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2013年神木气象站迁址前(旧址)、后(新址)基本气象要素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新址较旧址的气温、气压明显偏低,风速明显增大,风向有一定角度的偏转,相对湿度略有升高,降水量略有减少。两站气象要素有显著的非均一性。海拔高度、下垫面、地形、周围环境等因素是造成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年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迁站前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新站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降水量、2min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于旧站,大风日多于旧站,6—8月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小于旧站,新旧站风向有显著差异。造成迁站前后气象要素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观测场周围环境、下垫面性质改变,海拔高度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延安国家基本气象站(53845)新、旧站2013年1—12月气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等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新站气压、气温、湿度、平均地温、极端日最低地温低(小)于旧站,降水、风速以及地面日极端最高温度大部高(大)于旧站。并从海拔高度、两站周围环境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新、旧站各气象要素差异的形成原因,为延安站资料的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莞市新、旧站点搬迁前后3个月人工对比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差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对观测环境变迁引起观测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站点搬迁造成观测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湿度、风、降水等差异较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高、风速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城区的热岛效应与城郊的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是造成气温、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观测环境周围是否有建筑群阻挡是造成风速、风向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气象要素的定时、定点观测及实时传输与显示.但从气象服务及资料分析来看,降水资料的分析处理要比其它气象要素的处理更为复杂,本文从技术角度探讨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了软件开发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气象要素的定时、定点观测及实时传输与显示。但从气象服务及资料分析来看,降水资料的分析处理要比其它气象要素的处理更为复杂,本文从技术角度探讨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了软件开发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谭虎成 《湖北气象》2002,21(3):36-38
秭归县Ⅱ型自动气象站于1999年10月8日安装守毕,在投入试运行后,与地面气象人工观测同步进行,经过一年多的调试和改进,2001年,Ⅱ型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值已趋于稳定,由于两者各气象要素感应元件和测值原理的差异,造成了观测资料有一定差值,本文通过对2001年1-12月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它们的感应元件和测值原理等方面寻找差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007年河源站搬迁到东源站造成气温、风数据的差异,从地理位置、观测环境分析研究引起气温、风数据差异的原因,并通过订正保持观测资料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年(站址迁移对比期)萧山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址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逐日观测值,采用差值标准差、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风向相符率、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以上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新址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值均低于旧址,差值分别为-0.4℃、-0.7℃、-0.2℃,新、旧址的最高气温差异最大;新、旧址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春、夏季节比较接近,而在秋、冬季节相差较大。2)新址相对湿度大于旧址,差值年平均为3%,新、旧址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9—12月新旧址的相对湿度差值较大。3)新址的年降水量比旧址偏多110.3 mm,雨日比旧址偏少22 d,年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为7%,4—6月和9—11月期间新旧址的降水量观测数据差异较大。4)新址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比旧址偏大,差值年平均分别为2.0 m/s、3.6 m/s、3.5 m/s,新、旧址在春、夏季的风速相差较小,秋、冬季相差大,新、旧址在大风日数和静风出现次数上一致性较差;全年风向相符率为42.5%,两站址风向一致性较差。5)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月(年)平均值与旧址近20 a的观测数据差异不显著,平均风速差异显著。分析认为,测站环境、海拔的不同以及小气候的影响,是造成以上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满足业务需求、智能化、微型化和低功耗等设计原则,设计了一种由采集与通信端、云服务器和移动应用程序三部分组成的“视频+”微型气象站系统。系统实现了天气现象与视程障碍现象等视频实时监测,以及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等气象要素观测功能。微型气象站输出数据格式、通信交互指令与业务运行的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一致,性能指标达到《便捷式自动气象观测仪分级技术规范(试行)》定义的乙类标准。移动应用程序具备气象实况数据及视频图像可视化、设备运行监控与短信告警等功能。“视频+”微型气象站已批量生产,且在中国气象局秦岭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完成野外观测试验,并在宝鸡、延安等地投入气象观测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灾害性天气实况预警业务系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了一种以自动气象站探测实况资料为基础,采用数据库编程等技术,对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监控,实现通过电脑语音、字幕、电话振玲、电话语音等方式对灾害性天气发出警报的方法.并据此采用C++Builder开发了一套灾害性天气实况预警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12.
