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根据三维液体-固体超声频脉冲振动的模型试验和野外高频地震勘探的结果,对直角断层(θ=90°)、锐角断层(θ<90°)和钝角断层(θ>90°)进行了综合分析。θ角改变时,波的追踪范围和类型均不相同。三种断层中振幅随距离的变化亦不同。当θ=90°时,根据反射波或繞射波振幅随距离变化曲线上的极大值点,可以确定断层的位置;当θ<90°或是θ>90°时,根据振幅曲线上的特征值同样可以确定断层的位置和类型。θ角不同,波的强度变化也不同。不论θ=90°,>90°还是<90°,由一种类型的波向另一种类型的波过渡时,频谱极大值的频率和记录的主周期均有跳跃变化。文中对三种断层做了综合比较,确定了某些基本准则,利用它们可以确定不同类型的断层,这些模型试验结果与野外高频反射波的资料对比,说明它们的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地震台网测得的面波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使用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σ300(Δ),它是基于面波传播理论,考虑了面波的几何扩散、非弹性吸收、频散衰减以及面波优势周期随震中距的变化导出的,取全球平均Q=300。在震中距Δ=20°-160°的范围内与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IASPEI(Δ)一致,又推广了σIASPEI(Δ)的震中距使用范围,从1.0°-179°,以及可使用的面波周期范围(7.5-30s),因此它更适合我国由中周期宽频带SK仪组成的台网情况。若采用此量规函数σ300(Δ)和进行方位角改正,则可使我国台网测出的Ms与国际地震中心(ISC)测出的一致,震级误差降到0.19级,此误差与苏联台网的误差一样。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幔波波形拟合和P波初动符号联合反演的方法,估计了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节面1(40°,70°,-174°),节面2(308°,84°,-20°)。主压力轴P(-13.95×1017Nm,262°,19°),主张力轴T(15.66×1017Nm,356°,10°),中性轴N(B)(1.52×1017Nm,112°,69°).地震形成左旋走滑兼弱倾滑断裂,断裂面较陡.据ML≥3.0级的余震分布、Ⅷ度区的烈度分布以及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的相对位置推测,节面2可能与实际的地震破裂面相近.据宽频垂直向(BHZ)波形记录中SP与P的到时差估计,震源深度约为21Km.  相似文献   

4.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31°E、倾角53°、滑动角-7°;节面Ⅱ:走向N226°E、倾角84°、滑动角-142°.与此同时,余震的震中分布及其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机制在破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震源机制不足以充分解释观测数据.本文依据GNSS和InSAR地表形变反演结果为约束,并结合活动构造资料为参考,构建了震源机制变化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利用日本强震观测台网K-NET和KiK-net的近场加速度观测记录,通过多时间窗线性波形反演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次沿Futagawa-Hinagu断层带发生的右旋走滑破裂事件,发震断层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走向N235°E、倾角60°,南段走向N205°E、倾角72°,断层深度范围和余震深度分布基本一致,断层面上滑动主要集中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约7.9 m,整个断层的破裂过程持续约18 s,释放地震矩5.47×1019 N·m(MW7.1).  相似文献   

5.
复杂大地震分析和龙陵地震震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发展了Kikuchi和Kanamori的P波反演方法,使之适应于多断层活动和破裂在断层面上沿任意方向传播的情况,并用来研究了1975年5月29日龙陵第一大震的震源过程。结果表明,该震是由一个以走滑错动为主的主断层(走向150°)和另一个走向相同但作垂直倾滑错动的次断层同时活动引起的。在主断层和次断层上分别分布有6个和4个子地震。这种多重破裂和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效应,使龙陵地震P波波形和震源过程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地震参数与速度结构的联合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地震参数测定能力,对北京地区(38°-41°N,114°-119°E)建立了一个新的地震波速度模型MDBJ81。这一模型有四个水平层置于均匀半空间之上,第一层分成三块,以反映该地区浅部结构的横向差异及地形起伏效应。在联合测定地震参数和速度结构过程中,其可调整速度模型参数包括:各层中的平均P波速度,各层层顶深度,第一层三块厚度以及平均P波S波速度比。通过分离参数,避免了求解大型方程组。 最后求解中使用了北京台网1979年记录的43个地震,共836个P波及S波震相到时。结果表明,北京周围地区的确存在速度结构的横向差异,第一层底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逐块增加。得到的新震中位置一般比原台网测定位置更靠近表面断层线。  相似文献   

