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文秀  刘建民 《华北地质》2002,(3-4):206-213
大横路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的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北部有少量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表壳岩残块.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基性-中基性为主.铜钴矿床产于含碳绢云千枚岩中,矿体长360~1400 m,宽95~800 m,厚3~108.7 m,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矿石以浸染状为主,次为脉状、网脉状.矿床属多期多成因类型,主要受大栗子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控制,并有岩浆热液的叠加.  相似文献   

2.
大横路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的低绿片岩相 -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 ,北部有少量英云闪长岩 -奥长花岗岩和表壳岩残块。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基性 -中基性为主。铜钴矿床产于含碳绢云千枚岩中 ,矿体长 36 0~ 140 0m ,宽 95~ 80 0m ,厚 3~ 10 8.7m ,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 ,矿石以浸染状为主 ,次为脉状、网脉状。矿床属多期多成因类型 ,主要受大栗子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控制 ,并有岩浆热液的叠加。  相似文献   

3.
大横路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的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北部有少量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表壳岩残块.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基性-中基性为主.铜钴矿床产于含碳绢云千枚岩中,矿体长360~1400 m,宽95~800 m,厚3~108.7 m,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矿石以浸染状为主,次为脉状、网脉状.矿床属多期多成因类型,主要受大栗子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控制,并有岩浆热液的叠加.  相似文献   

4.
大横路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的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北部有少量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表壳岩残块。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基性-中基性为主。铜钴矿床产于含碳绢云千枚岩中,矿体长360-1400m,宽95-800m,厚3-108.7m,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矿石以浸染状为主,次为脉状、网脉状。矿床属多期多成因类型,主要受大栗子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控制,并有岩浆热液的叠加。  相似文献   

5.
大横路铜钴矿床是近年来我国探明的少有的一处以钴为主的大型铜钴矿床。本文在系统研究矿区控矿因素、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取了矿床控矿地质因素和物化探找矿标志,从而建立了大横路铜钴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6.
大横路钴铜矿床主要产于老岭群大栗子组第二岩性段内.其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褶皱和断裂、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找矿标志主要为老岭群大栗子组含炭岩系、矿化蚀变(硅化、孔雀石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区域化探及土壤异常(Co、Cu、Ni、Pb、Zn、Ag等组合异常)、老岭群大栗子组中的中基性脉岩等.  相似文献   

7.
大横路式钴(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横路式钴(铜)矿床产于辽吉古元古代裂谷增生地体内,是国内新近发现的新类型钴矿床,其矿化特征独特、埋藏浅、规模大,具有较高潜在经济价值.矿床赋存于老岭群富硼、碳粘土岩夹硅质岩建造之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矿石中金属矿物以硫化物、砷化物形式存在,钴以硫钴镍矿、辉砷钴矿、方钴矿和含钴黄铁矿等形式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共生.通过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特征研究,证明该矿床既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成因特征,又受后期变质热液的强烈叠加,属海底热水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杨宏城 《云南地质》2007,26(4):416-420
水泄铜钴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控矿因素较多,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受断层及岩性控制,地层初始富集,构造及区域变质作用提供通道及热源。水的循环、溶解作用形成热卤水成矿。  相似文献   

9.
大横路钴铜矿床为大型铜伴生钴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大栗子组中段含碳绢云千枚岩之中。矿床经历了海底喷流沉积、变质改造、热液叠加及表生氧化4期成矿作用。热液叠加期形成脉状与浸染状矿石并对层状矿体起到了局部改造的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C、H、O同位素研究,表明Ⅰ阶段石英中发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8~229℃,盐度为6.0%~11.8% NaCleqv,属于中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的δDH2O约为-82.3‰~-84.8‰,δ18OH2O为5.5‰~6.4‰,δ13CPDB为-9.7‰~-5.1‰,反应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Ⅱ阶段石英中也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为113~169℃,盐度为3.0%~8.5% NaCleqv,属于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的δD为-96.3‰~-90.7‰,δ18OH2O为1.2‰~2.5‰,δ13CPDB为-20.7‰~-16.7‰,反映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吉林省白山市大横路铜钴矿的矿石性质,试验研究了浮选回收铜钴矿的工艺流程、药剂制度及所能达到的选别指标。在入选铜品位为0.093%,钴品位为0.062%,磨矿细度-74μm的条件下,铜经过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二次扫选,钴经过一次粗选、二次扫选可分别获得混合精矿铜的品位13.06%,回收率70.53%,钴的品位0.69%,回收率73.04%。  相似文献   

