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华鳈人工繁殖和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天祥  马骏 《湖泊科学》1996,8(3):260-267
1992年5月~7月分别对9组华鳈亲鱼进行的催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华鳈受精卵在水温为22~33℃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为54~74h,水温34℃左右时仍能正常发育;孵出时眼黑色,胸鳍基已形成,有发达的居氏管;孵出后第二天鳔即充气,第三天可以摄食并能自由在水层生活。  相似文献   

2.
暗纹东方鲀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1997年,以暗纹东方鲀进行人工繁殖,经LHRH-A_2催熟处理,雌鱼的性腺可以发育到Ⅳ期末,性腺发育达到Ⅳ期中以后的雌鱼注射激素能引起正常的排卵反应.试验用的催产药物为 LHRH-A_2、HCG和PG.在水温 16-21℃的条件下,效应时间为6-86 h,平均催产率为87.5%,平均受精率为 61.8%,平均孵化率为 51.7%.在水温20℃时,胚胎发育历时154 h孵出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温对红螫螫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红螯螯虾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胚胎发育成活率等的影响。对水温24-30℃,红螯螯虾的胚胎均能正常发育;最适发育水为28~30℃,22℃以下或32℃以上,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自然水温温差大,对胚胎发育有害,水温越高,胚胎发育越快,发育周期越短,成活率越低。  相似文献   

4.
东太湖水生植被的生态功能及调节机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清心 《湖泊科学》1998,10(1):67-72
根据1981-1983年间在东太湖研究基地成功进行四次人工受精卵,对太湖短吻银鱼卵子在卵膜内以及自由胚胎(前期仔鱼)的发育情况作了深入研究,并作了活体显微照相,太湖短吻银鱼胚胎发育期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在静水中孵化,水温4.9-14.2C时,受精卵经过312小时15分孵化.仔鱼孵出时,可由头,尾,胸乃至背部先从卵膜突出,弹出或伸出,以头部先出者居多,由此可见,以前认为以尾部最先弹出卵膜,以及曾报  相似文献   

5.
1995-1997年,以暗纹东方Tun进行人工繁殖,经LHRH-A2催熟处理,雌鱼的性腺可以发育到Ⅳ期末,性腺发育达到Ⅳ期中以后的雌鱼注射激素能引进正常的排卵反应,试验用的催产药物为LHRH-A2,HCG和PG。在水温16-21℃的条件下,效应时间为6-86h,平均催产率为87.5%,平均受精率为61.8%,平均孵化率为51.7%。  相似文献   

6.
1975-2005年间,四川省理塘毛垭温泉水温变化与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地热变化异常与地震的密切关系已被较多震例所证实. 2005年2月25日(温泉水温53 ℃)~3月14日(温泉水温26.9 ℃),毛垭温泉水温下降了26.1 ℃,2月水温月均值54.1 ℃、3月水温月均值30.7 ℃,下降了23.4 ℃,这一现象引起了地震系统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南北地震带紧急震情会商会.根据会议决定,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组织了“毛垭温泉水温异常专题研讨会”,针对毛垭温泉水温下降异常,将30年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对于毛垭温泉的地震地质背景、温泉的热源、水温异常与强地震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且重点研究了水温下降异常特征与川滇两省强震的关系,对于毛垭温泉未来水温的三种动态变化趋势和近期川滇两省的强震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藏北色林错流域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1997年降1998年夏季对藏北色林错等水体水文特征的考察情况,结果表明,色林错是一个大型深水湖泊,表层水温在下午4:30左右达到最高,清晨7:30左右时最低,浅水区域表层湖水在6月份的极端最高水温为21.2℃,极端最低水温为11.0℃,而日平均水温变幅仅5.6℃,其幅度大于在同一时段湖区内不同区域之间表层水温的变化,色林错湖水的pH值较高咪9.19-9.66;表层水的pH昼夜变化较小,仅0.15,最高值出现在凌晨,同时水体不同区域及深度的pH值基本一致,其溶解氧变化在4.62-5.12mg/L,而且不同深度水层之间的变幅较小,仅0.03-0.35mg/L;但其湖汊浆东如瑞溶解氧的昼认变幅为4.58-5.59mg/l;盐度的日变幅为1.60%-2.20%,考察表明,藏北水体的盐分有一个从河流到湖泊、以及由流水向静水富集的趋势;鱼类的分布与水体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即鱼类随着水体盐分的增加而消失,代之以嗜盐性卤虫的出现及大量繁衍。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荣昌华江井水温在2008年5月汶川M 8.0地震、2010年4月玉树M 7.1地震、2010年9月荣昌M 4.7地震和2011年3月日本东海M 9.0地震时均有同震上升型响应与震后持续高值异常变化。其中在汶川地震与荣昌地震震后6—72小时,记录到叠加在高值上的群集型正脉冲特异变化。变化持续53—109天,最大脉冲幅度0.038℃,为正常日变化幅度0.005 5℃的7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特殊的水温微动态现象,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区域性强震与当地中等地震活动激发深层气体释放并侵入观测井引起。  相似文献   

