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2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3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4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5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相似文献   

2.
阿尔泰山冰川系统结构、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跨中、俄、哈、蒙四国的阿尔泰山共有冰川面积约1 700 km2,其中中国约280 km2,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约880 km2,可作为统一的冰川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应用中国及前苏联冰川编目数据分析了本系统冰川的结构特征.表明本区冰川平衡线约为2 983 m,为中国的小型冰川(平均面积0.8 km2)作用区.应用最新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区鄂陵湖现代湖盆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德福  李世杰  陈炜  姜永见  聂欣 《地理科学》2011,31(10):1261-1265
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淡水湖。通过基于GPS-RTK的技术定位以及测深仪的水下地形测量,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遥感数据分析,应用湖沼学理论,对鄂陵湖的湖盆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发现鄂陵湖最大水深33.2 m,平均水深15.55 m,湖长37.49 km,湖面最大宽度32.3 km;平均宽度16.76 km,岸线长226.3 km,湖面面积628.47 km2,湖泊容积97.76×108m3,湖盆形态为接近抛物线体形式的构造断陷湖,而不具备第四纪冰川侵蚀湖盆的地貌特征。研究结果可以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黄河源区的水量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4.
打加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打加错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跨昂仁、措勤两县,地处冈底斯山山间盆地,地理坐标N 29°44'~29°58',E 85°40'~85°46'。盆地外围为海拔5200~6000 m的高山,部分山顶终年积雪,发育现代冰川;湖水位5145 m,湖面长25.0 km,最大宽度7.7 km,平均宽度4.58 km,面积114.5 km~2。湖水p H值为9.4,矿化度3.33 g/L,阳离子Na~+、K~+、Mg~(2+)、Ca~(2+)含量分别为950、63、11.6、39 mg/L;阴  相似文献   

5.
1959-2008年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9年地形图、2008年ASTER数字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9-2008年该区冰川整体呈萎缩趋势,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相对于1959年,2008年冰川面积和数量分别变化-32.5%和-27.9%。其中,小于1 km2的冰川面积平均变化率为-66.7%,面积小于0.5 km2的冰川面积变化率大于-70%,面积大于1 km2以上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为-35.0%,1~5 km2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7.9%。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3 m,末端退缩比例为-18.3%,且南坡冰川末端变化率大于北坡。分析发现,研究区冰川面积亏损较大主要缘于该区小冰川分布数量较多(面积小于1 km2的冰川数量达75%),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 ,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 /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 ,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 ,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 1 .2 %。研究结果显示 ,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5 8.77m ,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44.84m ,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 ,东支冰储量为 0 .0 5 1 868km3,西支冰储量为 0 .0 2 0 2 1 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 ,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川滇之间的万山丛中,为川滇两省共有,属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管辖。泸沽湖呈近圆形,水面面积大于50 km2,其中四川境内约占总面积的2/3,云南约占总面积的1/3。该湖为高原淡水湖泊,由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下陷作用形成;湖面海拔大于2 680 m,平均水深约40 m,系深水湖泊;湖的基底是二叠系火山岩,湖中央残山由二叠系玄武岩构成,湖滨山脉由二叠系玄武岩和下二叠统-石炭系碳酸盐岩等岩石构成,湖周围山上喀斯特洞穴发育。湖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雨、雪等),其次为少量地表水及喀斯特地下水。封面照片:泸沽湖@山水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冰湖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湖是由于冰川活动或者退缩产生的融水在冰川前部或者侧部汇集而成的,可分为冰川终碛湖(冰碛阻塞湖)、冰川阻塞湖、冰斗湖和冰蚀槽谷湖。其中分布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且灾害风险较高的是冰川终碛湖。因此,冰川终碛湖是研究冰湖的主要对象。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湖溃决产生的洪水、泥石流等重大冰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升高,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范围也有所加大,引起了冰川山地国家的广泛关注。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着36793条现代冰川,冰川面积49873.44km2,分别占中国冰川总条数、总面积和冰储量的79.5%、84%和81.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多数冰川呈加速消融及退缩的态势,导致了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等重大冰川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程度的加大。本文围绕冰湖溃决条件、冰湖稳定性评价、冰湖溃决洪水模拟等几个研究方面,对青藏高原冰湖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光谢错(错,藏语,湖的意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波密县,是发育在岗日嘎布山北坡的贡扎冰川末端的冰湖,属米堆沟流域。米堆沟为帕隆藏布江左侧支流,帕隆藏布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部汇入雅鲁藏布江。米堆沟流域面积123.8 km~2,主沟长16.77 km,沟口高程3 595 m,最高点海拔6 595 m,相对高度3 000  相似文献   

