乎不能存在。因此,基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似乎应该得到修正和完善。以河北武安铁矿集区填图试点为依托,总结出一套针对中性-基性侵入岩的填图方法——"岩浆系统-子系统"填图方法。运用该填图方法,在武安地区识别出6个岩浆成矿系统,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系统进行了若干子系统的进一步划分。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每个系统的侵入岩组装过程及成岩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瑞丝  曹汇  曾敏  张德贤  李广旭 《岩石学报》2016,32(12):3835-3846
科技廊带填图是以解决关键地质问题为目的填图方式,但部分地区海拔高差大,交通不便,给填图工作造成巨大困难。遥感岩性解译可为填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然而,当前主流的遥感岩性解译方法仍是基于地貌纹理等间接解译标志开展的。相对而言,矿物岩石光谱特征作为最为直接和准确的遥感岩性解译标志却少有实例报道。本文基于ASTER遥感影像和岩石光谱特征分析,对部分地区海拔高差较大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进行岩性解译工作,以检验其适用性。在野外工作对研究区岩性类型进行识别和鉴定的基础上,ASTER光谱分析成果影像可较准确显示区内主要岩性类型的地表出露。其中,ASTER热红外波段比可反映区内中高级变质岩、花岗岩类及碳酸盐岩的整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ASTER可见光-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波段比可准确鉴定与Fe~(3+)、Fe~(2+)-硅酸盐、Al-OH、Mg-OH等成分相关的矿物组成(如绿泥石、白云母及石榴子石等),从而对地表岩性出露进行更为细致的识别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STER光谱特征的岩性填图方法在新疆、西藏等地区有天然的实用性,既可克服区内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困难,又可准确指示地表关键岩性类型的出露情况,可作为科技廊带填图及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黄成 《四川地质学报》2009,(Z2):303-306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地质图成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全过程数字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者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和熟练程度有限及数字填图系统的不完善性,在工作过程中不得不借助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充。对在运用数字填图系统及野外数据采集器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安徽青阳—芜湖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地区之一.为进一步寻找新的矿产地,2017年在该区进行了 1 ∶ 5万航空磁法测量.在岩性填图工作中,开展了系统的岩(矿)石的磁化率调查,经分类统计实测资料,总结区内地层、侵入岩等各类岩(矿)石的磁性特征.结果表明:沉积岩一般呈弱磁性或无磁性;火山岩不发育,仅在白垩系、奥陶系个别...  相似文献   

18.
新构造调查是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区域地质填图重点内容之一。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图幅1:5万填图试点区,位于阴山—河套盆地结合带,新构造活动频繁,地层结构复杂,构造地貌形态丰富,山前断裂广泛发育,是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在前人区调方法理论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地层、断裂、构造地貌等不同的新构造填图对象,分别使用遥感解译+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含钻孔剖面)实测+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追索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实测+年代学等不同的技术方法组合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参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等有关技术要求,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将填图成果直观、丰富、详细的表达在地质图上,该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组合,不仅是对新构造填图方法的有效探索,也为其它地区新一轮大比例尺新构造填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I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岩组分的复杂性,使得I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在造山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造山带花岗岩类填图方法应以基本岩石分类方案为依据,以野外可识别、易掌握的客观岩石学、矿物学、组构学为准则, 客观、真实地反映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能否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能否真实反映元素含量背景,是检验填图方法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笔者选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巴东—明古鲁地区热带雨林区为研究对象,对比该区1:100 万(1 个样/100 km2)和1:25 万(1 个样/4 km2)两种不同比例尺的地球化学采样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和异常分布模式,发现二者获得的元素含量背景值和中位数非常接近,所圈定的地球化学省在形态和变化趋势上非常类似,浓集中心的位置几乎完全重合,证明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也能获得稳定的和可追溯的地球化学模式,认为该方法在热带雨林区也是适用的。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圈出的地球化学省基本涵盖了研究区大的矿床和花岗岩体,真实的反映了研究区元素的分布情况,在这些地球化学省内开展更大比例尺的地球化学填图工作,能进一步圈定局部异常直接找矿,降低企业勘查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