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重力资料研究地壳分层结构的遗传反演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模型分解思想,采用变密度多层地壳密度模型,据此推导了相应的重力异常正演计算公式。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结合上述重力异常正演公式,形成了地壳多层密度结构的遗传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2.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中部的束麓断陷盆地及其邻近地区,为取得大震区地壳细结构,国家地震局系统的几个单位于1990年冬共同实施了一条穿过这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通过7.2级主震震中位置(N37°32’,E115°03’),方位约N60°W,总长度约40km.它与元—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震中区部分基本重合.深反射剖面采  相似文献   

3.
天水地区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90年期间在天水地区的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以及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法得到的该区地壳密度分层结构。结果表明,除近地表的沉积层外,该区地壳在纵向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各层的平均密度为2.61、2.66、2.80g/cm^3,各层底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16、28、45km,且各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都比较剧烈。  相似文献   

4.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探讨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1992-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各观测时间段内相应发生的一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6.
山东青州-牟平重、磁场特征及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1999年10月在山东青州--牟平地区进行的重、磁剖面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结果探讨了测区的重、磁场以及地质构造特征,并结合前人在山东聊城--荣成进行的人工地震处理结果,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在该地区主要构造走向为NE-NNE向,测区地壳厚度在30-35km之间,昌邑--莱州、栖霞--初村存在着上地幔隆起区,在青州--昌邑地壳厚度起伏较大,说明郯庐断裂带该地区的影响可深至下地壳。  相似文献   

7.
我们试图解释兰德斯和约书亚特里地震序列震前、震时和震后在Pinon Flat观测站(PFO)得到的应变和倾斜的连续测量结果。这些数据显示了兰德斯主震后伴随着重大瞬态形变,其总幅值是震时形变的百分之几和至少几天的衰减时间。与PFO观测站的其它多种仪器的观测数据相比较,使我们可以推测该形变的可能来源。在三个长基式应变仪记录的震后瞬态值的大小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它或者是大尺度形变或者是靠近部分观测站的局  相似文献   

8.
地壳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民介质中的力学理论,推导了在地壳中存在微孔洞时介质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表示公式,讨论了描述地壳中空洞形成过程的孕震模型参数,讨论了孕震模型参数的变化与地过介质状态的变化和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并根据乘法分解理论推导了孕震过程计算重力变化的弹塑性递推计算方法,并采用GTN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将数据配发生在1996年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微孔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长乐-南澳断裂带出露于福建沿海地区,由于海陆过渡带的特殊性,地球物理探测受到许多限制,难以获得由陆到海的清晰而准确的深部构造形态.2014年福建省地震局采集了横跨长乐-南澳断裂带的广角反射/折射剖面(HX-6),由于观测系统的缺陷和原始资料信噪比等问题,单纯使用地震数据反演长乐-南澳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无法解答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存在何种差异,影响了对断裂带构造属性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正确认识.基于岩石波速和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可以有效降低多解性.本文采用地震走时拟合和重力异常拟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利用最新采集的高质量P波地震走时数据与高精度实测重力数据,反演得到了连城-厦门-金门外海剖面的二维地壳波速-密度结构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长乐-南澳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约3 km,壳内分层结构和上地幔顶部波速-密度无显著变化,推断长乐-南澳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陆壳和台湾海峡减薄陆壳的分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深部构造环境和长乐-南澳断裂带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地壳Q结构对于实测Q值结果的影响。对已发表的大部分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射线路径与Q值显著相关。因此,在对实测的Q值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解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地震波频率的影响,还应对射线路径—距离效应进行分析和校正。本文还按照现有中国大陆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地震射线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及震中距与射线最低点深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华北及西南部分地区地壳Q结构。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中西部地区地壳结构与重力均衡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深部物质分异、调整和运移的产物.为此,在四川中西部地区(松潘—甘孜,龙门山断裂系和四川盆地)应用重力布格异常场资料并通过两条典型剖面的地壳厚度(Moho界面深度)分布与依据Airy均衡理论给出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做对比分析,探讨四川盆地、龙门山造山带、邛崃山等川西地域的地壳均衡状态,得到龙门山及其以西地带的深部地壳结构.龙门山造山带恰处于很不均衡的状态,即与其西北和东南部相比差异明显,故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探讨该区重力场均衡与强烈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进行新一轮的高精度观测,以对该区深部精细结构、重力场效应和均衡补偿深入研究.此外,本文研究结果有益于震后确定城镇布局和为不同类型建筑物重建选址提供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12.
重力均衡的现象证明,地壳或上地幔内部必有水平方向的物质流动,它产生重力补偿作用,并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上地幔的低速层(其顶面在大陆地区约为120公里,在海洋地区约为60公里)可能是产生全球范围内重力补偿作用的一个重要层。地壳内部如有重要的补偿层,莫霍界面的深度将趋一致。莫霍界面深度的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必无较大范围的补偿层。以莫霍界面为顶面的上地幔部分,对于重力补偿是否起作用呢?这个问  相似文献   