9.
列车荷载作用对某些前兆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登堡  王家彬 《地震》1994,(3):91-94
本文针对列车荷载作用对地震前兆观测的影响,在野外开展了水位,测震,水温,地电等多项目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是确实存在的;水位,测震对地壳应力-应变反映是灵敏的。  相似文献   

10.
福州乌鸦嘴泉水氡恒温脱气观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观测中发现水氡水样在水温相对高时进行脱气,水氡测值也相对较高,反之氡值相对较低。特别在夏季和冬季室外温度变化比较大,水样水温变化也较大,在不同的水样水温条件下脱气时,对水氡测值影响也不相同。为了分析相同水样在不同水温条件脱气对水氡测值影响变化,进行一系列的比测实验,采用恒温水浴来控制相同水样在不同水温(20℃、25℃、30℃)条件下进行脱气对比观测实验,试图找出相对于对水氡测值影响较小,较为稳定水样温度或温度区间条件下进行恒温脱气的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宁波ZK03井水温异常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邱永平 《内陆地震》2003,17(2):141-144
通过分析宁波台ZK03井的基本观测条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以及对其日均值、整点值的探讨,认为该井水温异常很可能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有关系。从日均值图上看,异常出现在震前10天左右,最大异常量为正常速率的负20倍;从整点值图上看,震前10天开始在34个小时内测值下降了0.001℃,是正常速率的负18倍。异常出现原因可能是由于地震前的长周期波通过上地幔或软流层传播,间接地导致了地下流体温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山市一口水井观测到多次同震水位振荡, 以及伴之的高精度测量到的深部层水温变化. 水温变化幅度与水位振荡幅度有关, 水位幅度变化数厘米到一米, 水温变化幅度为0.001℃~0.01℃,而且总是温度下降, 震后一到数小时内水温恢复正常. 我们进行了有限单元法模型计算, 认为井水垂直振荡时搅动井水引起的弥散效应, 是造成同震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后续的热传导作用可以解释水温的复原过程. 今后如果在不同深度同时进行高精度井水温度观测可以检验该模型.   相似文献   

13.
重庆井网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5次大地震为例,对重庆井网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井孔水文地质条件和自身观测条件,探讨了不同同震响应现象的可能成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位的记震能力优于水温,水位同震响应形态主要包括上升、下降和振荡三种类型,且同一口井水位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不同;水温的同震响应形态主要包括上升和下降两种类型,其中只有荣昌华江和北碚柳荫井水温对5次地震均有同震响应,且同一口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相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北碚柳荫井水位的同震响应能力优于荣昌华江井水位,北碚柳荫井水位的同震振幅与地震能密度成正比,并给出了其同震变化幅度与地震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最后分别对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华平  刘桂萍 《地震学报》1995,17(2):237-246
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开展电磁辐射观测以来,至今在全国已建立了130个观测台站,观测频段已由初期的全频段观测改进为0.01-20 Hz左右的超低频和几千赫至几十千赫的点频观测,从而减少了干扰提高了资料可信度.观测仪器主要有5种.对收集的40余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0MS5.9异常距离为500 km,6.0MS6.9为1 000 km,MS7.0则异常距离可大于1 000 km;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时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为2小时至45天,少数仅几分钟;绝大多数地震震时没有观测到电磁辐射现象;震前电磁辐射信号是不连续的、阵发性的,其发展过程是由弱-强-弱-平静-发生地震或多次反复上述过程.异常信息时间愈长、幅度愈大、则地震亦愈大.异常信息是频率低的出现早,频率高的出现晚.   相似文献   

