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G5绝对重力仪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FG5型绝对重力仪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技术特点,并报道了FG5/112型绝对重力仪在我国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泉州地震台g-Phone重力仪自正式运行以来观测资料的干扰因素进行总结,发现数采死机对数据影响较小,但断电造成的仪器内部温度的改变会导致原始数据漂移,从而降低数据的内在质量,建议应尽量避免人为操作如断电等造成的内部温度变化;台风影响使得数据噪声变大,表现为观测曲线变粗,呈纺锤状。希望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利用重力资料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绝对重力仪测量结果的振动划线处理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样机测量结果中引入的振动误差,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振动抑制算法.本算法利用一簇斜率相同的平行直线与记录到的参考棱镜振动曲线相交, 通过提取这些交点的时间信息, 确定落体下落轨迹上进行重力加速度计算的时间和位移坐标. 然后, 利用最小二乘算法获取测点的绝对重力加速度值.对不同重力加速度值的适用性和不同类型振动干扰的抑制效果模拟计算发现, 对于优势频率大于0.2 Hz, 峰峰值小于500 counts的干扰, 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系统偏差和测量精度.最后, 实际实验样机的测量结果表明, 本算法使最终测量精度提高了一倍, 为绝对重力仪的小型化和流动测量提供了软件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关于绝对重力仪的发展和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绝对重力仪,认为该仪器是控制地球重力场信息的重要工具,特别对FG5型的如何改进及我国绝对重力仪的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1 研究背景 地震产生机理及其孕育机制复杂,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根据前期重力测量数据以及地震历史资料可知,地震孕育过程中会出现具有前兆意义的重力异常,同时其所引起的地壳变动会导致区域性重力场发生短期变化.为此,需要构建高精度陆基重力网得到地球重力场及其变化规律,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供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6.
绝对重力仪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经典绝对重力仪和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是目前国际上研制用来直接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的主要精密计量仪器.经典绝对重力仪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可达到2×10(-9);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一分钟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可达到3×10(-9),两天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可达到1×10(-10).本文分别介绍了经典绝对重力仪和原子干涉绝对重力仪的测量原理及方法,重点介绍了国际上新出现的凸轮式绝对重力仪.还简单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拉科斯特重力仪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多年重力监测工作情况,结合拉科斯特重力仪的结构特点,对仪器在观测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影响仪器观测精度的干扰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仪器本身产生的系统误差,如格值误差、零飘及弹性后效等;另一类是外界干扰因素,如振动、温度、人为观测方法不当等,如果在观测中能消除或减小这些干扰因素影响,拉科斯特重力仪就可能达到更高的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绝对与相对重力同步比测中的拉科斯特重力仪标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害虫级数和三角多项式模拟LCR-G型重力仪格值函数,利用绝以与相对重力比测数据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1983年开始设计研究中国第二代可移式激光绝对重力仪(NIM-Ⅱ型),1985年完成实验装置,并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活动,1987年完成全部研究工作计划.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近4年来在全国大面积实施绝对重力观测的结果.尤其在北京香山地震台,为了探索微重力观测研究,已建立了4个绝对重力点,开展了重力纵向垂直梯度、横向水平点位差及随时间变化的绝对重力观测研究.多年来为地震研究、地球物理研究及测绘、计量、国防等部门积累了一批绝对观测数据资料.这些基础性观测工作,对今后研究重力的非潮汐变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利用FG5实测数据求解重力垂直梯度的数据处理模型与算法.通过对多次自由落体实验的下落距离拟合残差叠加求均值,发现下落距离观测量中存在明显的有色噪声.通过对有色噪声的建模,并以剩余残差为依据选取可靠的下落时段,解算测站点的重力垂直梯度.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FG5-214绝对重力仪在两个测站上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以相对重力仪测量的重力垂直梯度结果为参考值,本文处理得到的重力垂直梯度结果相比于未考虑有色噪声并依据经验选取下落时段的解算方法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负责重力测量的国际组织CCM-WGG和SGCAG决定今后将举办绝对重力仪区域性国际比对,并开始着手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区域性国际比对点.CCM-WGG和SGCAG制定了国际比对的技术规范,讨论了绝对重力仪比对申请为关键性国际比对的议案.本文将介绍相关的国际情况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本文还将介绍2005年第七次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的情况和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Th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SGs) are widely used to observe the change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gravity field by many countries along the world, consider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of the high-precision, good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By using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tidal grav-ity obtained from the global network of SGs, the Global Geophysics Project (GGP) aims at some hot problems in geophysics and geodynamics (SUN, HSU, 1997). The original observations of the c…  相似文献   

13.
