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束家鑫 《气象》1980,6(6):24-24
众所周知,不同的云代表不同的天气。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有人称它是天气转变的脉搏,或者称做描述大自然变幻的巧匠。 我国是世界上观云测天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典籍文献中载有丰富的观云测天记录。比如明代手抄本《白猿献三光图书》汇集手描云图132幅,每幅都说明当日、月或北斗附近有云时,天气将有什么变化。19世纪初叶前后,为了识别云的外貌和弄清云和现时天气演变实况的关系,霍华德(Howard)把云分为卷云、积云、层云和雨云四类。1887年艾伯克龙比(Abercromby)和希尔德布兰德森(Hilde-Brandsson)按云的外貌提出了一个由十种主要云种组成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于1891年为慕尼黑气象会  相似文献   

2.
谢柏华 《气象》1982,8(9):24-24
大家知道,系统性云、指示性云、地方性云和天物象与天气演变密切相关。它们常常能反映未来天气系统的转换、持续和演变并能预示本地未来的天气变化。我们在日常天气预报中,除运用天气图和本站指标模式外,还辅以对三性云和天物象的观测并结合农谚来综合分析,从而提高了预报质量。下面介绍我们近几年来验证农谚以及观测三性云与天气变化关系的一些实例。 1.我地有农谚;“云向北,下不测”。意思是云向北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以及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一九六五年开始搞土法测天试验。十多年来,在不断总结预报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不但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学会了运用唯物辩正法指导测天实践,探索天物象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初步摸到了本地“天老爷”的脾气。正确理解了特殊事物,必定有其特殊规律这一法则。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亲自领导下的深揭猛批“四人帮”运动的推动下,使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测天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诗经里,就有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的记载,意思是说,早上西方有虹时,这天将会下雨。这就说明,群众测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用多种形式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和测天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积累了丰富的观云测天的经验。现代气象学的常识也告诉我们,云是大气中各种物理因素互相影响共同运动下的产物。不同的云可以反映不同的天气系统,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变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的云天变化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直观的“天气图”。 本文介绍的上海宝山地区冬季一次连阴雨前的云天演变,虽有其季节上和地方性的特点,但用云的系统演变来反映天气系统的性质、来向、强弱、进退、快慢,进而预报未来天气的变化,却带有普遍的意义。 我们希望大家都来摸索总结本地云天演交与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发展我国的县站天气预报,建立我们自己的天气学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看云识天气     
十多年来,我哨全体同志在学习群众看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的观测实践,初步摸索到一些看云识天气的预报经验。在实践中我们还逐步体会到,观察风、云和天物象来预报天气,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点。在一个地方适用的经验,到另一个地方就可能不适用,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我们在学习外地经验时,首先要经过反复的观察验证,通过实践证明可适用于本地的,才在实际预报中应用。下面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自一九七六年建哨以来,我们注意收集民间气象谚语和贫下中农的看天经验,并根据天象、物象、农时季节,及时报出天气予报和虫情予报,为农业丰产做了一些工作,发挥了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人在早上出门的时候,往往要了解一下当天的天气情况,于是天气预报便成为他们获得这些信息的有效手段。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尤其是"看云识天气"的常识得到了广泛应用。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但用天气图来预报天气只有  相似文献   

9.
大、暴雨天气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作大、暴雨预报时,更需要认真对图资群各方面的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下面以我站81年4月12日大雨天气预报为例: 一、天物象征兆 4月10日出现日晕。11月日出时由乳白色转为淡黄色。中午开始出现锋面云系。日落时乌云接日,有水线。青蛙整天呱呱叫,母鸡躺灰,晒翅;傍晚鸡群忙忙寻食,迟迟不进笼。这些都是大雨将临的显著征兆。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1975,(2):41-41
人民公社办气象,是大跃进的产物。十多年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中茁壮成长。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尤其是在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群众性的气象哨、组更加蓬勃发展。这些气象哨(组)已成为全国气象服务网的组成部分,在发掘和利用丰富的民间测天经  相似文献   

11.
中篇小说《测天的人们》围绕着小学生赵小刚在同学、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创办红领巾气象站前后的经过,以及十年动乱时期赵小刚一家的悲惨遭遇,体现了有志青年在气象事业上的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小说塑造了一群性格不同,追求各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本刊编辑部 《气象》1984,10(1):27-27
一、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 1.天气、气候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探测事实,数值试验的理论和方法; 2.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强对流天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法; 3.海气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天气、气候分析上的应用; 4.为建立数值中期天气预报业务的科研成果; 5.其它有关科研成果的介绍和报道。 二、天气分析和预报 1.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改进、检验及其产品的应用; 2.台风、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分析预报方法和经验; 3.1983年我国重大异常天气的分析总结; 4.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5.开展短时预报(0—12小时)的方法和经验; 6.我国大范围旱涝及低温冷害的成因分析和长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期天气预报是指5—10天左右的预报。近五十年来,各国对中期预报非常重视。早在本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苏联有自然周期的中期预报方法,德国有大天气型、美国有天气型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以高空天气图上环流形势的分型为基础的。在四十年代,美国曾采用环流指数和环流指数循环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些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预报未来5  相似文献   

14.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其它的混合组成的可见悬浮体。云的生成及其变化是大气中各因素综合反映的产物。因此,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等,而且也可予示未来天气的变化。我站自一九六六年起建立了天物象观测方法,在观测中,把云的观测作为予报天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年来的实践中,初步模索出一些云与天气变化的规律,对于报天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受季风影响,在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及低涡低槽等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常出现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还会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重大次生灾害,并给农业、林业、交通、旅游等行业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常出现类型不同的暴雨,如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  相似文献   

16.
日出日落前后,人们往往会看到多姿多彩的天气现象(有云的霞),当地群众称之为“火烧天”。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广大群众发现“火烧天”与未来天气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一九五七年六月廿七日,云南镇雄县气象站,首次依靠单站资料,正式发布县站预报以来,至今已有廿多年历史了。县站由用单站资料和天、物象等群众测天经验补充气象台预报,发展到以本站资料为主和其他资料综合分析独立作预报,初步摸索出一条县站如何作预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读了“也谈干支测天法”一文后,很高兴。尽管这一问题学术性不强,但是这种讨论有助于活跃学术空气。因此,我愿再借陕西气象的有限篇幅,以就教于肖、王两同志。“也谈干支测天法”一文(下称肖文)对干支测天作了较高评价。该文指出:“它不仅能预测超长期、长期天气变化,更主要在短期、中期天气预报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7,(5):8-8
灾害性天气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尤其对农业生产会带来很大影响,有时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积累灾害性天气气候资料,探索天气气候规律,以供抗御自然灾害及有关部门规划农业生产、水剞建设等方面参考,中央气象局气象台于1976年9月编印了《1971—1975年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概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册。关于1950—1971年间我国灾害性天气概况,己于1972年8月印发。册内着重分析了近五年来全国大范围的早、涝、台风及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气候情况,并附有农业气候分析及冬季强寒潮等图表资料。  相似文献   

20.
云的分类     
童乐天 《气象》1980,6(8):34-36
云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又是天气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云的观测是气象观测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基本项目。而天上云的构成就好象是一幅立体的天气图,我国自古以来,在“观云测天”方面已有许多群众经验。为帮助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进一步掌握这个基本观测项目,并为气象站、哨的预报人员在“观云测天”方面提供一些基础知识,本刊从本期起举办《云的基础知识》讲座。读者对本讲座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请及时告诉我们。——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