7.
青海地区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及中国地震局“十五”期间在青海布设的3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对SKS、SKKS和PKS波震相进行了偏振分析,计算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的偏振方向(φ)和慢波延迟时间(δt).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多数台站下方的地震各向异性参数都表现出随方位角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可以用双层各向异性模型来解释.其中上层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位于N65°E~N95°E之间,可能与中下地壳物质的流动有关;而下层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位于N105°E~N135°E之间,可能为祁连块体NEE向的推移及导致的岩石圈缩短有关.此外,我们还发现,与周边的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相比,昆仑断裂附近两个台站GOM和DAW的各向异性特征急剧变化,其快波方向都与该断层近乎平行,这很可能暗示昆仑断裂已经切穿整个岩石圈;阿尔金断裂附近两个台站(LEH和HTG)无效分裂事件的方位分布与阿尔金断裂走向缺乏相关性,我们推测研究区内阿尔金断裂可能为地壳尺度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中尺度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的变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高频多普勒台阵的覆盖太阳活动高、低年份,长达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电离层声重波扰动(TID)的传播参量,通过这些参量对武汉地区电离层扰动形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到的中尺度电离层声重波扰动(MSTID)存在二个显著季变化,在传播速度和周期上有明显差异的优势传播方向:一个指向东北方,传播的方位角主要分布在30°─70°之间(0°为正北,以顺时针方向表示传播方位角),它在夏季出现率最大,冬季基本消失;另一个优势方向指向正南,方位角主要分布在150°─220°范围,主要出现在冬季.文中还给出了MSTID的年、日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变化特性的可能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I.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孙若昧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5):599-607,T001
用1984-1991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37°-41°N,112.5°-120°E)的2505个地震的22234条P波到时进行的层析成像,揭示了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图像间的联系:1.公元1000年以来该区强震震中在上地壳的投影大多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相交地带,偏高速体的一侧.2.唐山地震和三河-平谷地震所处的构造背景相似,均未依傍大断层,处在介质速度变化剧烈部位.3.宁河与唐山、滦县分别位于规模大小、位置深浅不同的两个不同的高速块体处,可以解释唐山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东北浅西南深的总体特征.4.唐山地震可能是由一条北西向的地下隐伏断层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65°E-80°E,30°N-45°N,深度0-2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5905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73个台站对540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平面上1°×1°和不等的深度间隔(随深度在20-90km之间变化)划分网格并设置初始三维速度模型,用近似弯曲快速射线追踪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用LSQR方法进行反演. 反演结果的分辨率用检验板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引入了定量描述还原程度质量的两个参数. 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山脉的km深度处,在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明显高速区,而在74°E、41°N附近的低速区可能与天山地表大断层在该处被大幅错开相关. 在75°E附近的天山山脉下,波速在40-60km深度偏高,而在60-90km深度(或更深)又偏低,反映了天山下方构造和物性的复杂性. (2)在由帕米尔构造"结"南侧往北直至天山以北的速度纵剖面上,显示了印度-欧亚板块在帕米尔构造"结"地区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在抬高地面形成高原的同时,也把浅部速度较低的地壳岩石层介质俯冲拖曳到了深部.  相似文献   

12.
郭彦双  马瑾  云龙 《地震地质》2011,33(1):26-35
采用位移、应变和声发射等测量手段,研究了预置5°拐折断层的房山花岗岩样品的黏滑过程,分析了不同加载速率下5°拐折断层失稳的黏滑特征及相关物理场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 1)5°拐折断层的黏滑周期与加载速率在数值上呈负对数相关关系; 2)在不同的加载速率下,大多数的5°拐折断层失稳是双震事件, 2次子事件的间隔时间大多在100~200ms之间; 3)采用不同的观测手段,即使采样速率一致,其临震响应也存在差异性,如断层失稳前沿断层的应变测量结果呈现明显的应变弱化,断层位移则未见明显的变化; 4)断层黏滑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呈现明显的沿断层迁移的特征。认识强震的发生机理和余震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断层失稳过程的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远震P波波形反演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用理论地震图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利用16个WWSSN台记录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7.4)远震P波波形,用我们的反演方法重新测定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文中以剪切位错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波形的相关程度为判据,测得该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3.9×1027达因·厘米;震源破裂持续时间6秒;位错面两个可能的选择解是:(1)θs=207°,δ=87°NW,λ=-159°,右旋;(2)θs=298.6°,δ=69°NE,λ=-3.6°,左旋。其中θS、δ、λ分别是震源位错面的方位角、倾角和错滑角;震源深度为25公里。数值运算的结果还表明,本文提供的测定震源参数的方法实际效能良好。 文中还与用P波初动符号方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及海域Love波层析成像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研究区域(68°-150°E,5°-55°N)内33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多重滤波技术提取了4000余条路径上的Love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1°网格,采取Occam反演方法得到了7.3-184s共43个周期的Love波群速度分布图;然后对网格结点进行S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出研究区域内420km深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并采用Checkerboard方法对分辨率进行检验,得到横向的分辨率约为3°-5°.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非常明显,内部结构与地表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150km深度. 大陆地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块体的边界反映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次为212°/44°/92°.然后采用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方法(CAPjoint),反演了地震矩心深度和点源近似下双力偶解,表明地震发生在12 km深度,发震断层面参数为212°/47°/93°.通过分析波形反演中深度和震源区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断层面倾角的影响,并结合短期余震机制解,认为芦山MS7.0地震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相似文献   

