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编读往来     
《气象》1990,16(9):65-65
编辑部: 《气象》1989年9期和1990年4期分别刊登了“白天栏转记露、霜、结冰等天气现象”和“白天栏转记露、霜、结冰等天气现象之刍见”两篇文章,雍延和与袁为栋两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上述天气现象的记录方法,……望《气象》杂志给一个明确的答复,究竟如何记录为好。 此致 敬礼 河南省许昌市气象局业务科  相似文献   

2.
长期天气预告的物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长望 《气象学报》1936,12(10):545-559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重阳无雨一冬晴。”这两句天气俚谚,很明显的告诉我们,长期天气预告并不是十分时髦的问题。千年前的农民和诗人对於这个问题早就有了深切的注意和相当的认识了。他们凭著经验的提示,诗兴的焕发,作了许多关於这类的俚谚,为的是要诱掖後人们注意天气的前後相互关系。这些天气俚谚是否能够兑现呢?这个问题恐怕是许多人要问的。严格的讲,这类的俚谚大都没有兑现的可能,他们的普遍流行,只不过是表示一个农业国家的  相似文献   

3.
地面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如何才能对工作做到认真负责,使所获气象资料具有“三性”。这不仅是对所有的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要求,特别是对於象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同志来说,尤为重要。以下把自己在短时间内所迂到的几个测报问题提出来,谈点自己的看法。由於我刚参加工作,理论知识肤浅,实践经验更无从谈起,故未免欠妥。我希望一些老师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1946年长江流域的梅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梅雨现象不仅是气象学上或天气预告学上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农田水利上极关重要的课题。但是它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一定规律?我们有无办法预告它?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答,一方面固然由於没有足够高空的和地面的气象资料,因而对梅雨问题无法作进一步分析,因此不可能得到较好的了解,这样当然无从谈预告它的问题;另一方面一般气象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觉,以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曾是气象学上的一个“谜”。多年来有很多人都企图揭开这个“谜”。解放后,为了促进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很多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为我国高原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为我们提供了搞好高原气象科研工作的良好条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搜集1971年以后我国有关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的较完整的书目。近年来,零散的油  相似文献   

6.
张家诚 《气象学报》1963,33(4):562-562
“长期天气预告原理”是苏联吉尔斯在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多年来致授长期天气预告课程的讲稿。 在这本书里,作者力图将长期预告当作一门学科来论述。例如,全书以超过一半的篇幅讨论大气环流问题,在这里全部论述都是针对长期预告的需要,与大气环流一般介绍有所不同,其中  相似文献   

7.
天气与产量     
由于要求预告与天气预报有关的作物产量,在天气和产量的关系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典型的分析方法是产量与单一气象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关。大后美保(1945年)在这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拟出一个表明产量由几个变量影响的方程式:这里γF是产量指数,σ(x_i)是气象因子(x_i)的标准差,f(x_i)是产量和气象因子x_i之间的回归方程。他把γF称做“气象生产率”或“天气生产指牧”。使用这个方法,日本每个县  相似文献   

8.
陶诗言  廖洞贤 《气象学报》1954,25(4):233-251
自从第一次全国气象技术会议后,苏联的平流动力分析法已开始在国内各预告单位陆续应用起来.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工作同志在学习苏联的号召下,首先学习平流动力的理论部份,並以“锋生与高空变形场的改变、“气旋与反气旋的发生与发展”、“变压变高的平流动力理论与应用”等书为主要参考文件,同时,我们在日常天气讨论或预告工作中将学习所得的一些规则结合实况试用.  相似文献   

9.
西藏高原对于大气环流影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陆分布对於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於热力的,冬季大陆上的气温低於海洋,夏季反之,与这种温度的分布有关系的气象上的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例如西伯利亚的冬季高压就是因为当地的低温所致,再如东亚夏季的东南季风也是因为大陆上的高温结果。Bleeker对於冷热在大气变化中的作用,特别强调。著者对於海陆温度的分布和大气环流亦会稍加讨论,本文不拟对此再多伸述。  相似文献   

