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的重新厘定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年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勘查地质工作成果,通过地质、物探等综合方法,对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含煤地层(主要指延安组)及煤层划分进行了有益地探讨和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2.
榆神低硫煤中硫含量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煤大部分属于特低硫、低硫煤,硫的赋存形式以硫化物硫和有机硫为主。本文论述了榆神侏罗纪煤中硫含量特征及硫的来源、形成及沉积环境对低硫煤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是一个综合性试验,既可得到结焦性和干馏物产率的指标,又可得到热解水产率和干馏总水分产率,在煤化工的实际生产和研究中,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大量试验结果对比,认为升温速度、冷凝温度及支管插入深度和时间等是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伊宁盆地南缘赋存侏罗纪的煤层多为长焰煤和不粘煤,其煤岩组分惰质组含量高,镜质体反射率变质程度分为0、1阶段,煤变质程度低,可能与惰性组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陕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资源的低碳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基于陕西五大煤田的5 000余组煤质数据,研究陕西省煤炭资源中煤焦油产率的变化规律为:陕北三叠纪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划分出3种富油煤类型:富油煤型、富油煤–高油煤型、富油煤–含油煤型。按照煤炭资源量计算办法,全省已经查明的煤炭资源中富油煤+高油煤资源量为1 550.33亿t,内蕴焦油资源量144.5亿t;预测出陕西省2 000 m以浅煤炭资源总量中富油煤+高油煤资源量为3 845亿t,内蕴焦油资源325亿t;并对富油煤资源控制程度进行划分。分析富油煤的成因机理,指出变质程度、沉积相及物质组成和埋藏条件等为富油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目前煤炭开发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提出一种富油煤原位地下热解多煤层协同开采的资源开发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煤炭分质利用是契合其高效、清洁与绿色发展趋势的必然途径,而了解煤的基本化学组成与关键工艺性质是实现煤炭资源分级分质利用的基础。陕西神府南部矿区煤炭储量丰富,是西部重要的低阶煤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未能完全实现煤的最佳分质利用,制约着优质煤炭资源价值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此为背景,以神府南部矿区主要生产矿井低阶煤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煤的化学组成与工艺性质测试,化学组成包括工业组分、主量元素、全硫与形态硫、有害元素P及煤灰成分等,工艺性质包括发热量、低温干馏、热稳定性与煤灰熔融性等方面。基于数量化分析方法揭示煤的化学组成与工艺性质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构建基于化学组成的工艺性质预测数学模型,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结果显示:①研究区低阶煤资源以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特高发热量、富油、高热稳定性、弱-无黏结性为特点,品质优良,具有显著的分质利用优势,尤其广泛分布的富油煤应予以高度重视;②煤的工艺性质与化学组成之间存在密切成因联系,发热量与固定碳含量呈正相关,低温干馏焦油产率与挥发分产率、氢元素含量呈正相关,水分含量决定低温干馏总水分产率,且在特定煤类条件下,灰分产率是控制煤诸多工艺性质的关键因素,包括发热量、黏结性、焦油产率等,均呈负相关性;③基于逐步回归分析与显著性检验,建立了基于化学组成预测煤关键工艺性质的数学模型,并以张家峁矿为例,利用所建模型预测低温干馏焦油产率和富油煤分布,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符,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建立的预测模型为利用早期地质勘查资料评价煤的关键工艺性质,尤其富油煤分布提供了可行途径。研究成果对丰富陆相盆地低阶煤物质组成与化学性质基础认识,刻画其内在关联属性与量化模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神府南部矿区以及其他类似地区优质煤炭资源(富油煤)的科学评价与最佳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东北地区典型盆地油页岩样品进行分阶段低温干馏加温实验,分析油页岩的最佳产油区间和最佳加温方式。低温干馏产物(页岩油、半焦、水分、气体损失物)的变化规律表明低品质油页岩在整个低温干馏过程中出油率缓慢递增,因此可以采用传统的低温干馏加温方式。中等、优等品质油页岩在Ⅰ-Ⅱ阶段出油率变化不明显,Ⅲ-Ⅳ阶段出油率增加最快,绝大多数油页岩在Ⅵ阶段出油率几乎不再发生变化,因此中等、优等品质油页岩的低温干馏可以采用Ⅴ阶段加温方式,该加温方式的提出既可获得较高含量的页岩油,又可提高半焦的附加利用值。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发育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套含煤岩系,探究两套煤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可以为该地区多套煤层共采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深部煤层气和中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提供理论支撑。侏罗纪煤储层埋深较石炭-二叠纪煤储层浅,而厚度相当,前者以半暗-暗淡煤为主,后者以半亮-暗淡煤为主。研究区石炭-二叠纪煤储层孔隙度在3.60%~7.40%,以微孔为主,比表面积分布在10.24~14.22m2/g;渗透率为(23.20~26.00)×10~(-3)μm~2;而侏罗纪煤储层孔隙度一般大于22%,个别样品孔隙度接近30%,平均孔径较大而微小孔、中孔和大孔含量大致相当,比表面积0.50~1.53 m~2/g,渗透率在(20.40~28.00)×10~(-3)μm~2,相比于石炭-二叠纪煤储层,侏罗纪煤储层的孔隙度高、孔径大,对煤层气的开发更为有利。此外,研究区石炭-二叠纪煤储层兰氏体积分布在9.75~15.20 cm~3/g,平均11.47 cm~3/g;侏罗纪煤储层兰氏体积分布在6.23~18.74 cm~3/g,平均11.99 cm~3/g,与石炭-二叠纪煤储层相当。因此,整体上看,石炭-二叠纪与侏罗纪煤储层均有良好的物性特征,而侏罗纪煤层拥有更好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9.
河北勘探公司中心化验室在安二勘探区,利用300多个煤样的化验资料,在微机上进行了化验指标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导出了煤的含硫量与含碳、含氢、挥发分、胶质层、罗加指数、及比重与灰分、低温干馏  相似文献   