15.
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一次强烈古地震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野外考察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康定-磨西断裂)的过程中,在石棉县新民乡发现一条第四纪断层,它切断了大渡河Ⅱ级阶地;在新民乡出露沟发现发育在花岗岩体中的地震楔;在先锋乡上、下垭垮,沿断裂带发育有规模宏伟的构造石林、滑坡体和滑坡体群。据此推断在这一地区沿康定-磨西断裂曾发生一次较强的古地震。用热释光法测定了该断裂湾东剖面上的断层泥,年龄为1.6万年左右;用^14C法测定的Ⅱ级阶地的年龄为1.7万年  相似文献   

16.
在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级地震前,武都数字化流体资料出现了明显的前兆短临异常变化.深部水温在震前10天出现了高值变化,浅部水温震前几天出现大幅度升高,变化幅度达1℃;气氡资料也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及短临变化.  相似文献   

17.
发头裸腹溞休眠卵发育的温度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体眠卵的孵化时间及孵化率;取最先孵出和过半数孵出的两组数据依莱奥姆积温法则求得种群休眠卵最低临界温度为12.00℃,最低有效积温为441.61℃·h;最低亚致死高温点(即最适温度)为35.16℃,以及最低死亡高温点39.44℃。种群中过半数的临界温度为12.88℃,过半数有效积温为557.10℃·h,过半数的亚致死高温点为35.56℃以及过半数死亡高温点为39.49℃。讨论了这些参数在枝角类集约化培养中休眠卵的有效保存与启用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雨竹  贾磊  张弥  肖薇  张圳  包恒鑫  葛培  王伟  吕恒  万梓文 《湖泊科学》2023,35(5):1808-1821
湖泊“皮肤效应”指表面温度与表层水温的差异,量化“皮肤效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2011—2020年水温梯度、辐射四分量和小气候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皮肤效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暖“皮肤效应”在15:00—16:00最强,可达1.95℃;冷“皮肤效应”在7:00—8:00最强,达-0.50℃。“皮肤效应”强度春季最强,夏季最弱。因此,无法用表层水温观测值直接验证卫星午后过境反演得到的太湖湖面温度,其偏差可达2℃,尤其在春季。年际尺度上,太湖表面温度上升速率为0.14℃/a,与同期气温上升速率相当,表层水温上升速率为0.12℃/a。使用遥感反演的表面温度表征的太湖升温速率会比传统的表层水温观测结果快0.02℃/a。晴天小风时暖“皮肤效应”最强,为1.64℃;阴天大风时“皮肤效应”最弱,仅为0.32℃。相较于太阳辐射,风速对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影响更大,风的扰动是影响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首要因素。此外,基于10年观测数据建立了适用于太湖水温“皮肤效应”的风速参数化...  相似文献   

19.
王道 《内陆地震》1995,9(3):276-285
1989年以来,在北天山重点监视区设立了6个地热观测站(3个热水井,3个温泉),采用分辨率为0.0001℃,精度为±0.005℃的石英数字温度计连续记录水温的动态变化。观测结果表明:水温有两类正常动态类型,即稳定动态和年周期动态。4次中强地震前后水温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震后变化更为剧烈。地热前兆异常形态各异,因井泉不同而不同。认为,深入研究活动断裂带和地热异常区的热信息不仅对寻找地震前兆,而且对地震危险区判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太平庄井详细观察观测与研究了井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离子、溶解气与逸出气及井区土壤气与气象因素等37项地下流体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期动态。根据试验观察结果,本文初步解释出以地固体潮、大气大无畏民不动力条件的变动为共同基础的该井各测项短期-动态的内在联系,文中还对比分析了溶解气-逸出气-土壤气,水温-地温-气温等同类测项动态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