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省海岸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遥感与GIS技术,以10期MSS、TM、ETM和CBERS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提取海岸线,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建立海岸线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探究海岸线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78-2008年,辽宁省海岸线呈现快速缩短、缓慢缩短和稳定变化3个阶段,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大的是大连市,淤泥质海岸是海岸线变化最显著的地带.海岸线变化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驱动因素在空间上存在分异.  相似文献   

2.
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遥感和GIS 技术获取了中国北方“三省一市”2000 年、2005 年、2008 年、2010年、2011 年与2012 年共6 期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计算了各个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岸线动态变化的原因。2000-2012 年,研究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总共增加了637.95km,年均增加53.16 km。从区域上看,以天津市与河北省所在的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强烈;从时间过程上看,2008 年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2011 年是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变化强度为2.49%。2000-2012 年研究区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其中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最剧烈;历史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维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2;通过对大量海岸线动态引起的整体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海岸线长度增大(或缩减) 会导致整体海岸线分形维数增大(或减小),并且呈正比例变化。从2000-2012 年各时段海岸线动态对应的各类沿海工程的面积汇总情况来看,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分别占前三位,人类工程建设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最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影响相比,自然变化如河口淤积与侵蚀对海岸线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琎  吴志峰  李少英  王帅帅  张晓诗  高群 《地理科学》2016,36(12):1903-1911
利用遥感、GIS技术对珠江口湾区1960~2012年海岸线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进行监测,通过定量化、空间化方法监测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探究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海岸线长度由1 134.95 km增至1 508.02 km,在此期间,湾区新增的陆地面积为878.11 km2;从空间上看,广州、珠海及深圳市在珠江口五市中不仅海岸线增长幅度较显著,新增陆地面积也较大; 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建设用地扩张幅度非常大,增长了33.05倍,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是52 a来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常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地理研究》2004,23(3):339-346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 ,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 ,通过GIS叠加分析 ,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 ,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统计资料 ,探讨了黄河口海岸线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 ,并就黄河口未来水沙条件初步预测了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模型(DEM)技术,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3方面总结地形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中,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级别上土地利用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区域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新疆土地利用数据,在ArcGIS和GeoDa支撑下,使用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新疆土地利用变化下ESV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新疆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和未利用地,两者共占新疆总面积的91.00%。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长58.89%和166.79%;水域和林地面积减少量最多,分别减少29.95%和26.62%。(2)1980—2020年新疆ESV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净减少1114.51×108元(6.68%)。从空间分布来看,新疆ESV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简称“三山”)和伊犁河谷地区,中等价值区和较低价值区分布在绿洲地区,低价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沙漠地区。(3)1980—2015年新疆ESV变化很小,但2015—2020年北、中天山地区EVS变化显著。2015—2020年北...  相似文献   

8.
利用海岸线、红树林和近海围塘养殖等多个遥感专题信息产品,从岸线年均变化速率、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程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南岛1987—2017年的海岸线变化特征,并通过典型岸线类型变化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南岛海岸带资源的影响。分析发现:1)海岸线长度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7年的1 655 km增至2017年的1 890 km,其中自然岸线持续减少,人工岸线急剧增长。2)岸线类型多样性降低,倾向性明显;而岸线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7年的237.34增加到2017年的285.0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干扰作用越来越明显。3)陆海格局变化特征复杂,整体呈向海扩张的态势。多种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岸线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塘的开发使红树林湿地遭到侵占,生物岸线减少,港口建设、近海人工岛建设等引起砂质岸线等自然岸线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计算了我国陆地2001—2015年地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讨论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植被覆盖度近十几年来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地植被覆盖度从2001—2015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增加趋势显著。根据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可将其变化类型分为持续增长型、先减小后增长等六种类型,其中农业种植区基本为一直增长型,而主要森林覆盖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降水是驱动华北平原北部,内蒙古,以及西北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东北、青藏高原等地区植被覆盖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光照条件是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对区域1996年、2006年、2016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大西安1996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大西安近20 a来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林业用地面积总体减少,草地小幅增加,水域略有萎缩,各地类间相互转换频繁。(2)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且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3)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建设用地、耕地、林业用地重心转移的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阶段性特征。(4)综合相关文献,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政策因素。论文从时空变化角度首次提出大西安地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该结果可为大西安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6-2007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变化强度、相对变化率及景观生态学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比例锐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则逐年上升,交通用地的变化幅度及动态度最大;各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在此期间呈一定波动,除牧草地外,交通用地历年的变化强度之和最大,期间以2004年各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之和最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衡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各市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的变化幅度及相对变化率差别不大,而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变化幅度及相对变化率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新疆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两个时期的LandsatTM卫星影象,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在这10年的时间里,新疆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明显,其中城镇用地增长迅速。城乡建设用地类型及其结构变化在东疆、南疆和北疆三大区域和县(市)级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②新疆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占用耕地和草地为主。③新疆城乡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口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圳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规划实施效能研究已开始由定性走向定量,引入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以深圳为案例从定性与定量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效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调控效果显著:①城市规划对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的控制与引导十分有效,使得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②城市规划对特区土地利用的调控效果较好,城市建设基本按照规划进行;而城市规划对特区外土地利用基本失控,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城市规划没有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③城市规划管理对土地利用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审批用地挤占了大量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等,引起了深圳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民勤绿洲土地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及其灰色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分形理论,不仅揭示了民勤绿洲不同时期土地空间分形结构,而且计算了民勤绿洲土地空间结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并分析了二者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而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民勤绿洲土地空间结构分维非等间距预测模型。所得结论对于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3S技术,采用水体指数法(MNDWI)、分形维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环渤海海岸带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7年9个时期TM遥感影像为主数据源,研究近40 a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海岸线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增加了1 159.9 km,分形维数持续增加,岸线呈曲折化。其中,人工岸线增长了1 977.9 km,自然岸线减少了80%。重点变化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顶部、普兰店湾等地区。1980~2017年环渤海围填海的面积增加了1 988.5 km 2。主要类型由养殖池、盐田及农用地向养殖池、盐田、建筑用地转化。围填海活动与岸线长度、属性变化呈显著线性关系。综上,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农田开垦、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围填海活动影响了岸线长度及属性等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 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快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地形对土地利用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RS和GIS的技术支持,以深圳市为案例,利用多时段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研究城市地域地形对土地利用动态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变化引起其垂直重心的变化,耕地重心降低,林地和建设用地重心上升。深圳市地形对土地利用动态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升高,土地利用动态度大致呈降低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同一高程带和坡度带上土地利用动态度呈加大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情景分析指出,在自然景观时期、农业景观成熟期和后城市化时期,土地利用在高程带和坡度带上都比较稳定,动态度低;在这三个时期之间是农业化时期和快速城市化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度高。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95,自引:4,他引:95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分层提取,生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而后在引入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景观类型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空间演变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重心向北偏东偏移20.93km左右,林地重心向南偏西移动20.35km,草地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迁移了18.45km,建设用地重心向南偏东移动,而未利用地重心则向西北偏移7.21km。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539,自引:23,他引:539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上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纺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