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磊  闫浩文  何毅  张乾  刘波 《干旱区地理》2017,40(2):405-414
本文应用喜马拉雅南麓地区MODIS NDVI 植被遥感数据和格点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区2001-2015 年植被 NDVImax 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Person 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 NDVImax 时空变化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5 年,喜马拉雅南麓地区年内平均 NDVImax 1~3 月份呈下降趋势,4~6 月份开始缓慢生长,6~9 月份进入植被生长高峰期,10 月份开始逐渐降低;植被 NDVImax 平均值为0.59,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平均 NDVImax 随海拔变化表现出明显规律性,80%的植被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区(<4 050 m)。(2)15 a 间,喜马拉雅南麓地区植被 NDVImax 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年均 NDVImax 呈三个变化阶段:2001-2006 年和2010-2015 年分别以0.003 9·a-1、0.005 3·a-1 的速率增长,而2006-2010 年以-0.007 0·a-1 的速率减少。植被生长季 NDVImax 呈4 个阶段:2001-2004 和2007-2010 年分别以-0.001 8·a-1、-0.010 6·a-1 的速率逐年减少,但2005、2006 两年(0.014 8·a-1)快速增长至最大值,2010-2015 年(0.006 3 a-1)波动增长。空间上大部分地区表现出不显著退化,但少部分地区表现出不显著改善(0.05< p<0.01),而西段低海拔区表现出极显著改善。(3)喜马拉雅南麓地区植被的变化主要由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此外,高海拔区气温上升引起的冰川融水对植被生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中部低海拔区可能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哈尔里克山脉冰川的快速退缩已经影响到吐鲁番坎儿井的水量,先前关于该区冰川研究不够细致,且最新资料报道较为短缺。以哈尔里克山脉冰川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ETM+和OLI影像(1992、2002、2010、2016年),通过比值阈值法、目视解译结合GIS技术,提取了该地区四期冰川边界,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研究其与冰川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2-2016年,哈尔里克山脉冰川总体呈现出持续退缩趋势,面积退缩了13.18%,年均退缩率为0.56%,近年来退缩速率有所减缓。(2)近似估算的冰储量在过去25 a间减少了18.33%,冰川物质亏损将对该区短缺的水资源提供了危险的信号。(3)冰川退缩率与冰川规模呈指数函数变化趋势;低海拔区冰川存在明显的末端升高趋势;N和NW向的冰川占明显优势,但N向退缩率最慢。(4)分形理论分析表明该地区冰川未来退缩将趋于一种稳定状态。该区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显著上升导致其冰川退缩,同时冰川规模、海拔和坡向分布也是冰川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比发现该区冰川退缩速率较天山其他区域慢。  相似文献   

3.
近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1976、1988和2006年的3期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并结合专家知识分类规则自动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3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的方法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及其原因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2006年珠峰保护区内冰川面积为2710.17±0.011km2,为研究区总面积的7.4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海拔4700~6800m的高山区;(2)1976-2006年,珠峰保护区冰川持续退缩明显,总面积减少501.91±0.035km2,冰湖扩张迅速(净增加36.88±0.035km2);研究区南坡子流域冰川退缩率(16.79%)高于北坡子流域(14.40%);珠峰保护区冰川以退缩为主,退缩冰川主要分布于海拔4700~6400m,退缩区上限海拔为6600~6700m;(3)1976年以来,气温显著上升和降水减少是冰川退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40年天山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h marginal fluctuation and areal change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accurate dynamics of glacier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using Landsat MSS, ETM, SPOT HRV and topographic maps based on GIS. From 1963 to 1977, four of eight glaciers advanced, two of them retreated and another two kept stable, the glacier advanced generally. From 1977 to 1986, four of eight glaciers retreated and the others kept stable, but the retreated glaciers were those which advanced from 1963 to 1977. From 1986 to 2000, seven of eight glaciers retreated and only one glacier kept stable, the retreating velocity was 10-15 m/a. Glacier recession in this period became very fast and universal. From 1963 to 2000, the area of glaciers decreased from 5479.0 ha to 4795.4 ha, up to 12.5%. It is alarming that most of glacier retreats happened from 1986 to 2000. This was very consistent with change process of summer mean temperature in this region and global warming beginning in the 1980s.