10.
对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3套煤系烃源岩,进行煤岩煤质基本特性研究,并结合热解试验结果,探讨不同煤系煤的生烃潜力。研究认为:煤型有机质的液态烃产率普遍较低,且主要产出气态烃;本区煤的生烃潜力表现为三叠纪和石炭纪煤高,侏罗纪煤低的特点。综合考虑成煤地质条件、煤岩煤质和热解试验结果,煤的成烃母质类型为Ⅲ型,继而细分为3级:即三叠纪和盆地东缘二叠纪的半亮煤、镜煤为Ⅲ1型;盆地东西缘石炭纪的半暗煤为Ⅲ2型;盆地西缘二叠纪和侏罗纪的暗煤、暗淡煤为Ⅲ3型。  相似文献   

11.
煤岩学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kg小焦炉结焦性实验,对煤岩参数与煤的结焦性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炼焦配煤的煤岩参数及ΣI-Rr,m-Rr直方图配煤法。结果表明,当单种煤的惰性组分含量ΣI=20%~35%、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Rr,m=1.15%~1.35%时,煤具有良好的结焦性。北京焦化厂用ΣI-Rr,m-Rr直方图配煤法指导炼焦配煤,提高了焦炭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应用煤化工资源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查明煤化工资源地质背景和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六盘水煤田盘北-水城矿区煤化工资源的类别、规模、赋存和分布,探讨了化工煤研究区赋存分布的地质成因,提出以资源为主要依据的煤化工产业布局规划建议.研究区化工煤查明储量42.74×108t,占其煤炭查明储量的62%,化工煤资源中,液化煤1.31×10gt,焦化煤17.45×108t,合成氨煤0.019×108t,气化煤23.96×108t.气化煤和焦化煤是区内化工煤资源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显微图像的光学性质和测定煤的反射率等方法,研究了新疆中生代煤中半镜质组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中生代煤中含有一定量的半镜质组;均质半镜质体占总体(均质镜质体与均质半镜质体之和)的49%~64%,均质半镜质体的最大反射率(Rmax)比均质镜质体的高0.08%~0.13%;均质半镜质体的Rmax介于均质镜质体和结构镜质体之间,结构半镜质体的Rmax比结构镜质体的高0.28%~0.34%。由此可以得出:在三大组分划分方案中,应将均质半镜质体归入镜质组的均质体中,同时认为,按显微组分三大组分划分方案中,将结构半镜质体归入惰质组的半丝质体中更合理;在测定煤的反射率时,不能将均质半镜质体作为反射率的测定对象。本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本地区煤炭的炼焦配煤、煤炭液化和深加工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大同组和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是我国典型的双纪煤田。在收集大同矿区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大同矿区5#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煤质主要为中灰、高挥发分、中硫、高热稳定性煤,整体以弱黏结煤为主,煤层的黏结性变化规律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变质程度由低至高,煤的黏结性也随之逐渐增强。5#煤层煤岩特征以半亮-半暗煤为主,镜质组含量较高,以较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湖沼相为主。绘制了煤质指标的等值线图,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参照焦化、气化、液化用煤指标体系对5#煤清洁利用方式进行划分,结果显示,5#煤洗选后大部分可作为焦化用煤,部分煤可作为直接液化用煤。  相似文献   

