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寒武系底界 ,即古生代与元古代的分界 ,发生在距今5 43Ma左右 ,即两个银河年以前 ,是一条特别令人关注的界线。自寒武纪开始 ,生物化石大量涌现 ,形成了被不少学者称之为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现象。笔者最近在湘西、贵州和云南的 6条寒武系底界 (本文所指的寒武系底界均为国际上所建议的B点 )剖面上进行工作。通过精细的采样 ,在贵州台江县以东 4km左右方隆村西的采石场上 ,采集到了黄绿色的、厚度不及 1cm的界线粘土。用此样品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认真观察 ,发现了 5颗微玻璃球体。寒武系以下的震旦系为灯影组白云质灰岩 ,在电镜下可观… 相似文献
3.
4.
吉林通化地区寒武系底界时代及下寒武统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产于华北地台北东部的吉林通化水洞剖面水洞组的小壳化石,论证了该动物群在时代上应与徐淮地区猴家山组与三叶虫Hsuaspis共生的小壳动物群相当。从而证实在华北地台,已知寒武系最低层位为沧浪铺阶。所谓华北地台的下寒武统“梅树村阶”是不成立的。根据通化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笔者认为华北地台北东部与南部具相同沉积序列,均为低纬度局限海环境沉积。并认为目前呈北北东方向的膏盐成矿带在早寒武世应沿大致同一纬度呈近东西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滇东、川中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描述的遗迹化石采自滇东地区和四川中部峨眉、乐山地区的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经鉴定有23个遗迹属、31个遗迹种,其中两个新遗迹属、5个新遗迹种。在系统描述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遗迹化石的习性类型解释。这些习性类型包括觅食迹、牧食迹、居住迹和游泳迹。 相似文献
6.
滇东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产有大量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弄清了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演化特点,并由此证实了利用遗迹化石进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应划在节肢动物三叶虫遗迹和(或)复杂的非三叶虫遗迹第一次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的划分方案。根据此方案,梅树村剖面的达条界线应划在中谊村段第7层之底。同时根据该剖面小壳化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遗迹化石和共生小壳化石的演化关系,发现二者的繁盛期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中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造迹生物的行为方式,将化石分为停息迹、居住迹、觅食迹和行移迹四大类。在形态上有单槽型、双槽型、分枝型、环圈型、简单潜穴型。对剖面中自下而上遗迹化石形态和组合特征的分析,认为本区的环境演变经历了潮间—潮下浅水—潮间—潮下较深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河南鲁山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为一套风暴作用影响下的含磷和海绿石的碎屑岩沉积,主要由中厚层石英砂岩及极薄层泥岩与砂岩互层组成。遗迹化石发育在交错层理砂岩以及极薄层泥岩与薄层砂岩互层的层面上。Skolithos sp.属于风暴衰减期的Skolithos遗迹相机会种(r-选择)遗迹化石,它们以短小的垂直居住潜穴及低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为特征。Palaeophycus tubularis,P.striatus,Taenidum sp.,Gordia marina,Planolites montanus,P.beverleyensis等属于风暴间歇期的Cruziana遗迹相均衡种(K-选择)遗迹化石,以水平进食、觅食潜穴为主,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中等。早寒武世风暴衰减期,频繁的风暴事件不利于研究区机会种遗迹化石的保存,同时风暴间歇期持续时间短、风暴停息期不发育,造成均衡类生物殖居窗口期短暂,亦不利于对沉积底质的连续殖居。这种特殊的风暴沉积以及早寒武世造迹生物较差的掘穴能力,导致研究区遗迹化石种类及数量远不及寒武纪以后的风暴沉积。 相似文献
9.