11.
浅析吉林省大横路钴铜矿床成矿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大横路钴铜矿床赋存于辽吉旱元古宙裂谷中段,老岭背斜的南翼,具体层位为老岭群大栗子组的中部岩性段。属于一套浅变质岩系。该岩系由于受构造作用影响产生了明显的断裂和褶皱。特别是褶皱核部及转折端,是矿体聚集的重要空间,矿体形态产状与褶皱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114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师先 《矿床地质》1983,2(4):61-68
114矿床位于南岭伟向构造带大东山-贵东亚带,粤北山字型西翼,系产于碳酸盐岩断裂带中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单铀矿床。铀矿体主要产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受新华夏系北西向张性构造复合早期构造带控制。  相似文献   

13.
新莲矿段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受地层岩性、构造、海相变基性火山岩控制,铜矿体赋存于老新街背斜轴部及其两翼变基性火岩中,变基性火山岩既是成矿母岩,也是容矿岩石,具有矿床规模大、品位稳定、矿体成带成群分布、矿石质量好的特点;通过前期整装勘查工作,总结出了"四旋回、六层楼"矿化模式,目前已探获铜资源量达中型矿床规模;对比75-127勘探线范围内已探获的铜资源量,预测新莲矿段矿床规模可达大型,铜资源量可达50万t以上。  相似文献   

14.
董耀松 《世界地质》2001,20(1):30-33
吉林大横路钴铜矿床是90年代初发现的大型钴铜矿床,矿体受大横路复式向斜控制,呈层状似层状或鞍状产出,通过研究钴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赋存状态,表明矿床中的钴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大粟子组岩层中,并以独立矿物,类质同象等形式存在,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了钴铜矿床中钴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探讨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南山钨钼多金属矿是皖南近年来的找矿成果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岭脚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北、南部变质接触带内的寒武系杨柳岗组和震旦系兰田组地层内。矿床的形成得益于岭脚岩体的侵入,促使钨、钼等元素大量进入热水溶液,形成含矿流体,同时伴随着北东向断裂的活动,矿液得以运移至由成分复杂的碳酸盐岩矽卡岩化形成的角岩类中富集成矿。南山钨钼矿床是岭脚岩体的侵入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围岩条件、热液运移和区域构造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受一定层位控制的接触变质-中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南山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和矿化富集规律的分析,总结了区域上寻找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为皖南地区进一步的地质找矿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滇东南底圩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底圩金矿是滇东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少有的中大型金矿,矿石元素组合为砷金型,成因上属浅成(中)低温热液(超)微细浸染型金矿。从矿床地质特征出发,结合邻区资料探讨了矿床的控制因素:(1)底圩金矿与沿向北突出的文山-富宁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圈层状产出的多个金矿带应是统一的有机体,逆冲推覆构造是控制矿床成带产出的主要因素,较为完整的短轴破背斜是矿床定位的极好场所,破背斜轴部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区、背斜转折端、倾伏端以及古喀斯特溶洞发育之处是极好的容矿空间; (2)节理、裂隙、孔隙发育的峨眉山玄武岩是最主要的赋矿岩石,主成矿期应为燕山晚期;(3)低温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是形成(中)低温元素组合微细浸染金矿所必须的物理环境。矿区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应紧紧围绕底圩破背斜轴部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区、背斜转折端、倾伏端以及古喀斯特溶洞发育地段开展工作,除考虑玄武岩赋金外,还应考虑P2β与P1m的下伏不整合面和上覆三叠系地层。并探讨了矿区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应注意的地质物化探标志问题。  相似文献   

18.
锦屏县八瓢金矿是产于青白口系下江群地层中的石英脉型金矿,通过对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控矿的主要因素为地层岩性和褶皱、断裂构造。富集成矿的主要部位为含金石英脉与北东向断层交汇部位;富矿包产于断层上下两盘岩层发生牵引褶皱的地段。根据富集成矿的地质构造条件,提出了找矿探讨Ⅰ区、找矿探讨Ⅱ区和找矿探讨Ⅲ区,三个找矿前景较好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