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来天山东段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经1959/1961年航片校正的地形图、1972年航片和1992年TM、2001年ETM+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人工目视解译,分析了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区1959/1961-2001年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59/1961-2001年冰川面积和储量减少量分别占1959/1961年的11.4%和12.3%.其中,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冰川退缩幅度大,冰川面积和储量年减少率分别约为0.51%和0.508%,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退缩大幅减缓,冰川面积和储量年减少率为0.1%和0.13%,90年代以后退缩速度又有加剧趋势,冰川面积和储量年减少率增加到0.31%和0.34%.对流域气象站气候资料分析发现,1959/1961-1972年的冰川面积减少率大,主要与1959-1966年时段气温偏高、而降水偏少有关.升温幅度的增大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研究区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冀琴  刘睿  杨太保 《地理研究》2020,39(10):2403-2414
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运用比值阈值法(B3/B5)和目视解译,研究1990—201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共减少2553.10 km2,年均退缩率为0.44%/a,研究时段冰川加速退缩。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西段地区,中段次之,东段最少,近25年来西段、东段和中段地区冰川均表现为退缩趋势,其中东段地区退缩最快,中段最慢。从地形分布和变化特征看,5°~25°范围内冰川的分布面积较多,近25年来各坡度等级冰川均在退缩,其中25°~30°之间冰川面积退缩较快,在极平缓/极陡峭地区退缩较慢。尽管8个坡向上冰川均表现为退缩趋势,但退缩幅度有所差异,北坡与西北坡冰川退缩较慢,其他坡向退缩较快。研究时段表碛物覆盖型与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均在退缩,但后者的退缩幅度较大,表明研究区表碛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冰川消融。  相似文献   

7.
1959-2008年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9年地形图、2008年ASTER数字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冰川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9-2008年该区冰川整体呈萎缩趋势,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相对于1959年,2008年冰川面积和数量分别变化-32.5%和-27.9%。其中,小于1 km2的冰川面积平均变化率为-66.7%,面积小于0.5 km2的冰川面积变化率大于-70%,面积大于1 km2以上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为-35.0%,1~5 km2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7.9%。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3 m,末端退缩比例为-18.3%,且南坡冰川末端变化率大于北坡。分析发现,研究区冰川面积亏损较大主要缘于该区小冰川分布数量较多(面积小于1 km2的冰川数量达75%),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天山托木尔峰东侧分水岭处冰川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1978年出版的航测地形图与1976年MSS影像(地形图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测绘)、1990年landsatTM影像、2002年CBERS影像对西天山托木尔峰以东分水岭处的5条冰川近30年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5条冰川在1970年代初-2002年近30年来整体上处于退缩状态,这与该地区20世纪80、90年代气温升高导致冰雪消融加速而冬季降水量基本稳定即补给来源基本不变的趋势是相符合的。这也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该地区冰川的补给-消融动态平衡关系被打破,冰川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与GIS的库克苏河流域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伊犁河上游库克苏河流域冰川为例,利用1963年地形图、2004年的ASTER数字遥感影像资料及数字高程模型,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冰川范围,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该地区冰川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63-2004年库克苏河流域冰川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2004年冰川面积、冰储量比19...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地区荒漠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遥感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黄河源地区多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将荒漠分为沙地、戈壁、盐碱地和高寒荒漠四种类型,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黄河龙羊峡以上区域内的四期土地覆盖的荒漠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荒漠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荒漠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以高寒荒漠和沙地为主,其次是戈壁和盐碱地。近30 a来研究区内整体上荒漠先增加后减少,其中沙地的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1989年度以来的10 a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1.