15.
李建楼 《地质与勘探》2020,56(4):838-844
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和煤与瓦斯共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为了区分煤体结构在地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程度,采集了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8283采煤工作面煤样,基于自相似原理和实验室内对煤样的加压模拟实验,通过煤基质纳米级孔隙在低温氮吸附-解吸曲线上的响应对比分析,建立了低温氮吸附法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并对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10号煤层内1026和1035工作面煤体宏观结构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变化与构造煤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煤体破坏程度的提高,在吸附-解吸曲线上表现为吸附量明显增大,纳米级孔隙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明显增加,平均孔径略有增加;构造煤解吸曲线上有明显的陡降点,而原生结构煤的解吸曲线不具有这个特征。  相似文献   

16.
特高焦油产率煤的富集受煤变质程度、成煤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子长矿区瓦窑堡组可采煤层为5号煤层和3号煤层,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低温干馏试验,得到瓦窑堡组焦油产率平均为13.4%,其中5号煤焦油产率为12.55%,3号煤焦油产率为13.7%,属于特高焦油产率煤层。在空间分布上,高油煤占比达到77%,富油煤占比为23%,零星发育含油煤。研究表明,煤层焦油产率高的原因有3个,一是以低—中等变质程度的气煤为主,高挥发分、高含氢、高含氧;二是显微煤岩组成中有机含量、活性组分平均含量高;三是本区成煤环境以陆相沼泽、湖泊沉积为主,还原程度高。  相似文献   

17.
条湖矿区位于三湖塘盆地中东部,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可采煤层M4厚度大,煤层稳定,煤炭资源量较大。从煤的物理性质、煤岩特征、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性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认为本区M4煤层具有低水分、低中灰-低灰分,高-特高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特高热值、不具粘结性的性质,煤类为长焰煤(41CY),是优质的动力用煤、煤化工用煤,良好的水泥回转窑用配煤、水煤两段炉用煤,同时也是很好的民用煤。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中-高煤级深部煤层孔隙结构特征和吸附性,以陕西宜川和山西柿庄地区埋深100~1 800 m的中-高煤级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煤岩煤质分析以及压汞法、核磁共振、低温液氮和等温吸附等测试,结果表明:(1)随着深度的增加,煤层吸附孔含量增多,渗流孔含量减小,渗透性降低,储层物性变差。(2)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在1 000 m附近出现高值区域,随后才出现如前人所述的随深度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小孔的贡献率一致,可见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并非完全由微孔决定,小孔作用显著。(3)深部煤层吸附性是压力的正效应与温度的负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压力的增高,吸附量明显增加,温度每升高1 ℃,吸附量平均减少0.25 cm3/g;兰氏压力并不是简单地随温度递增而递增,而是存在随温度变化的拐点(35 ℃),大于拐点温度时,兰氏压力才呈现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的孔渗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的低孔、低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选取华北河东、渭北、阳泉、晋城、大同和两淮等6个煤田,通过煤岩学特征测试、微裂隙分析和低温氮孔隙结构分析,对该区煤的孔渗发育特征及其控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华北地区煤的孔隙度在2%~10%之间,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受3次煤化作用跃变所控制,在Ro,r约为1.2%附近达到最小值。矿物充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的孔隙度。华北地区煤的渗透率一般都在5×10-3μm2以下,渗透率与孔隙度呈显著的幂指数关系。无烟煤以微孔为主,孔隙度都在6%以下,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而中低煤级煤的渗透率不仅受裂隙影响,也受煤中各级孔隙发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