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田和旱地土壤氧化甲烷的温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温度对农耕区土壤氧化CH4的影响,文中分别采用2种旱地(吉林暗棕壤和河北潮土)和2种水田土壤(江西水稻土和安徽水稻土)样品进行了4个温度下(5、15、25和35℃)氧化高浓度CH4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壤氧化高浓度CH。的最佳温度为25~35℃,除江西水稻土外,其余土壤在5和15℃没有表现出氧化高浓度...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目前在大气中的含量达1.7×10-6m3·m-3, 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115%, 并以1%年增长速度稳定增长. 甲烷吸收太阳远红外光的能力比CO2高20~30倍, 对全球增温的贡献率达15%. 多年来对大气甲烷的产生、转运和循环以及调控的研究表明, 80%以上的甲烷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 一部分在进入大气前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这样, 大气中甲烷的净含量绝大部分是甲烷产生微生物和甲烷营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 研究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规律和生态学特征, 有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过程, 并探索减排的措施. 已知有80多种甲烷产生菌和100余种甲烷氧化菌, 它们的种类和生态多样性比较广泛, 环境差异和波动影响它们的生理代谢活性, 从而导致甲烷排放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在未来全球变化条件下, 天然湿地作为重要的甲烷源之一, 如何响应和反馈环境的变化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冻土区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冻土区土牡表面和活动层土的CH排放和吸收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性。根据多年冻土中CH含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平均每米厚度多年冻土含有CH65Tg。在未来的200年间,多年冻土融化所导致的大气CH附加年源强变化于2~25Tg。  相似文献   

4.
5.
煤层甲烷运移聚集水动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7.
8.
海水中溶解甲烷气体不但对全球变暖和海洋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是发现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的依据之一,海水溶解甲烷原位监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是获取海水甲烷通量变化过程的主要手段。原位甲烷传感器具有原位、实时、便于多时空尺度定量观测等特点,在海洋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海底资源开发利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  相似文献   

9.
煤层甲烷资源评价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华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4):51-52,60
通过对煤层甲烷资源评价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讨论,强调在从事该工作时应该使用准确的学术语,才能确保资源评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11.
稻田CH4的传输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通过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CH_4产生率以及植物体CH_4传输、气泡、液相扩散这三种排放路径的同时测量后发现:CH_4氧化作用在下午CH_4排放路径通畅时较小;阴雨天气造成CH_4排放率降低会增加CH_4在土壤中的氧化量。早稻CH_4传输效率在6月上、中旬较高,晚稻则在水稻生长初期的7月下旬最高,这主要是两季水稻的生长季节中气候因子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当水稻植物体、气候因素维持相对恒定时,CH_4产生率和稻田甲烷排放才显出正相关性。 水稻植物体内有明显的CH_4浓度梯度。水稻的切割控制实验发现,通过植物体排放CH_4的比例随季节而变化,在进行单株植物体排放测量时发现了同样结果,早稻和晚稻CH_4通过水稻植物体的传输平均分别占CH_4总体排放的73.18%(43.07—97.88%〕及54.98%(11—99.95%);植物体对CH_4排放的作用在早稻大于晚稻;水稻植物体排放CH_4的能力的季节变化对早、晚稻类似,随着水稻的生长而不断增强,到水稻抽穗中期达到最大,以后则随水稻的成熟而变小;水稻植物体排放CH_4的能力与水稻植物体的高度存在极大的线性正相关。土壤中CH_4的浓度远远大于大气中的CH_4含量(10—10~4倍),根部区域土壤CH_4浓度小于水稻行间土壤中的;在垂直方向,CH_4浓度在14cm深的土壤中最大,与土壤浅层有  相似文献   

