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极亮红外星系样本中选出了由 2 5个类星体组成的红外类星体样本 ,研究其光谱特征。与光学选类星体样本相比 ,红外类星体样本有显著的不同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红外类星体中绝大多数为窄线源 (其允许发射线Hβ的半高全宽小于4 0 0 0km/s)。超过 6 0 %的红外类星体可归为亮的窄线赛弗特I星系。超过 70 %的红外类星体有很强或极强的FeⅡ发射线 ,这是目前已知的强FeⅡ线源比例最高的类星体 /赛弗特Ⅰ星系子样本。Hβ宽发射线倾向于有比较明显的蓝翼不对称 ,这一特征很可能与外向流有关。FeⅡ与Hβ的发射线强度之比和Hβ宽发射线的蓝翼不对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近几年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研究的某些进展。其中包括EGRETAGNs子样本 ,中等BLLacs (IBLs)源和宽吸收线类星体的VLBI观测研究 ,以及关于活动星系核中射电喷流与吸积盘联系的若干统计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第1部份,描述从SAS-2卫星得到的能量大于100MeV的宇宙Υ射线数据来证认有Υ射线的活动星系核。11个类星体、3个BLLac天体和1个射电星系的Υ射线辐射已得到证认。 本文第2部分描述活动星系核对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的影响。SAS-2的Υ辐射数据,已被用来测定类星体和赛弗特星系的Υ辐射绝对光度与光学绝对光度间的函数关系,并由此导出它们对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的贡献。我们指出,类星体(B<20)、赛弗特星系(1型和1.5型)对35—100MeV能量范围的弥散Υ射线背景辐射有相当大的贡献(59%)。由此我们得出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可能是由类星体和赛弗特星系这类活动星系产生的结论。 本文第3部份我们对3个有Υ辐射的活动星系核综合其Υ波段和其他波段的数据,以探索这些天体辐射的发射机制。这些综合的数据对发射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制。我们指出,对这3个天体的数据,与同步自康普顿模型(SSC)的预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活动星系核中的铁K线辐射可由X射线照射的冷物质 ,热等离子体产生 ,它提供了活动星系核从非常核心到核周围的物质分布 ,物理状态 ,以及中心黑洞强引力场的重要诊断手段。本文我们评述活动星系核中铁K线形成的物理和最近的观测进展  相似文献   

5.
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和合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理论和实测都有表明星系并合是椭圆星系形成的重要途径。极亮红外星系(ULIRGs)与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和并合密切相关,是研究星系并合现象的理想实验室,对它们的测光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并合过程。哈勃望远镜(HST)的高分辨率观测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哈勃望远镜(HST)的宽场行星照相机(WFPC2)对极亮红外星短曝光巡天的I波段数据,选出了一个子样本。该子样本由21个以单核为主的极亮红外星系组成,这些星系一般处于星系并合的晚期。我们对这些星系进行了面源测光研究,并根据面亮度轮廓与R1/4律的差别利用χ^2判据律将它们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八个星系的面亮度轮廓可以用R1/4律很好地拟合;而第二类星系在面亮度轮廓与R1/4  相似文献   

6.
水超脉泽辐射( 各向同性光度超过 10 个太阳光度) 通常在星系中心最内部的核区( 小于几个秒差距) 被发现,因而活动星系核被认为是其唯一的能量源。同其它没有检测到水脉泽辐射的活动星系核相比,水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可能隐含着某种或某些特殊性质。基于此我们调研了已经公开发表的所有水脉泽源的 X 射线观测情况,得到了一个有 X 射线观测研究结果的子样本( 39 个源) 。由它们的 X 射线光度以及估算的黑洞质量,导出了它们的无量纲吸积率( logL2-10keV /LEdd,其中 L2-10keV和 LEdd分别是 2 - 10keV 的固有光度和爱丁顿光度) ; 与距离范围相当的、没有检测到水脉泽的活动星系核样本相比,发现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有较高的吸积率。进一步分析比较这两个活动星系核样本的质量吸积率,也发现类似的趋势。此外,为了探索吸积率和水脉泽辐射间可能的内在联系,我们对它们的脉泽光度和吸积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简要地总结了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望未来新设备及理论发展可能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极亮红外星系(ULIRGs)是指红外(IR,8~1000μm)光度L_(IR)10~(12)L_⊙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红移z≈2处极亮红外星系是大质量(M_*10~(11)M_⊙)、富尘埃和强恒星形成(大于100 M_⊙·a~(-1))的特殊星系。极亮红外星系可分成活动星系核起主导作用的源和恒星形成占主导的星系。恒星形成主导的源,中红外光谱有明显的多环芳香烃辐射;而活动星系核主导的星系,光谱呈现出幂律形式并有很强的硅线吸收。极亮红外星系的静止光学波段形态存在多样化,既有并合结构特征,又有椭圆形态。这类星系很可能是近邻大质量宁静星系的前身星系。介绍了红移z=2附近极亮红外星系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如形态和结构、光谱特征、成团性、尘埃分布和形成机制等,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观测事实出发,我们给出了活动星系核的定义,阐述了活动星系核的细致分类,探讨了影响活动星系核观测特征的各种因素,以及它的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我们指出活动星系核的现象是极普遍的。  相似文献   

