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空间发展格局3个方面分析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4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采用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对沿海5个主要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度。分析认为:①长三角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滨海旅游资源;②长三角海洋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海洋经济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③长三角基本形成了"三角两翼"状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除海洋产品实力稍低于环渤海经济区外,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3个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值均居首位。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海洋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模型,分析了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999-2010年期间,辽宁省海洋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而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值波动较大;1999-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协调性处于失调状态,2004年之后大体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且协调等级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张忍顺 《地理研究》2011,30(9):1736-1736
2011年3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必须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浙江的海洋文化资源。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积极组织青年学者,开展了浙江海洋文化的系列研究。目前,该研究中心的课题“浙江省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许继琴 《地理研究》2014,33(10):1992-1992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环境、海洋国土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浙江是全国首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省份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于加快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环境、产业、动力等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为此,宁波大学青年学者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省社  相似文献   

7.
试论海洋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属于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对象为海洋产业布局,以及海洋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海洋产业可分为传统的、新兴的和未来的三种,作者探讨了它们的内容及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80年代以海岸带、90年代以海岛为主,以后将以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为主。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方法为主,文章结合作者住长山群岛的实践,阐述了海洋开发的若干问题,提出开展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同时,要开展更广泛的海洋人文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耀光  刘锴  王圣云  刘桓  刘桂春  彭飞  王泽宇  高源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1):1614-1621
对比中美两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发现,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2 849.73×108美元),已超过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2 779.02×108美元)(实际GDP)。重点分析2005~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超过美国的演进过程,并以两国共同的6个海洋产业部门为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体现中美两国海洋经差异的特征与规律性,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海洋经济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RESSIC框架构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坎蒂雷赋权法和TOPSIS模型测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6-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韧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经济的安全性和包容性亟待提升;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呈现由低水平"俱乐部收敛"向高水平均衡发展演变轨迹,低水平省(市、区)对高水平省(市、区)形成"追赶效应",省际相对差异趋于缩小;3)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空间分布呈现由低水平集聚向高水平集聚演进趋势,在空间上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的三极格局;4)海陆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海洋环境规制和海洋人力资本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海陆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的海洋经济大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海洋GDP"概念。论文采用了2014年由NOEP数据库中的ENOW来源数据(2005年~20l2年),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海洋产业结构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构成。美国海洋经济GDP(增加值)从2005年的2356.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06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85%。论文应用了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定量方法,对美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美国沿海8个地区中,墨西哥湾地区、西部沿海地区、沿大西洋中部地区是最主要的海洋产业聚集区。文中把8个海洋经济地区,根据地理分区的理论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三大海洋经济区。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大堡礁独特的生态系统,澳大利亚制定多部法案,启动"大堡礁滨海湿地保护项目"。健全的多功能分区保护制度、可操作性较强的环境管理费征收制度和独具特色的船舶管理措施,已成为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中的亮点。2012年6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计划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这是进一步加强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唐建业 《极地研究》2016,28(3):370-380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框架下的海洋保护区建设备受国际社会关注。2009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建立了第一个海洋保护区,但2012年以来,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提案以及东南极海洋保护区代表体系提案却一直没有进展,其中涉及了南极条约体系解读与海洋保护区定义等法律争论、保护区建设与地缘政治控制以及排斥其他国家渔业活动等政治争论。研究表明,虽然委员会有权建立海洋保护区,以实现养护南极生物资源的目标,但两个提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且这两个提案一定程度上都与提案国的南极领土主权以及渔业活动相关联,无法排除其他国家的政治关切;提案每年变化,也体现了政治妥协。因此,为真正实现按公约养护南极生物资源的目标,应切实解决相关的法律与政治关切,提高程序的透明度,扩大参与度,并认真实施对已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研究与监测。  相似文献   