10.
<正>小柴旦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湖水位3 173 m,湖水面积约36 km2,平均深度0.69 m。卤水水化学类型属硫酸型硫酸镁亚型,固液相并存,主要盐类沉积为石盐、芒硝和硼酸盐。高品位硼酸盐矿开采已近枯竭,卤水资源尚未开发利用。1984年6月在湖滨阶地砾石层中发现旧石器  相似文献   

11.
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修订后的中国两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5-2016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冈底斯山1970-2016年的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应时段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对冰川变化原因进行探讨,为全面认识冈底斯山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响应规律及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 2015-2016年冈底斯山共有冰川3953条,面积1306.45 km 2,冰储量约58.16 km 3;冰川数量以面积< 0.5 km 2的冰川为主,面积则以介于0.1~5 km 2的冰川为主。② 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共减少854.05 km 2(-39.53%),冰川面积变化相对速率高达-1.09%/a,消融期气温升高是导致该山区冰川退缩的最主要原因。与中国西部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冈底斯山是冰川退缩最为强烈的地区,且近年来冰川退缩呈加快趋势。③ 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主要集中在海拔5600~6100 m之间,海拔6500 m以上区域基本没有变化。除南朝向和东南朝向外,冈底斯山其他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西北朝向冰川面积变化最快。④ 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变化自西向东呈加快趋势,其中东段冰川面积变化相对速率高达-1.72%/a,中段次之(-1.67%/a),西段仅为-0.83%/a。  相似文献   

12.
1990-201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冀琴  董军  刘睿  肖作林  杨太保 《地理科学》2020,40(3):486-496
采用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结合比值阈值法与目视解译提取冰川边界,分析了喜马拉雅山冰川在1990-2015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近25 a来喜马拉雅山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冰川面积由23 229.27 km2减少至20 676.17 km2,共减少2 553.10 km2,退缩率为10.99%,研究时段喜马拉雅山冰川加速退缩,尤其是近5 a来,加速退缩的趋势尤为显著。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 800~6 200 m范围内,且随着海拔升高冰川分布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综合分析喜马拉雅山山体海拔特征可知,5 200~5 600 m很可能是研究区的“第二大降水带”。依据山岳冰川分布特征,我们将研究区冰川分为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悬冰川和平顶冰川,其中悬冰川的数量最多,山谷冰川的分布面积和平均规模最大。结合研究区周边气象格点数据,同时以12a为滞后期发现,近25a来喜马拉雅山冰川持续退缩很可能是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未来十几年内冰川仍可能处于持续退缩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利用GPS测量数据和1962年地形图分别建立两期DEM,通过对比重点研究了四工河4号冰川1962-2009年冰舌区的表面高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2-2009年间,冰舌区平均减薄15±10 m,年均减薄约0.32±0.2 m,冰储量亏损达(14.3±9.5)×10-3km3,折合水当量(12.9±8.6)×10-3km3。不同海拔、坡度区间冰面高程变化差异显著,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区域的变化最为强烈。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四工河4号冰川发生强烈消融,标志着博格达峰地区的冰川正处于物质严重亏损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2008年高精度差分GPS测量资料,2009年末端重复测量数据以及1964年地形图,通过对比研究近45 a来该冰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4~2009年,青冰滩72号冰川末端退缩1 852 m,年均后退41 m,由此造成面积减少约为1.53 km2,年均减少0.03 km2;1964~2008年,冰舌平均减薄9.59±6 m,年均减薄约0.22±0.14 m,冰储量亏损达14.1±8.8×10-3 km3(12.7±7.9×10-3 km3 w.e.)。与天山其它区域典型监测冰川相比,青冰滩72号冰川消融强烈,是区域气候、末端海拔、冰川类型、表碛覆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50 年来天山地区典型冰川厚度及储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冰川储量变化与冰川水资源量变化以及冰川对河川径流的贡献量密切相关。在GPR-3S技术支持下, 本研究基于雷达测厚数据、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形图及实测资料, 分析了天山三个典型地区四条代表性冰川近期厚度及储量变化特征, 并通过对比探讨了造成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 1962-2006 年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厚度平均减薄0.15m a-1, 冰储量亏损26.2×106 m3, 冰川末端平均退缩3.8 m a-1;博格达峰南坡的黑沟8 号冰川在1986-2009 年间, 冰舌平均减薄0.57 m a-1, 冰储量损失了25.5×106 m3, 末端平均退缩11.0 m a-1;位于博格达峰北坡的四工河4 号冰川在1962-2009 年间冰舌平均减薄0.32 m a-1, 冰储量亏损14.0×106 m3, 末端平均后退8.0 m a-1;1964-2008 年间, 托木尔峰青冰滩72 号冰川冰舌平均减薄0.22 m a-1, 由此至少造成冰储量亏损14.1×106 m3, 末端退缩达40.0 m a-1。对比分析显示, 青冰滩72 号冰川消融退缩最为强烈, 黑沟8 号冰川次之, 与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科其喀尔冰川相差不大, 稍大于四工河4 号冰川和哈密庙尔沟冰川。这种差异可能与区域气候变化和冰川物理特征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西金乌兰湖,位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上,属昆仑山支脉可可西里山南麓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地理坐标大致介于35°08′~35°18N′,90°04′~90°39′E之间,西与永红湖有水道相连,湖盆东西长约53km,最大宽度16km,湖水面积约450km^2,湖面海拔4783m。  相似文献   