10.
观测表明,在IE0317+186、Mark421、ON+231、BL Lae等四个BL Lae天体中,都具有大振幅、短时标的激烈光变。在本文中,我们论证了如果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中心黑洞的吸积盘不稳定性,那么,利用光度时标、光变曲线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就可以估计出其中心致密天体的质量及辐射区域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被ROSAT全天区巡天观测和射电 4.85GHz巡天观测同时探测到的活动星系核的大样本 ,研究了X射线选的射电噪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性质 .通过分析该样本中的活动星系核的宽波段能量分布 ,确认了来自射电、光学和X射线波段的辐射光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对于类星体、赛弗特、蝎虎座天体和射电星系是有区别的 .同时 ,探讨了从光学到X射线波段之间的谱指数与红移以及 50 0 0 和 4.85GHz处的单色光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这些星系的形态表现出多样性(从椭圆到多个亮核或弥散的结构),如:双核,气体桥,双不对称体,不规则或椭圆结构.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测量了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形态参数(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与近邻极亮红外星系相比,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G偏小而M20偏大,表明这些星系的星族分布聚集度小且不对称性大.基于对样本中极亮红外星系2维面亮度轮廓的拟合,得到这些星系的有效半径分布在2.4 kpc到5.8 kpc之间,其平均值是(3.9±1.1)kpc.相比较于近邻相似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来说,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平均大小要小1到2倍.在类似红移和红外光度条件下,得出的这些结果也与其它文献中给出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活动星系的红外辐射作了一般介绍后,着重介绍了IRAS发射后存活动星系红外辐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包括作为恒星形成和Seyfert活动指示的红外色余和作为Seyfert选择的红外谱指数以及作为类星体前身的超亮红外星系等。  相似文献   

14.
活动星系核的喷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由活动星系核中发出的喷流的研究历史和观测特征作了概括介绍。然后着重评述关于喷流的产生(即最初的加速和准直机制)的两类基本模型。辐射压支持的流体厚吸积盘模型已经得到比较多的研究,看来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电磁流体吸积盘模型似乎更有吸引力,但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进一步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建民 《天文学进展》2001,19(2):231-231
连续谱辐射是研究活动星系核结构主要手段之一,谱型,光变,偏振是表征连续谱性质的最主要内容,活动星系是的最主要特征是几乎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波段,且有着大幅度和快速时标的光变,主要评述了活动星系核从射电到γ射线的全波段性质,观测对活动星系结构核的物理限制及现存的物理模型和解释,并指出了将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类发现的星系已经多达上百亿个。为了研究它们,几十年来已经建立了多种分类系统,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当属哈勃分类。在这种分类中,星系按形状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这些星系中的绝大多数都相当宁静,物质活动的规模都较小,我们称之为正常星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河外IRAS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评述。介绍了河外IRAS源的空间分布,并着重介绍了河外IRAS源中的星暴现象和活动星系核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研究小组近几年来利用国际VIBI网进行活动星系核的VLBI观测情况以及在活动星系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从Veron活动星系核表 (2 0 0 0 )选取的 4 3个赛弗特 2星系组成的样本的低分辨率光谱进行分析 ,发现一些在Veron活动星系核表中被定义为赛弗特 2星系的源并不符合赛弗特 2星系的分类标准 ,所以根据标准 ,重新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是 :赛弗特 1.9星系占 2 3% (10 / 4 3) ,赛弗特 2星系占 30 % (13/ 4 3) ,LINERs占 7%(3/ 4 3) ,HII区占 5 % (2 / 4 3) ,和混合型光谱占 35 % (15 / 4 3)。我们的结果对Veron表进行了修正。同时考察赛弗特 2星系的α(60 ,2 5) 和 [OⅢ ]/Hβ的相关关系 ,证实了Keel等人 (1994 )年发现的赛弗特 2星系 (热 )相关关系 ,并且将红外颜色的范围从 - 1.5<α(60 ,2 5) <0扩展到$C - 3.5 <α(60 ,2 5) <0的赛弗特 2星系中 ,并讨论了α(60 ,2 5) ~ [OⅢ ]/Hβ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曹新伍 《天文学进展》2002,20(1):95-103
对活动星系核中的喷流加速机制、观测特征有目前研究近况进行了评述。磁场在喷流加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磁场加速喷流模型中喷流加速区域的大小进行了估计。比较了不同的磁场加速喷流模型,并讨论了有序吸积盘磁场的形成与维持过程。简要地评述了活动星系核中吸积盘与喷流存在内在联系的观测证据,及中央黑洞与活动星系核的射电辐射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