都安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卫星和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彩色增强显示的卫星云图、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0年5月31日22时至6月1日11时都安县出现的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由2个强降雨阶段组成,造成都安县特大暴雨的原因是1个形成于滇黔桂交界处的低涡在南移过程中,低涡东边缘对流强烈发展,对流云团主体移过都安而产生了强降雨,对应着这2个强降雨阶段,在卫星云图上分析出是由2个对流云团前后移过所造成的,在雷达回波图上可分析出对流云团中又先后有多个对流单体移过都安县上空,所以造成了这次特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承接雨量传感器排出的水量与自动站终端显示值比较,发现降雨时翻斗翻转的雨量存在误差,其随着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雨量越大或降水强度越大,两者的误差就越大.通过对比分析,就如何减少误差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重庆沙坪坝站的微波辐射计和探空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检验微波辐射计的亮温精度,并统计分析晴空、有云和降水天气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反演产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有云时微波辐射计氧气通道53.85、54.00 GHz亮温与探空观测温度相关性较好;晴空和有云时MonoRTM模拟亮温与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相关性较好。(2)不同天气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与探空观测值的相关性都较高,降水时4.0 km以下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明显偏高,有云和晴空时3.8 km以下的温度平均绝对误差小于2℃。微波辐射计反演的相对湿度与探空观测值的相关性较同高度层温度的相关性差,有云时1.0~2.6 km高度反演的相对湿度平均误差很小,降水时4.5 km以下平均误差也较小且稳定。降水时4.0 km以下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水汽密度平均误差明显偏大,有云时多数高度层平均误差较小。(3)4.2 km以下降水时08:00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的平均误差较大,有云时08:00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和水汽密度的平均误差均较小。说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大气廓线具有可用性,且在稳定大气环境中反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替换了模式第三重嵌套模拟域中金塔绿洲及周围地区与实际不符的植被类型,对2004年7月5日金塔绿洲效应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白天绿洲是一冷源,这一现象可维持到3000m左右,临近地面沙漠绿洲温差最大,冷中心强度由低层向高层逐渐减弱;气压距平场低层为沙漠低,绿洲高,较高层则反之,转变发生在1300m。低层绿洲风盛行,随高度增加,辐散风渐弱;750hPa以上转为以背景风为主,存在向绿洲中心辐合的趋势;距平风场低层为辐散风,高层为辐合风,绿洲中部风速较小,越远离风场辐散(辐合)中心,风速越大;沙漠上为上升气流,绿洲基本上全为下沉运动所控制,但剖面图上显示绿洲上并不是只有一个闭合中心,且绿洲上、下沉运动的顶部高度也不一致,绿洲中心最低,两侧逐渐增高。最大下沉运动出现在绿洲边缘;绿洲低层分布着强度均匀的辐散区,而沙漠上则为零散辐合区,750hPa辐合区开始侵入绿洲,700hPa时绿洲基本为辐合区,绿洲边缘辐合最强,沙漠以辐散为主,分布少许辐合中心。比湿同湿位温具有相似特征,在一定高度以上,在下沉气流的作用和西风背景场的影响下等值线形成低槽形状,低槽中心从高层向低层、由西向东偏移。  相似文献   

16.
无锡梅雨期湿沉降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艳  刘端阳  彭华青  周彬  赵兵 《气象科学》2016,36(4):547-555
利用2008—2014年梅雨期间酸雨观测资料及2014年6月16—27日降水个例加密采样资料,结合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了近7 a无锡梅雨期酸雨特征,研究降水过程中空气污染物、p H值、电导率的变化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无锡市梅雨期酸雨年平均p H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降水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气体浓度变化受其自身日变化及排放源影响大于雨水的清除作用;样品的p H值、K值每个过程变化并不一致,K值变化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大致保持一致。降水、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大于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长时间连续降水时,降水对颗粒污染物的清除存在极限。小时雨量在0~0.5 mm时,降水对颗粒物浓度做负清除,其值反而略有增加;小时雨量在0.6~5.0 mm时,降水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做正清除;小时雨量达到5.1 mm及以上时,对PM_(2.5)和PM_(2.5-10)做正清除,对PM_(10)做负清除。降水对SO_2有稀释清除作用;对NO_2的稀释作用取决于其开始浓度值;对CO、O_3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沪宁高速公路高温预警指标及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沪宁高速公路实时监测数据,筛选出30个典型高温天气过程,应用WRF模式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对输出结果作统计分析后,提取了沪宁高速公路高温天气的几个数值预警指标,建立了梅村、河阳两站的高温预报模型。研究表明:(1)利用WRF模式对沪宁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2)提取的沪宁高速公路高温数值预警指标有:前一日14时的地表温度Ts≥40℃、地面潜热通量Fl≥350 W.m-2、近地面相对湿度Hr≤60%、当日08时的地面感热通量Fs为负值且绝对值≥70 W.m-2、地面水平风速Vs≤3 m.s-1,当各项指标同时满足时,可预报当日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梅村和河阳站的高温天气预报模型,经检验所建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2018年8月19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省临沂市遭受龙卷袭击。通过实地灾情调查,给出了该龙卷的影响范围、灾害分布和强度评估等,综合考虑不同标识物和致灾过程,评估本次龙卷强度为EF3级。分析龙卷发生的环境和天气雷达特征,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低抬升凝结高度(≤300 m)、强低层垂直风切变(≥18×10-3s-1)、强相对风暴螺旋度(≥350 m2/s2)和较低对流有效位能(≤400 J/kg)的有利环境条件下;龙卷超级单体嵌于台风右侧螺旋雨带内,龙卷发生在中气旋与风暴后侧下沉气流区相接一侧,与龙卷涡旋特征位置对应;龙卷及地时中气旋向下延伸加强,同时风暴顶及单体质心迅速下降;若探测到低层中等强度中气旋时应发布龙卷预警,则此次过程的龙卷预警时间提前量为15~20 min。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路面干湿状态判别及积水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公路路面积水(积雪)过程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及其气象因子的影响,以江苏省金坛试验基地试验路段的道路气象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数据,利用改进的Sass道路积水物理模型对3次降雨(雪)过程中的道路积水量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分级和与仪器记录、人工观测结果的对比,验证模型模拟路面状况的准确性,并探讨了气象因子对路面积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改进的Sass模型可用于对道路干湿状况的模拟,且准确性较高,可推广到高速公路路面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报;(2) 排水过程中,径流和蒸发在不同时期对排水量的贡献率差异较大,从总量上讲,径流对排水起了主要作用;(3) 气象因子对道路积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量直接影响道路积水,而其他气象因子则通过对蒸发量的影响来间接影响积水量。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制定农业政策以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OST模型,利用太谷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验证,确定该模型在山西太谷地区的适用性。文章分析了太谷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假定以1985年-2007年的变暖趋势增温,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从而构建了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的气象情形。以这些气象情形驱动验证好的模型模拟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未来冬小麦的产量是波动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