绝对重力仪研制中一种新的自由落体轨迹重建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真空系统中落体做自由下落运动的轨迹重建算法,是进行拟合求解绝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关键步骤之一.在自主研制小型高精度激光干涉绝对重力仪的过程中,基于目前高速发展的数字测量技术,提出一种自由落体轨迹重建的算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通过高速采样,得到落体自由下落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数字化的激光干涉信号;其次通过数字处理算法提取干涉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激光干涉的新型高精度绝对重力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主研发的新型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样机,它利用激光干涉原理测量落体自由下落时相对于参考棱镜的时间位移信息,通过振动误差补偿算法提取落体下落轨迹上的时间位移坐标,然后基于最小二乘拟合法计算测点的重力加速度.在白家疃国家地球物理观象台国家重力基准点进行的对比观测试验结果与误差分析确定,样机经误差修正后的系统偏差为(-27.46~-30.59)±3.06×10-8 ms-2,2小时测量精度优于10×10-8 ms-2.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应用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运用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开展和建立我国2-5×10-8ms-2精度的绝对重力基准和绝对重力网工作;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利用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在地壳运动、地震监测与预报及地球动力学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了未来进一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乌什地震台重力仪资料,总结2008-2013年影响重力仪观测数据的干扰因素,结果发现:停电和雷击会对重力仪数据造成一个台阶状干扰,使数据曲线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17.
对天津蓟县地震台2套相对重力仪2018—2019年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和提取非潮汐重力残差处理,研究水文变化所引起的重力响应。结果表明,蓟县地震台2套重力仪精度较高;GS-15重力仪重力残差与水文变化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降水时重力减少,降水结束后重力增大,水位下降时重力减少,水位上升时重力增大,但其间都存在延迟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重力测量技术对城市地表下沉进行了实验研究,从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在武汉市内地表下沉较大的部分城区进行了7期流动重力观测实验,并用D-InSAR观测的垂向位移进行了验证.数值结果表明重力观测每期整网平差后点值平均精度都小于10×10-8m·s-2,说明采用重力观测能在城市内获得高精度的区域重力变化.第7期相对于第1期的结果与D-InSAR在大致相同时间段内地表垂直位移结果比较表明,重力增加的大部分区域与D-InSAR观测到的地表下沉区域相一致,说明这些区域的重力增加主要是由地表下沉引起的.从第2到7期相对于第1期的重力变化说明在近12个月的时间内测区最大重力变化约40×10-8m·s-2,且局部区域的重力值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地表下沉是持续进行的.本实验结果说明重力观测技术能为城市地表下沉提供重力观测约束和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19.
武汉超导重力仪观测最新结果和海潮模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武汉台站GWR_C032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有效预处理的基础上作调和分析,获得反映地球内部介质特征的重力潮汐参数.基于卫星测高技术和有限元方法同时考虑验潮站数据作约束条件获得的多个全球海潮模型,利用负荷理论和数值褶积积分技术计算了重力负荷,对周日和半日频段内的重力潮汐参数实施负荷改正,提出了“负荷改正有效性”概念,研究了全球海潮模型适应性.数值结果说明,海潮改正的有效性高达91%(O1,NAO99)和92%(M2,ORI96).基于11个海潮模型对主波(O1,K1,M2和S2)的负荷改正说明平均有效性为(86%,70%,73%和84%),振幅因子与理论模型间的差异分别从(212%,155%,116%和080%)降到(031%,039%,034%和008%),同时还说明利用NAO99和ORI96全球海潮模型能获得比其他模型更佳的负荷改正效果.文章还利用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网络其他7个台站的超导重力仪观测研究了全球海潮模型的适定性问题,结果说明不同模型中不同潮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早期构制的SCW80全球海潮模型仍可作为大地测量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