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70矿床控制因素及富矿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70矿床地质背景是破火山旋回边缘活动带;矿床定位要素是受破火山断裂系统构造结控制的隐爆角砾岩筒;隐爆加断陷组成的聚矿结构,是富矿形成的主要条件;隐爆角砾岩筒与次火山花岗岩浆侵位组成的热泵汲取效应,是矿床基本成因模式。矿床扩大方向是在探索隐爆角砾岩筒深部的同时,沿边缘活动带,在破火山断裂系统构造结处寻找新的隐爆角砾岩筒。  相似文献   

2.
河南银洞岭银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银洞岭银矿床是近年来在我国重要的桐柏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上,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与著名的破山大型银矿和银洞坡大型金矿毗邻.文章通过对银洞岭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元素轴向分带规律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及其找矿模型,以期为矿床外围及深部找矿评价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姚家岭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十五"至"十一五"期间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812地质队在安徽铜陵矿集区发现的一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产于姚家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内灰岩捕虏体群(带)中。矿体主要以脉状、似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捕虏体上下接触带及裂隙带。为受深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锌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4.
河北张家口金矿南冷沟矿段构造控矿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虎 《黄金地质》1999,5(4):27-30
南冷放段金矿体赋存于张家口金矿主脉带中,但成因与张家口金矿矿体明显不同,金矿全的形成和分布这SN向断裂及其NW向羽状分支构造控制。根据矿石自然类型要带,可划人灵原生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原生含硫化物钾长石石英脉型和氧化矿体3个带,分别为近SN向断裂及其NW向状分支构造所围限,在F4断层东盘依次出现,氧化程度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5.
江西五宝山(式)钴矿床成矿模型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辉  曾书明 《江西地质》2000,14(4):271-275
五宝山钴矿床是江西省新类型钴矿床。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并初步总结出“五宝山式”层控热液蚀变钴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型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其特征可概括为5个方面:陆块边缘接合过渡带;带、大断裂与裂谷多期次活动带;超铁镁质岩浆强烈活动与大规模喷溢;有利的赋矿地层及岩性;地质界面控矿。  相似文献   

6.
青城子矿田主要控矿因素、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青城子金、银、多金属矿田成矿地质背景,重点阐述了控矿因素,认为原始断陷盆地控制并聚积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后期地质事件对成矿物质的活化与聚积有直接影响,矿床类型及其空间分带与沉积环境相关。概括出矿田地质找矿标志,明确指出该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甘肃白银厂折腰山矿床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祁连山是我国及世界上最重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省之一。折腰山矿床是白银矿田内的大型Cu-Zn矿床。目前,整个白银矿田遇到了铜矿产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濒临枯竭的困境。本课题正是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科技找矿研究。两年来,由于课题承担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贯彻了正确的成矿与找矿学术思想,明确了找矿研究的主攻方向,狠抓了主攻方向中的研究主攻点和主攻关键,从而取得了诸多找矿和地质成果,现择其要者列述于后。1.在矿床深部1535m水平中段下沿主巷道北侧975线发现一富Cu工业矿体。该工业矿体之发现是继80年代中期深部铜矿地测科李玉忠高工等发现41号等工业矿体以来又一新的找矿成果。鉴于该工业矿体并非像41号等矿体位于已知工业矿体群中或附近,而是处于以往找矿空白地段,故其具有进一步找矿的重要指示意义。2.进一步肯定了北风井1535~1475m水平中段间小型矿体群地段寻找工业矿体的价值。包括深部铜矿地测科所施工百米水平钻验证工程在内的研究表明,该地段是一个宽在45m、控制长愈百米、由5个1~5m厚矿体组成的小型矿体群.成矿蚀变岩特征、矿石结构构造、成分分析,以及矿体类型研究显示,该地段具有扩大找矿的潜在前景。3.在成矿构造系统分析、成矿蚀变岩筒特征研究,以  相似文献   

8.
大营子蚀变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小云 《矿产与地质》1996,10(5):319-324
大营子蚀变岩型金矿主档是冀北地区新发现的一种金矿类型。矿体赋存于太古代角闪角变质岩系,特别是变质闪长岩体周边及内侧,受NE、NNE向剪切破碎带控制,常在其傍侧断裂形成羽状矿脉。  相似文献   

9.
青阳峙门口层状硫铁矿矿床赋存于石炭纪地层中,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尽管经历了热变质与接触变质作用,但矿体中仍残留胶黄铁矿和菱铁矿,矿石中不仅可以见到交代残余结构,还可见到草莓结构和微层理构造.黄铁矿中砷的质量分数和S/Se,Co/Ni比值显示火山热水沉积特征.同位素分析显示,矿石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表现出火山热水沉积和热液改造特征;矿石中铅同位素组成则显示,黄铁矿中铅以上地壳铅为主,混有少量地幔铅.上述研究表明峙门口层状硫铁矿矿床是由石炭纪喷流沉积形成的层状矿床或矿胚层,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和构造作用改造所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玲珑金矿田矿体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讨论了玲珑金矿田主要工业矿脉中的矿体在空间展布上的规律性,即等间距分布 规律、分段富集规律、矿体及矿体富集带的侧伏规律、对应产出规律、成矿界面向主构造倾斜规律 等,其中矿体富集带的侧伏、对应产出、成矿界面向主构造倾斜等是首次提出的规律性认识,并对其 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构造的多期叠加,以及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峰”、“峰”之间的耦合,并由此 造成容矿空间的规律性分布,加之矿液的定向迁移等,是造成上述规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