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提出环境是影响微量元素配分的重要因素,并列举了不同侧面的一系列证据或表现。为查明环境影响沉积物元素成分的机理,引进了先进的软硬酸碱(SHAB)理论;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建立了氧化还原模式。作为模式的验证,介绍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实际研究结果,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氧化还原模式的科学性和环境影响沉积物化学成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根据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物REE型式的演化,推论2300Ma时发生了全球地质环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粒度和分选作用对沉积物REE配分的影响,Crichton等(1993)对比了怀俄明州东南部年龄为2.0Ga的Libby溪群的石英岩、泥质岩和冰碛岩的成分,发现它们的REE型式相似(LREE富集,负Eu异常),相互间的成分差异大多可用石英的稀释作用解释。除少数元素(Ca、Sr、Ni和Cr)之外,Libby溪群和休伦超群Gowganda组冰碛岩的基质化学成分(包括REE)与新太古代上陆壳平均成分  相似文献   

4.
Wedepohl(1991)提出了对大陆成分的新估计,即下地壳与上地壳之比为57:43,下地壳由60%的长英质麻粒岩和40%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新估计的地壳成分介于安山岩和英云闪长岩之间,Si、K、Rb、Sr、Zr、Nb、Ba、LREE、Pb、Th等含量比Taylor等(1985)报道的要高,而Mg、Ca、Sc、Mn、Fe等则较低。Wedepohl认为,如果将12.5%的S型花岗岩从上地壳恢复到下  相似文献   

5.
针对Condie等的质疑,Mclennan和Taylor(1991)发表了题为“沉积岩与地壳演化”的文章,除重申他们的模式的科学性外,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作为对Condie等质疑的回答或对1985年模式的补充。其主要表现是:(1)更注重了同类构造环境沉积物的对比,强调了太古宙高级地体沉积物与后太古宙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将太古宙绿岩沉积物(活动背景)与后太古宙克拉通盆地沉积物(稳定  相似文献   

6.
各时期初生上地壳平均化学成分是根据化学分析、地质图、地层剖面和同位素年龄估算的。太古宙上地壳的深成岩/表壳岩比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5Ga前的一种不同模式的地壳形成作用。后太古宙绿岩序列的长英质火山岩和杂砂岩增加,太古宙一元古宙(Ar/Pt)界线处科马提岩的含量几乎降到零,而显生宙的安山岩含量增加。与古太古代相比,新太古代及后太古宙的上地壳亏损Mg、Cr、Ni及Co,且后太古宙上地壳富集L  相似文献   

7.
Taylor等首先论证了借用沉积物微量元素研究上地壳成分的逻辑根据。随即根据沉积物确定上陆壳成分的花岗闪长岩模式,下陆壳成分的高铝玄武岩模式,全陆壳成分的25%安山岩+75%混合物(混合比为镁铁质:长英质=2:1)的混合模式。为检验该地壳成分模式对于时间的适用性,Taylor等又研究了沉积物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5Ga之后的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的特征基本一致,且它们与2.5Ga之前的沉积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剖析了Taylor模式的要点或理论基础,认为否定环境对沉积物REE型式的影响,发现太古宙沉积物与元古宙沉积物REE型式的差异,提出太古宙末有全球性钾质花岗岩事件等,是Taylor模式的三个关键或紧密相连的三个主要环节。论证了Taylor模式的三大关键实属三大错误。然后探讨了Taylor模式的若干其它不足或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将错误和不足的原因归为Taylor错误地否定了环境对沉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从  相似文献   

9.
《地质地球化学》1996,(3):106-124,F003
  相似文献   

10.
东海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对东海沉积物稀土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区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随样品的粒度由粗到细呈规律性变化。唯冲绳海槽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例外,具体表现为海槽西坡到东坡,随沉积物粒度由粗→细→粗,稀土元素含量因受沉积物矿物成分控制而逐渐降低。东海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类似页岩,表明其物质来源主体仍是陆源的。  相似文献   

11.
土壤和沉积物的漫反射光谱(DRS)包含有丰富的环境地球化学信息,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快速和便宜的分析手段,同时是环境定量遥感监测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室内DRS技术对南京地区土壤汞污染和长江沉积物镉污染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总结了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研究方法和元素丰度合理性检验的方法,以期为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探测提供技术方法体系。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的主要方法有:①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到地表的中下地壳剖面;②地表出露的高级变质地体;③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捕掳体,如麻粒岩捕掳体;④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拟合和⑤壳源岩浆岩源区地球化学示踪。元素丰度合理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地表热流和元素比值法。  相似文献   