13.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回顾,对国家公园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内涵等进行了比较与归纳,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及特征,并通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价值、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国家主权等几个方面多角度阐述了我国建设国家海洋公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based 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s of marine spac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aribbean Sea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a transportation surface connecting exotic ports of call into a commodity itself. Imagined by early travelers as a two-dimensional space to be crossed, the Caribbean has became part of a new tropical marine aesthetic, a three-dimensional spectacle to be actively consumed and conserved. Thes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s a space of consumption have been paralleled by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political economies. As marine-based tourism has intensified, the balance of power among coastal resource users has shifted. The increasingly conflictive consequences of this shift are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Soufrière in St. Lucia where new uses of marine space have re-configured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Soufrière's coastal economy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its marine space increasingly politicized as compet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a have been used to assert conflicting claims to resource ac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ucidate the power of these representations by investigating their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to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aribbean Sea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based 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s of marine spac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aribbean Sea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a transportation surface connecting exotic ports of call into a commodity itself. Imagined by early travelers as a two-dimensional space to be crossed, the Caribbean has became part of a new tropical marine aesthetic, a three-dimensional spectacle to be actively consumed and conserved. Thes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s a space of consumption have been paralleled by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political economies. As marine-based tourism has intensified, the balance of power among coastal resource users has shifted. The increasingly conflictive consequences of this shift are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Soufrière in St. Lucia where new uses of marine space have re-configured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Soufrière's coastal economy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its marine space increasingly politicized as compet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a have been used to assert conflicting claims to resource ac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ucidate the power of these representations by investigating their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to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aribbean Sea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地域认同视角下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狄乾斌  计利群 《地理科学》2016,36(11):1688-1696
海洋是影响整个沿海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精神的重要因素。在定义沿海城市的海洋性特征概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13个体现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以这些影响因素对形成地域认同感作用的直接程度为逻辑判断标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定性分析了这些因素影响人们地域认同感的递进关系。结果表明:城市海洋景观、城市涉海就业、城市海洋产品和服务消费对沿海城市地域认同感的影响最为直接;城市海洋文化和城市海洋产业生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他影响因素是系统的基础元素。参照该结果,构建了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评价体系,并运用舍弃等级论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7个典型沿海城市进行评价排序。评价结果显示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大连>青岛>宁波>上海>厦门>天津>深圳。  相似文献   

17.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TMS5e层段由16层风成砂、11层湖积黄土和5层湖相沉积构成,其年代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5e。分析结果表明,TMS5e的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PMnSrRbVCrZnNiCuNb。就平均值来看,古流动沙丘砂的各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其次为古半固定-固定沙丘砂,但两者的各微量元素含量都明显低于整个TMS5e层段相应平均值;黄土状亚砂土微量元素含量稍低于整个TMS5e层段相应平均值;湖相沉积和湖积黄土的各微量元素含量相差较小,且明显都高于整个TMS5e层段、古流动沙丘砂和黄土状亚砂土的平均值。土门剖面TMS5e层段的微量元素指示的MIS5e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气候是不稳定的,经历了14.5次暖湿与冷干交替的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TMS5e5(139~129.30ka BP)、TMS5e4(129.30~124ka BP)、TMS5e3(124~119.50ka BP)、TMS5e2(119.5~116.5ka BP)和TMS5e1(116.5~113.70ka BP)等5个亚段,分别可与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所反映的MIS5e5、MIS5e4、MIS5e3、MIS5e2、MIS5e1等气候波动在性质和相位上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Marine environments, key life-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arth, are under severe threat. Issues associated with managing these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are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Networks of marine reserves can be valuable for mitigating threats to marine systems, yet the successfu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ch networks has been limited. Efficient ways to conserve marine environm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This Focus S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erve networks based on geomorphology, fish biology,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and appropriate governance. The articles in this Focus Section offer examples of the following: (1) distinctive reef geomorphology dictating the spawning locations of reef fishes, which in turn serve as critical source sites for the replenishment of distant reefs by means of larval transport; (2) an example of a simplified oceanographic model that predicts larval transport from fish breeding sites to important nursery areas; and (3)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ine reserve network that illustrates key elements of a successful strategy. In sum, this Focus Section offers case studies that show the value of marine geomorphology, oceanographic connectivity, and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as key elements of multidisciplinary geographic studie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marine reserve networks. Geographers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in many ways that involve subdiscipline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eography, political ecology, and ethnography.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我国的领海制度,中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内容,研究划分我国与海洋邻国之间的海域管辖范围,从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20.
对鱼台盆地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钟模 《盐湖研究》1996,4(1):13-21
根据微体生物资料,将原定之始新统“官庄组”修正为始新统至上古新统三垛组、戴南组和阜宁组四段),将原定78—4孔和丰钾3孔宫庄组更为下白垩统青山组;综合地震、重力、古生物资料对鱼台盆地有了新的认识:其一,鸳楼断层西段不存在而是向北东方向延伸;其二,认为鱼台盆地是一个统一的盆地,所谓师砦、欢口、鱼台三个被此分割的盆地,实际上是三个相互连通的次凹;其三,提出了李阁附近是盆地的沉降中心和成钾有利部位;其四,提出了有海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