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土楼具有独特的资源特征和内在价值.通过分析福建土楼旅游存在的区域合作缺乏、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福建土楼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宗教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状况及境内外客源市场入手,阐明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指出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今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3.
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景秀艳 《福建地理》2003,18(1):33-36
本文从分析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宗教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状况及境内外客源市场入手,阐明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指出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今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4.
林绍华 《福建地理》2001,16(1):28-31
长乐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客源市场潜力较大,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长乐市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的特征,将长光市划分为三大旅游功能区,分别设置开发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5.
论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农业、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发展农业旅游的现实意义,并根据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有关的开发设想及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8,(9):46-46
7月7日清晨,申遗成功的好消息传遍乡里,土楼里的家家户户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响起过年时才有的鞭炮声。  相似文献   

7.
岩溶地貌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本从分析岩溶地貌发育机理的三大基本要素入手,对那些可供观赏的类型或造型奇特具有旅游价值的岩溶地貌,据其评价标准,进行了全面的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提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导向,应该是岩溶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美学相结合的开发型导向。即资源—环境复合型的开发导向;旅—工—农开放型的开发导向;利用与保护结合型的开发导向。  相似文献   

8.
福建永定土楼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永定土楼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SPSS16.0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永定土楼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总体上对旅游业发展持积极的态度:目前永定土楼居民可聚类成“热情的支持者”、“矛盾的支持者”和“强烈的反对者”三类.以“热情的支持者”所占比重最大: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空间和不同发展程度下的旅游感知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希望健全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洛阳桥旅游开发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祝舜 《福建地理》2000,15(2):44-46
洛阳桥作为旅游胜境应重振洛阳桥旅游雄风,发挥惠安“石雕之乡”、“建筑之县”的优势,做足古桥文章,深入挖掘洛阳桥文化内涵。从再塑造整体形象、组合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洛阳桥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完善旅游服务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业、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发展农业旅游的现实意义,并根据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有关的开发设想及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1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引发了梅州市政府推动客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思路和政策导向.从3个层面分析了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及开发现状,提出梅州市"一都三品"的开发构想及近期开发的切入点和从旅游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最后提出从点、线、面上整合优势资源,突出梅州客家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交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了莆田的宗教、历史、建筑、戏曲、语言、民俗等文化资源的特色和目前其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莆田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应加强资源整合,推出富有莆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注意旅游从业人员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坚持文化资源高品位旅游开发原则,防止"庸俗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信阳文化资源特征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阳市具有中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它们构成信阳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是信阳市旅游业的基础;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突出、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信阳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将旅游发展规划与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密切结合,增强景点、景区的旅游文化魅力,渲染旅游线路的文化色彩,构建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是建设信阳旅游支柱产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五缘"优势的闽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台旅游合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闽台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以闽台"五缘"优势为基础,分析了闽台旅游资源的现状.将"五缘"优势融合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中,提出了闽台旅游资源整合的"三力"整合模型:以血缘、商缘为内动力,明确闽台两地的相对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旅游互动为闽台优势旅游资源对接的主要方式;以地缘、文缘为外扩力,实施闽台品牌旅游资源对接、黄金旅游线路组合与策划及"海峡旅游"品牌共推的策略;以法缘为保障力,提出闽台旅游资源整合所需的保障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特色鲜明。5.12龙门山大地震中,除少数景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外,大部分世界级、国家级核心景区只是局部受损,旅游发展的基础仍在。龙门山因世界第三种造山奇观与阿尔卑斯山齐名,震惊世界的5.12龙门山大地震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龙门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同时,该区还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该文在评价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基础上,提出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开发模式、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和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山地学报》2008,26(1):113-119
陕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秦岭是陕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对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山地旅游资源具有4个显著特点.针对目前秦岭山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并在"资源环境保护"为开发前提的理念基础上,总结了秦岭山地的开发模式,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地质地貌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地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特色鲜明,不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而且大部分山地既是风景区,叉是自然保护区,是开展各种旅游与科考活动的极佳场所。长期困扰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混乱。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已加大对山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整顿的力度,促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逐步迈上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其特有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得到初步体现。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开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