13.
1989年至1990年间,在爱达荷州科伦达湖中采集了12组重力岩心样品和150个抓取的湖底沉积物样品,用于确定湖底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分配以及表层和下部微量元素的分布模式。此外,从一个钻孔中选取副样分析放射性^137Cs,用以开始确立该湖的向量元素地球化学演化史。  相似文献   

14.
地壳深熔(anatexis)与花岗岩对下地壳的示踪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壳分异演化与熔融作用密切相关,熔融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缺流体的熔融和流体相存条件下的熔融,前者是壳体分异的主导方式,区域应力是控制熔体分凝,提取的主要因素,熔体成分受母岩及残余矿物组合,熔融的温压条件共同控制,花岗岩是地壳熔融的主要产物,在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母岩有很强的继承性,加之其取样规模大,因而弥补了其它方法示踪下地壳成分的不足,利用深熔火成岩有很强的继承性,加之其取样规模大,因而弥补了其它  相似文献   

15.
16.
太湖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和变化: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太湖沉积物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了沉积物的元素含量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点。沉积物和岩石微量元素的上地壳标准化值显示,它们的曲线存在明显的区别,反映了物质在风化和沉积过程中不同的性质差异。重金属在太湖北部地区较高,在南部地区较低,特别是As、Hg、Cu、Zn、Ni。对照背景值,探讨了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并运用地累积指数评估了沉积物的污染程度。根据1987年和2000年的数据,计算了重金属的累积速率。最后,讨论了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苏格兰西部阿伦(Arran)第三纪火地的地球化学研究,是对高地边界断层(HBF)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种探索。新的Nd同位素数据以及其他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原始慢源岩浆在地壳内部的分异过程中受到过各种混染,有两种不同的同位素混染趋势。北部花岗岩是基性分异体受类似于本区出露的达拉德(Dalradian)单元地壳岩石的混染产物。中部花岗岩和HBF南部几个其他小侵入体同位素数据变化趋势朝向已报道的米德兰谷订粒岩  相似文献   

18.
桐柏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对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宏飞  张利 《地球化学》1999,28(2):105-112
通过对桐柏北部燕山期老湾岩体和梁湾岩体花岗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了岩浆的物质来源,并用来指示地壳深部组成。结果表明,老湾 和梁弯花岗岩均属壳源型花岗岩,岩浆物质并不一自于北在底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基底,而是来自南秦岭构造块体中桐柏杂岩的部分熔融。这表明在桐柏北部的深部地壳中,含有南秦岭的地壳物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南秦岭陆壳向北俯冲并叠置于北秦岭块体之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浙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地壳演化:Ⅰ.显生化岗岩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浙江显生化岗岩包括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用锆石U-Pb年龄确定了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的存在,并讨论了各期花岗岩的主要元素,稀土元素、向量元素和钕、锶、铅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岩石成因。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和火山岩意味着中生代发生了壳增生。  相似文献   

20.
湘西南元古宙高涧群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成分分析法(PCA)是多元样本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本文结合湘西南元古宙高涧群地层剖面等离子光谱分析所得Au、Ag、As、Sb、Cu、Pb、Zn、Sr、Ba、Mn、Co、Ti、Cr共13个微量元素的主成分计算结果和图解,解释了主成分参数和图解的地质含义。在C剖面和L剖面上,主成分F1具有相似的信息量,反映高涧群“原始”沉积物以铁镁矿物为主要特征。F2的信息量不同,在L剖面上,F1-F2图解可以将13个“原”变量分为5组“原”变量的组合:Co-Zn-Cu(Mn、Ba)、Ti-Cr、As-Pb、Au-Pb-Sr和Ag,Ag主要来自碎屑沉积物;在C剖面上,“原”变量的组合特征不明显,As、Cr、Sb、Ti与F2呈正相关,Sr与F2呈负相关。在L剖面上,Au主要受氧化条件制约;在C剖面上,海水较深,还原条件有利于Au、Ag的沉积。由于沉积环境不同,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一些微量元素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di^k)^2计算值,Ag、Pb的分布部分与后期构造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