冀琴  董军  刘睿  肖作林  杨太保 《地理科学》2020,40(3):486-496
采用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结合比值阈值法与目视解译提取冰川边界,分析了喜马拉雅山冰川在1990-2015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近25 a来喜马拉雅山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冰川面积由23 229.27 km2减少至20 676.17 km2,共减少2 553.10 km2,退缩率为10.99%,研究时段喜马拉雅山冰川加速退缩,尤其是近5 a来,加速退缩的趋势尤为显著。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 800~6 200 m范围内,且随着海拔升高冰川分布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综合分析喜马拉雅山山体海拔特征可知,5 200~5 600 m很可能是研究区的"第二大降水带"。依据山岳冰川分布特征,我们将研究区冰川分为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悬冰川和平顶冰川,其中悬冰川的数量最多,山谷冰川的分布面积和平均规模最大。结合研究区周边气象格点数据,同时以12a为滞后期发现,近25a来喜马拉雅山冰川持续退缩很可能是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未来十几年内冰川仍可能处于持续退缩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遥感调查与编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随着我国新一期冰川编目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冰湖编目已提上日程。基于278幅大比例尺地形图(20世纪70-80年代)、38景ASTER影像和7景TM(2004-2008年),通过建立冰湖编目规范,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进行遥感调查与编目,分析近30年来冰湖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本区2004-2008年间共有冰湖1680个,总面积215.28km2;(2)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湖变化总体呈现数量减少、面积增大的趋势,数量减少了4%;总面积增大了29%;(3)近30年来有294个冰湖消失,新增加224个冰湖,变化最快的为冰碛湖,在消失的冰湖中66%为冰碛湖,新增加的冰湖中88%为冰碛湖。进一步分析表明冰湖面积增加是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和冰川加速消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众多,冰川融水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冰湖扩张的重要补给,冰湖溃决是当地潜在的自然灾害,因此分析该区域冰川和冰湖的现状与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分析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30 a来叶如藏布流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由1990年167.80 km2退缩到2020年128.92 km2,共退缩38.88 km2,年均退缩率为0.77%·a-1,且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5800~6400 m之间,集中分布在5°~20°的坡度上。(2) 与冰川变化趋势相反,研究时段冰湖整体表现为扩张趋势,由1990年5.72 km2增加到2020年8.81 km2,30 a共增加3.09 km2,年均增长率为1.80%·a-1。(3) 冰湖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5600 m范围内,坡度在0~10°分布面积较多,表碛覆盖型冰川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对冰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4) 1990—2017年叶如藏布流域温度与降水波动较大,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则波动下降,导致叶如藏布流域的冰川消融,冰湖扩张。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叶如藏布流域地区提供详细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基础数据,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冰川跃动是冰川周期性地快速运动,给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已经发现的跃动冰川进行监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而且对冰川跃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发现,1963-2009年东帕米尔高原昆盖山的5Y663L0023冰川末端发生大幅前进。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ASTER立体像对等数据对该冰川前进过程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冰川于1990-1992年和2007-2013年分别前进81±30 m和811±30 m,其中2007-2013年的前进属于跃动引发的前进。其中跃动最高峰在2007年8月21日-2008年10月26日,期间32.7×106 m3的冰体发生卸载,导致末端前进了704±30 m,面积扩张了0.34 km2。针对东帕米尔地区跃动冰川周期研究的空白,本文认为该冰川跃动周期中跃动期为4 a,平静期最短为15 a左右。该冰川属于多温型冰川,跃动受热力学机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但液态降水、冰雪融水的增加也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依据草地退化国家标准和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的实际情况,选取草地覆盖度、植株高度、地上生物量、牧草可食率、土壤有机质5个重要指标建立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植被退化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采样测定,对5个评价指标在遥感影像上进行反演,并进行图层的加权叠加,得出玛多县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玛多县草地在1994年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化现象,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且草地的退化过程一直在继续。2009年草地退化空间特征显示在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河道两侧、鼠害严重以及靠近居民点等区域草地退化较为严重。通过对4期草地退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94-2001年间玛多草地植被退化情况最严重,重度退化面积高达1 355 943.30 hm2,占草地面积的86.53%。2001-2006年间和2006-2009年间重度退化、较大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的面积都下降较大,同时退化的速度已经有了较大缓和,黄河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  相似文献   

16.
Liao  Weihua  Jiang  Weiguo  Huang  Ziqia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9):1813-183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Accurate and rapid evalu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is critical to policy formulation. 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 model of the Guangx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