16.
卢龙地区S波偏振与上地壳裂隙各向异性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三分量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记录了1982年10月19日河北卢龙Ms=6.1级地震的部分余震.用质点运动图的方法对横波的偏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横波窗内的各观测点都存在横波的分裂现象.不同离源角和方位角快波偏振的水平投影都具有近NE40°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根据卢龙地震两组断层错动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所辐射的横波的偏振方向不一致.这可以由传播介质中应力所导致裂隙的定向排列来解释.这一观测结果提供了卢龙地区脆性上地壳大范围膨胀各向异性(EDA)的证据,并表明这一地区直立平行排列裂隙取向和水平主压应力的方向为NE40°.  相似文献   

17.
论绕射波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一项用以研究折射绕射波的三度空间超声波模拟实验的结果。实验说明,在三度空间中,在某一点观测到的绕射波包含着来自无穷个绕射源的波涟,这些绕射源沿着绕射楔或断层而分布。这点在观测点位于垂直绕射楔或断层的方向上也是同样真实。 结果也指出绕射波的动力学性质随着绕射楔或断层的几何形状而变化,因此根据这种结果可以设想,若详细研究绕射波的动力学特性,可以对绕射楔或断层的几何形状得出有用的证据。 此外,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可用“最小走程原理”来解释波涟到达观测点的行程和求得绕射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槽波的TVSP超前探测方法: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隧道工程中TVSP(Tunnel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方法不适合于煤矿巷道超前探测的问题,介绍了煤矿巷道中的槽波TVSP超前探测方法原理和实现过程.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证明:(1)当采用垂向集中力源(z方向)激发地震波时,地震波场z分量受到巷道影响较小,且主要为Rayleigh型槽波,较为适合槽波超前探测;(2)采用传播相对稳定且易于识别的槽波埃里相峰值时间代替传统TVSP方法中体波的初至走时时间,能够较准确地确定断层在掌子面前方位置和断层角度;(3)当断层与巷道掘进方向夹角较大时,断层交点位置(断层线与巷道掘进方向的交点)具有很好的定位精度,但角度误差则会较大;当实际断层交点位置距离迎头较远时,断层交点位置定位精度会下降,但角度误差则影响较小;(4)基于槽波的TVSP方法对观测系统要求不高,数据处理过程简单,计算量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前2个季节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前期11-1月(即上年11月-当年1月,下同)暖池关键区(166.5°E-173.5°W,7.5°S-3.5°N)0~200 m热含量的偏低(高)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持续存在,及其外强迫作用激发的具有一定斜压性结构的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可能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暖池热含量在前期11-1月异常偏低导致其西北侧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形成并维持,夏季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向西北方向扩展加强,东亚沿岸EAP波列形成,使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受异常气旋控制,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的交汇区.同时,对流层高层东亚沿岸亦存在位置较中低层向西北偏移的EAP波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为异常偏强高压,高层辐散与中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发展和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象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本文根据华北地区(东经110.5°-123.0°,北纬30.5°-41.5°)1981-1984年间7520条P波到时资料,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应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获得了不同深度(横切片)的速度图象。层面成象的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华北地区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高速、低速区的过渡带上。3.深度为14km的层面速度图象与熟知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深度为75km的层面速度图象存在三个明显的低速区,它们分别位于郯庐断裂带、太行山前断裂带和山西断陷带,这一结果有利于关于上述地区为大陆裂谷带的认识。 本文在获得三维速度图象的同时,还重新确定了该区的129个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