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封育是推广范围最广的草地恢复措施之一. 为研究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变化, 对1 a、6 a和16 a不同封育年限样地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现存碳密度表现出封育16 a>封育1 a>封育6 a, 分别为1 522.57 gC·m-2、1 323.12 gC·m-2和1 148.17 gC·m-2, 但不同封育年限之间植被现存碳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 土壤碳密度垂直分布明显, 0~5 cm和5~1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较高, 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下降, 土壤容重上升;不同封育年限之间0~40 cm层次土壤碳密度和土壤容重差异性均不显著, 但仍可表现出土壤碳密度封育1 a>封育6 a>封育16 a, 分别为28 636.32 gC·m-2、26 570.92 gC·m-2和26 060.71 gC·m-2;同时, 土壤容重随封育时间延长而下降. 对7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率(NEE)监测来看, 封育1 a植被土壤碳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封育16 a(P<0.05);而排放率与封育16 a样地接近, 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定量估算这一区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有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构建了一个模拟该地区NEE动态变化的净碳收支模型(NCBM)。该模型由来源于MODIS影像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以及来源于地面观测的空气温度和短波辐射共同驱动,并利用青藏高原地区的3种植被类型(包括高寒灌丛、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的碳通量长期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型校准站点年,NCBM模型可以模拟NEE观测值81%的变化,均方根误差(RMSE)为0.03molC/m2/d,模型效率(EF)为0.81。在模型验证站点年,NCBM模型可以预测NEE观测值84%的变化,RMSE为0.03molC/m2/d,EF为0.81。在大多数情况下,NCBM模型可以清晰地模拟各植被类型的NEE季节和年际变化。此外,NCBM模型因为结构简单,模型驱动变量易于获取等优势,具有在区域尺度上模拟NEE时空变化的潜力。但是该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特别需要提高对植被非常稀疏地区NEE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尽管确信海洋是人为CO2 的一个巨大碳汇 ,但其确切的数字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至今仍有较大的争议。分析讨论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在计算海气交换通量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CO2 气海交换系数的公式尚未取得一致 ,在相同的风速下 ,不同的公式可产生百分之几十的差别。计算的CO2 分压因使用不同的热力学常数表达式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差值可达 3Pa。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观测和模式估计的CO2 气海交换通量的不确定性 ,并指明了模式结果存在的差异。根据CO2 分压的观测资料估计 1 990年和 1 995年全球海洋分别吸收 1 .4 5GtC和 2 .2 5GtC的CO2 ,该估计有 5 0 %的不确定性 ,4个全球海洋环流碳循环模式估计 1 980— 1 989年间海洋每年吸收人为CO2 为 1 .5~ 2 .2GtC。评述了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与发生在太平洋中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CO2浓度的全球监测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系统地介绍了大气中CO_2浓度(主要是CO_2大气背景浓度)的全球监测进展现状。重点阐述了CO_2浓度的全球监测网、监测方法、CO_2同位素监测、监测质量控制以及CO_2监测资料管理等问题的进展状况,分析讨论了当前CO_2浓度全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中CO2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闫志为  韦复才 《中国岩溶》2003,22(2):118-123
通过对前人成果的总结认为,不同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其地下水中CO2 成因也大不相同。地下水的CO2 的成因主要有来源于大气溶解;土壤及水中有机物分解和生物呼吸;深部热源造成碳酸盐岩或矿物变质;直接由岩浆分泌;除碳酸外其它酸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 热水中暂时硬度去除等类型。至于具体到某一地区其地下水中CO2 主要成因为何种,以及各种成因CO2 在地下水中所占比例是多少,应结合具体情况并综合各种相关因素来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6.
赵景波  李瑜琴 《中国岩溶》2005,24(3):181-185
根据NaO H溶液吸收CO2 的原理,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植被下不同厚度土层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并对不同厚度土壤CO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资料表明,从当日早晨到次日早晨,夏季不同植被下不同厚度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植被对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有一定影响,植被发育好,土壤CO2释放量大,但是对薄土层影响较小;薄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气温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而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表明土壤CO2释放量变化受土壤温度制约。厚土层CO2释放量均大于薄土层释放量。   相似文献   

7.
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穴旅游对洞穴CO2 浓度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5,他引:10  
河北临城白云洞碳酸钙景观极其丰富但风化严重.2000年"五一"黄金周对白云洞的客流量、温度、洞穴空气中的CO2浓度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并在8月、10月旅游淡季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洞穴旅游活动对洞穴的温度和CO2浓度的变化有主控作用.白云洞在"五一"长假游开始前最低CO2浓度为600ppm, "五一"这一天当游客量达到 5800人时,大洞厅中的CO2达到4400ppm,温度提高了1.1℃,而狭小洞厅中CO2浓度可达到5800ppm,温度提高了2.3℃.当洞穴旅游高峰连续维持多日时,洞穴中的CO2还会累积增加.如5月2日的游客达到4000多人时,狭小洞厅CO2达到7000ppm.旅游高峰期,洞穴CO2往往经过一个晚上的扩散和流动后,也回不到本底值.但洞穴温度的累积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