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0.5‰~–3.0‰之间,δ~(18)O值分布于–4.0‰~–12.0‰之间,少数碳酸盐岩样品的δ~(18)O值低于–10.0‰,指示岩石经历成岩期后蚀变作用影响,但δ~(13)C、δ~(18)O之间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负漂移幅度为4.0‰,最低值出现在鼓山阶底界之上9 m处,与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剖面鼓山阶负漂移(DICE)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负漂移幅度可与美国内华达州Desert Range剖面、Panaca Hills剖面、犹他州House Range剖面、Drum Mountains剖面对比,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可对比性,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与对比的工具。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第二统顶部清虚洞组、第三统底部敖溪组白云岩为海平面下降期形成的进积序列,寒武系第三统花桥组下部黑色泥灰岩、钙质泥岩夹富含黄铁矿结核的硅质条带为深水斜坡相沉积,超覆于白云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发生在寒武纪第三世鼓山期海侵时期,与美国Drum Mountains剖面鼓山阶DICE负漂移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中厚度较大、化石丰富、生物演变序列清楚的川西和滇东地区遗迹化石的研究,并比较其异同点,从而阐明遗迹化石对寒武系底界的划分及恢复古环境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对豫北沙滩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δ13C演化表现出3次正漂移和2次负漂移,正漂移分布于张夏组下部、中部和炒米店组上部,δ13C分别达到最大值2.0‰、1.0‰和3.0‰;负漂移分布于张夏组底部和中下部,δ13C分别降到最低值-3.4‰和-1.0‰.炒米店组上部的δ13C正漂移起始于三叶虫Chuangia带底部,相当于美国、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我国华南地区的芙蓉统排碧阶的SPICE正漂移.张夏组底部的δ13C负漂移对应于三叶虫Bailiella-Lioparia带,相当于鼓山阶底部的DICE负漂移.这2次δ13C漂移事件不仅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依据,还可作为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底界确定的标志.寒武纪δ13C漂移事件与海平面变化、古生态环境演化密切相关,因海侵作用导致的古生态环境扩大及海洋初始生产力的繁盛可能是海相碳酸盐岩δ13C正漂移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寒武系全球排碧阶及芙蓉统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2003年2月批准了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的建立全球排碧阶和芙蓉统底界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提案,以我国地名命名的“排碧阶”和“芙蓉统”两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底界的全球层型正式确立,这是寒武系内所确立的第一个“金钉子”。排碧阶和芙蓉统分别是寒武系的首个全球阶级标准单位和首个全球统级标准单位。排碧阶和芙蓉统的共同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位于湖南花垣排碧附近的四新村,底界划在该剖面花桥组底界之上369.06m,与球接子三叶虫Glyptagnostus retuculatus的首现一致。芙蓉统的建立,取代了长期使用的非正式年代地层单位“上寒武统”。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前寒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间的界限尚须确定,而横跨这部分剖面的地层是研究地球历史最关键的资料之一。在有关的大量的文献中,这里仅零散地挑选出一些来,介绍和增补本文和其它一些文章的详细研究。调查早期历史给当前的状况和混乱带来了希望,但并没对明确地确定界限提供优先 相似文献
16.
17.
早寒武世时期涌现并发育了许多带骨骼的生物类群:多孔动物、古杯类、软体动物(单板类、腹足类、头足类、软舌螺类)、节肢动物(三叶虫、介形虫)、?苔藓动物、腕足类以及其它一些分类位置至今仍不明的类群(盘软舌螺类、拉氏螺类、似榍壳类、牙形刺状物等等)。许多研究者的成果证实,虽然直到不久以前在下寒武纪生物地层学中三叶虫仍占主导地位,然而就在最后的 Olenellus 带三叶虫出现之前很早,就已经发现了首次出现的古 相似文献
18.
前言我们在澳大利亚工作的目的是检验苏联迭层石分类及其分带方案(Scheme)的可靠性。我们发现他们的分类,如在别处讨论过的一样,在我们的迭层石中一般是可应用的。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获得了迭层石在地理和时代(temporal)上分布范围的资料。普里斯(1971)对阿得累德(Adelaide)地槽前寒武纪和寒武纪迭层石作了详细的地层和岩相研究。沃尔特(1970,1972)研究了阿马德斯(Amadeus)、乔治纳(Georgina)、麦卡阿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