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环境管理从以往单纯的海洋污染管理已发展到当前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相应地,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也从以往单一的污染状况评价(包括水质、沉积物和生物体)发展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重点介绍了2种有代表性并被广泛应用的河口和沿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欧盟的“生态状况评价综合方法”和美国的“沿岸海域状况综合评价”。比较和评析了2种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建议尽快建立适合中国河口和沿岸海域特点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监测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近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变化分析入手,研究了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论述了滨海湿地、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并从经济、污染、灾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其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作为我国独创性的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利器”,在贯彻“十四五”深入打好渤海攻坚战的要求下,“湾(滩)长制”建构是环渤海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背景之下,环渤海三省一市“湾(滩)长制”的运行表现为各自为政,缺乏立法协同、执法协同和司法协同,缺乏多元利益协同共治主体。由此,环渤海“湾(滩)长制”建构要注重区域内协同立法、协同执法、协同司法的完善,加强区域内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南大洋是目前受人为活动干扰最少的区域,在平衡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各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对南大洋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为厘清全球范围内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统计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论文,共获得有效论文7 491篇。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1990—2020年间关于南大洋生态环境的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机构、发表期刊、核心作者及主要研究主题,结果表明:(1)南大洋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及其2005年的正式生效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数量明显上升的时间节点;(2)美国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领军国家,拥有3个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科研机构;英国和澳大利亚也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国家,其科研机构发文数量排名靠前;中国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追赶阶段,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3)30年间南大洋生态环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浮游植物”“南极磷虾种群”“海洋生...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海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双核”评价框架,文章综合评估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环境健康状况,梳理胶州湾生态环境伴随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以每10年为1个区间,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双核”评价结果为:1981-1990年为“良+0.22”、1991-2000年为“优+0.53”、2001-2010年为“良+0.87”以及2011-2020年为“优+0.90”。随着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胶州湾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胶州湾生态环境也出现各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水质恶化,90年代生物群落健康状况下滑,2000年后富营养化问题严重。2010年以来,青岛市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胶州湾的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伴随着新旧动能转化提速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开发活动对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的扰动不断降低,最终实现胶州湾海洋经济与环境良性、健康的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海洋环境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治理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形成,是将海洋环境问题碎片化、细微化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五大功能,明确其机制内涵并构建出开放空间参与和协同合作共建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微治理平台、完善微治理保障制度和强化微治理参与度来建构其实现路径,对从基层层面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渤海最新的健康状况,文章基于新构建的以海洋生态环境自身状态为内核、以人类社会经济学指标为外核的“双核”评价体系,对渤海2020年秋季的海洋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内核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渤海的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整体较为健康,仅中心区域水质略差,而海洋生物群落的健康状况一般,整个研究区域仅58.9%的区域评级为“优”,因此该海域总的内核评级为“良”;以分别代表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外核指标的评价结果显示,渤海的外核得分为0.95。因此,所调查的渤海中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双核”评价结果为“良+0.95”,表明该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整体上处于较健康的状态,但人类对渤海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力度接近饱和,且局部海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恶化,需要对该海区进行密切监测。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开发技术等方式,尽可能降低经济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实现渤海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海湾是保护与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区域,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关注的焦点区域。“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将以海湾为抓手,稳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但是目前美丽海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尚不完善,鉴于此,文章在回顾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在海湾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主要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美丽海湾的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科学理解,提出了美丽海湾的行动框架,并对我国建设美丽海湾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规制度;制定清晰的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做好陆海统筹,注重以海定陆;注重科技支撑,科技参与决策;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美丽海湾建设等建议,以期为美丽海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青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并对未来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特别是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战略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关系。实现优化海洋资源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相统一,不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发明  谢在团 《台湾海峡》2003,22(4):531-536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总体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建立统一协调海岛综合管理体制,实施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编制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规划;加强对海岛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控制海岛开发强度;建设“数字海岛”等开发和管理保护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质量管理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在结合东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从强化质量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全过程控制、建立质量通报等方面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而提升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海洋与海岸带开发热潮已经兴起,人们正从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向海洋进军。与此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必将加剧。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否则,将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福建海洋与海岸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文(见《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1年第2期)中指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福建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临港重化工业、电力业和制造业等趋海纷纷布局,存在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及遍地开花的现象。在分析梳理“十一五”时期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特征的基础上,研究调控路径,以加强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尤其是围填海管理,对统筹沿海地区用海用地、配合国家区域及产业政策落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优良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经济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建立与维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有必要加强法治的保驾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已经明确表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这一法律概念,但如何认定没有具体阐明,尚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因此,明确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完善生态环境破坏认定体系有助于更大限度地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利益。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斌 《海洋通报》2002,21(6):52-59
在概括当前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总体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空间与时间尺度,系统研究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生态因子、生物因子以及理化因子的主要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同时还研究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问题,最后,提出今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布局分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上海市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业务需求和国家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上海市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及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海洋环境监督与管理、海洋污染监控与防治等功能。作为市(省)级节点,既实现对本市管辖海域生态环境全覆盖、立体化、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又实现与国家数据对接。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文章论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内涵,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定义,并界定不同损害行为的赔偿范围;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指数体系,探索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路径以及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蓝色粮仓”的内涵阐析及其建设设想——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嘉  李嘉晓 《海洋科学》2012,36(8):70-74
基于“蓝色粮仓”基本概念和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建设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基础条件,如广阔的海域和近岸滩涂面积、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类、不断改善的海洋生态环境、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等,还分析了建设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基本设想,即选择对海水养殖业、资源保护与增殖业、海水种苗业、远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海产品流通与市场等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海岛调查“环境质量”课题组在参加海南组织的西沙群岛综合调查过程中,走遍了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实地接触了驻岛部队、驻岛渔民及海上作业渔民,目睹了种种现实。我们发现由于管理上的问题以及缺乏生态意识,使得西沙群岛生物资源的开发活动已有较长时间处于无政府状态,人们酷捕捞、滥挖炸生物资源。夕日龟、鱼、贝、珊瑚等资源丰富的西沙,现已满身疮痍,脆弱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困扰不断加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