18.
西藏喜马拉雅山区危险冰湖及其溃决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徐道明  冯清华 《地理学报》1989,44(3):343-352
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湖溃决主要属终碛湖溃决。野外考察和编目研究的结果表明,终碛湖占各类高山冰湖总数的1/2和总水体的3/4。鉴别出34个危险终碛湖,其水体容量在10×10~6—30×10~6m~3之间,平均水深31m,实测最大水深在70m左右。危险终碛湖绝大多数形成于小冰期最后一次冰退阶段,由于其形态特征和现代冰川的直接影响而具有潜在的溃决危险;讨论了终碛湖溃决的特征,主要因素及其周期性。  相似文献   

19.
庐山东约300 km的浙西千里岗山,海拔1 523 m,高于庐山1 474 m,山顶出露岩层为夹粉砂质泥岩的岩屑石英砂岩的志留系上统唐家坞组,岩性软弱。以赣北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是我国地质、地理学界争议最大、认识最分歧的重大问题,"庐山第四纪冰川"认识分歧的重要原因是山地侵蚀地貌形态和相应堆积物的多解性。依据地貌垂直地带性理论,软弱岩层的分布高程,不可能超过冰川地貌带上限,也就是说,没有达到冰川地貌带的高度。为此,通过"跳出庐山看庐山",判别庐山第四纪冰川的有无。认为,千里岗山与包括庐山在内的邻近地区的同高程山地的高度无第四纪冰川发育。  相似文献   

20.
冰湖的界定与分类体系——面向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晓军  刘时银  韩磊  孙美平 《地理学报》2017,72(7):1173-1183
冰川湖泊(简称冰湖)不仅是高山区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许多冰川灾害的孕育者和发源地,在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山地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讨论了现有冰湖定义及存在的问题,从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视角提出冰湖的定义,指出现有冰湖研究主要是基于“以现代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或在冰碛垄洼地内积水形成的天然水体”这一冰湖定义的。同时,从冰湖形成机理、地貌形态和空间分布位置将冰湖划分为冰川侵蚀湖(冰斗湖、冰川槽谷湖和其他冰川侵蚀湖)、冰碛阻塞湖(终碛阻塞湖、侧碛阻塞湖、冰碛垄热融湖)、冰川阻塞湖(冰川前进阻塞湖和其他冰川阻塞湖)、冰面湖、冰下(内)湖和其他冰川湖6大类及8个亚类,并给出各冰湖类型相应的遥感判识指标和定量指标,以期建立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冰湖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