13.
莫霍界面的重力补偿和地壳结构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均衡的现象证明,地壳或上地幔内部必有水平方向的物质流动,它产生重力补偿作用,并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上地幔的低速层(其顶面在大陆地区约为120公里,在海洋地区约为60公里)可能是产生全球范围内重力补偿作用的一个重要层。地壳内部如有重要的补偿层,莫霍界面的深度将趋一致。莫霍界面深度的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必无较大范围的补偿层。以莫霍界面为顶面的上地幔部分,对于重力补偿是否起作用呢?这个问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的重力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莫霍面深度反演及单个剖面的重力正演,但是,在亚东-格尔木与下察隅-共和之间没有地震测线的区域,地壳结构的研究受到限制.为了探讨从青藏高原中部到东部的地壳结构特征,本文采用三维重力正演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三维地壳结构进行了重力正演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各层界面起伏较大,表明高原地壳变形强烈.研究区域中,藏南喜马拉雅地体界面相对较浅,处于界面陡变带,往北进入拉萨地体,界面相对变深.正演剖面中,大的界面起伏与大的断裂构造有关,莫霍面的陡变也暗示着莫霍面存在错断现象.东构造结莫霍面有抬升现象,在玛多附近莫霍面有下凹现象.地壳分层正演显示,32 km以下地壳产生的重力异常占总异常的80%以上,低速层及高速体产生的重力异常最大可占到总异常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重力剖面金川—芦山—犍穿越芦山震区,近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长约300 km,测点距平均2.5 km,采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与同址GPS三维坐标测量,获得了沿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密度分层结构正反演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垂直断裂走向的宽广的巨型重力梯级带,重力变化达252×10-5 m·s-2以上(龙泉山以西),反映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陡变(约14.5 km)性质;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过渡区(龙门山断裂带与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之间)存在(30~50)×10-5 m·s-2的剩余异常"凹陷",可能与上地壳低密度体、山前剥蚀与松散堆积和推覆体前缘较为破碎有关;剩余密度相关成像显示地壳密度呈现分段性特征,在芦山地震位置出现高低密度变化;地壳呈现三层结构,四川盆地上、中、下地壳底界面平缓,反映其稳定阻挡作用,而松潘—甘孜块体上、中、下地壳底界面明显往盆地逐步抬升,反映出青藏高原往东的强烈挤压作用;松潘—甘孜块体往东推覆变形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内,推覆深度随离龙门山断裂带愈近而越浅.本文通过对密度分布及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芦山地震及龙门山地区地壳构造背景和当前活动性的深部动力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四川地区有关地壳结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器的发展作了回顾,着重就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在地宙垂直运动监测及其力学机制研究中的能力和作用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目前绝对重力测量研究现状,并讨论了高精度对重力测量在我国地壳运动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地壳“轧展”效应对地震成因的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贯一 《地震》1998,18(1):89-96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作认为,地球虽是庞大并具有确定边界的星体,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下去,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太阳是太阳系演化的核心和主导,太阳自身的演化控制着行星的演化是必然的。因此,研究太阳活动,太阳能量向地球的输送及太阳与地球间能量(包括动量和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断裂系及邻区地壳重力均衡效应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系位于松潘-甘孜山地与成都盆地平原之间,地形高差达3500±500 m.根据重力资料给出四川中西部成都盆地、龙门山、邛崃山区、松潘等川西山地(102°E~105°E,30°N~33°N)的地壳厚度(Moho界面深度)分布.为了探究汶川大地震孕育与发生的原因,将其与据艾里(Airy)大陆均衡理论给出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该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系及以西地区深部地壳是处于很不均衡的状态.为了深化认识重力均衡与大地震的相关性,尚需对该地区深部结构与地壳重力均衡效应作精细研究.同时,本文上述研究结果亦有益于震后确定城镇布局和为不同类型建筑物重建选址方面提供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康氏面和莫氏面的深度,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的三个地震带——从渤海经北京到张家口的北西向地震带、以太行山为对称轴的河北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从深部来看都处在上地幔相对隆起的部位上。因此,作者认为,重力和重力均衡调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北大地构造的发育,塑造了其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因而也就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