10.
这期《学术争鸣》我们刊登了黄洪峰同志的这篇文章,文中对动力长期系统的预报提出了见解。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刊登一些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文章;以引起学术上的争鸣。希望广大气象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气象工作者踊跃给本栏来稿。  相似文献   

11.
李荣凤  袁重光 《气象学报》1982,40(3):366-370
在数值天气预告以及动力气象问题的研究中,人们常常需要求解如下型式的椭圆型线性偏微分方程其中μ为常数,也可以为零。虽然近年来初始方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如(1)型式的准地转涡度方程仍然在有些国家的业务预告中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动力气象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听说七九年以来,《陕西气象》杂志陆续发表了寇爱民同志的五篇业务文章,编者按指出:“学习寇爱民同志对科学技术问题刻苦钻研探索、力求弄懂弄通的可贵精神”,“在实现气象科技现代化中,有所发明创造,做出新成绩。”对出现在本县这一出类拔萃的人物,我们竟缺乏了解;如果再不去偏僻的县气象站登门拜访,还等什么时候呢!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读者拿到这本2009年第一期《气象软科学》杂志时,可能注意到了封面上杂志主办机构的变化。从今年开始,本刊主办机构增加了去年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见本刊2008年第3期),这不仅强化了本刊为支持“气象决策”提供交流平台的功能,也将伴随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见证其能力和影响力的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气象软科学》2010,(2):1-1
2010年的春天姗姗来迟,2010年第二期《气象软科学》如约而至。中央气象台是新中国气象事业面向民众的标志,而WMO也是全球气象服务的有力品牌。本期“专栏”的两篇文章对这两个标志性符号过去整整60年历程的梳理,让人们看到未来60年甚至更长时间气象事业的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气象知识》2021,(1):77-77
《气象知识》创刊于1981年,是全国唯一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普及气象科学的彩色期刊。为庆祝《气象知识》创刊40周年,编辑部将推出“《气象知识》创刊四十周年”特别策划,欢迎您踊跃来稿!一、稿件内容内容包括广大读者在《气象知识》创刊40年来与杂志的联系、收获和感触,或你理想中的气象科普杂志会是什么样的,或身边与气象科普知识有关的感触与故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并经过与气象经济委员友好协商,两个委员会将共同主办,作为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的分会场之一。年会将于2009年10月13—16日在杭州举办。主题为“公共气象服务与灾害管理”。会议向全国各有关机构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员征文。主办机构将与《气象软科学》杂志共同对应征论文进行评审,在会前确定邀请参加研讨会的交流论文,入选论文经过编辑和作者修改后,优先在2009年《气象软科学》杂志上发表。应征论文以4000—8000字为宜,征文时间从2008年10月1日起。请将应征论文寄送到: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元月,喀什气象处业务科与气象台联合举办了一个“进一步推广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的学习班.在学习班上,除了学习数值预报产品的制作原理以及各种应用方法外,主要的是制作了一个春季降水分型天气动力统计模式. 这个模式与我台1983年制作的冬季降水天气动力统计模式有所不同:①这个春季降水模式是分型的;②因子的选取不尽相同,例如,选入了卫星云图、物理量预告图上的  相似文献   

18.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气象在农业上实占  相似文献   

19.
李小泉 《气象》1981,7(9):35-36
近来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 问到一些与气象资料的延伸和插补有关的问題。我们请李小泉同志写了这篇文章,对上述问题作一说明与回答,供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在《中国科技术语》杂志2009年2期撰文指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听到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说法并没有出现在《大气科学名词》中,相关的术语是“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目前的说法,“高”与中心语“等级”的结构距离最远,而语义距离最近,这种长距离“遥控”,无论是在人的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易引起一种紧张感,因为当“高”出口之时,人们就在期待与其发生直接语义关联的词语,而这个词语却被一个又一个的成分所限制,直至最后出现,且这一个又一个限制性成分的后面没有可以进行舒缓语气的助词“的”,也就是说,多个黏合定语的连用也是造成这种不舒服感的一个原因。老师建议,或者将“高”具体化,或者去掉“气象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