12.
稻田土壤中的CH4产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意大利稻田及我国湖南地区稻田土壤中CH_4产生率的实地测量,甲烷产生主要发生在稻田土壤耕作层的还原层(2—20cm),但不同的农业操作对此有较大的影响;在意大利稻田中7—17cm土壤层是重要的甲烷产生区域,13cm处的CH_4产生率最大;由于我国湖南地区独特的有机肥铺施操作,土壤中甲烷的产生在土壤上部即耕作层氧化层以下(3—7cm)就达到最大值。土壤湿润度能影响土壤主要CH_4产生区域的深度,当土壤湿润度低于某个临界值后,主要的CH_4产生区域将向土壤深处移动,CH_4产生量也明显减少。种植水稻的稻田土壤中CH_4产生率要比不种水稻的大,同块稻田中CH_4产生率还有一定的空间变化。另外,水稻植物根部土壤比水稻行间土壤能产生较多的CH_4。在大多数情况下CH_4产生率在下午大于上午,但在一日间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因此CH_4排放路径的日变化可能是CH_4排放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湖南地区不同施肥和水管理稻田的CH_4产生率差别十分显著。这种差别能完全在CH_4排放率的差异上体现出来。总有机酸含量差别在各不同施肥田中较小而在各不同水处理田中较大实验室培殖发现温度能够较大地影响土壤CH_4产生率,每上升10℃,甲烷产生率能增加3倍多。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中,仅施化肥或不施肥的意大利稻田土壤中CH_4产生率随时  相似文献   

13.
14.
江西省煤层甲烷资源特征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江西地质》1993,7(3):165-174
  相似文献   

15.
16.
垃圾填埋场服役期间会因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释放大量甲烷,即使有气体收集装置,仍有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甲烷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气体之一。甲烷氧化菌是以甲烷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具有其优良的甲烷氧化效能。在中小型填埋场、老旧填埋场及开启集气装置已不再经济的大型填埋场,可在填埋场覆层中掺入甲烷氧化菌,对甲烷进行生物氧化,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释放量,从而减少温室效应,达到环保的目的。文章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对甲烷氧化菌及其甲烷氧化效能的相关研究,对甲烷氧化菌的分类及其甲烷氧化机理,影响甲烷氧化菌氧化效能的因素以及甲烷氧化菌在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煤层甲烷气藏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层甲烷气藏数值模拟是煤层甲烷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煤层甲烷的赋存、运移机理和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土壤甲烷吸收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陆地生态系统中通气状况良好的土壤是甲烷最大的吸收汇,研究吸收汇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估算大气中甲烷储存增量、采取措施增强土壤吸收汇的强度是很有意义的。综述了全球透气土壤吸收甲烷总量及土地利用变化、农业措施对甲烷吸收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o date our knowledge is limited with regard to the responses of ethylene and methane consumption by forest soils to tree species and soil types, and to the effect of presence of ethylene on atmospheric methane consumption. The soils at depths from tropical and temperate forests in Chin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ethylene and methane consumption to tree species and soil types. The ethylene and methane consumption by soils beneath each forest floor was measured under the same oxic conditions, along with main properties of forest soils. The accumulation of ethylene was studied in the soil slurry (soil/water, 1/2.5). In temperate soils under spruce and birch forests, maximal consumption rates of ethylene and methane were observed in the 2.5-5.0 cm and 5.0-7.5 cm soil layers, respectively (P〈0.05). However, a maximal consumption of both occurred in the 0-2.5 cm soil layer under temperate Korean pine forest (P〈0.05). Contrary to temperate forest soil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ower consumption of ethylene and methane in tropical forest soils at less than 20 cm depths under a seasonal rainforest and secondary rubber forest (P〈0.05). Hence, the potential of ethylene and methane consumption in the 0-20 cm soil profile was variable with tree species and soil types. According to ethylene formation in the soil slurry, there was greater accumulation of ethylene in the 0-2.5 cm soil under temperate forests than under tropical forests, and its accumulation under spruce and birch forests was more than under Korean pine forest (P〈0.05). The presence of extrinsic ethylene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consumption of atmospheric methane by forest soil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