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94,18(4):9-11
虾池立体混养是应用生物学原理,根据“虾、贝、鱼”不同品种的不同饵料、栖息水层(位置)和底质要求及其相同(相近)的水温、pH值、环境因子等要素的共同特点,选择1~2个品种混合养殖在一起。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的上、中、下及底(泥)层,充分利用虾(贝)类残饵(或粪便)和浮游底栖生物,有利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提高虾塘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中国对虾可与坚、蚶、蛤、蛎类及海湾扇贝等贝类品种混养。1场地选择进行虾贝混养的虾池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地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1虾池内(指混养穴居…  相似文献   

2.
精养虾池主要水化学因子变化规律和氮的收支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由于养殖过程投入大量富含蛋白质的人工配合饵料,氮在体系中的积累成为养殖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氮的收支质量平衡对加强养殖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尚未见有关对虾养殖方面的此类报道。为配合斑节对虾精养模式养殖试验[1],作者于1996年4~8月在对虾精养模式养殖场对S,pH,DO,COD,TAN等主要水化学因子进行整个养殖周期的现场监测,以探讨在高密度放苗、大量投饵的情况下水质变化规律,并与蓄水池和普通虾池作比较。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对精养虾池氮的收支作了估算。1材料与方法1.1虾池基…  相似文献   

3.
对虾养殖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养虾生产中存在着虾池“老化”,沿岸水域受到污染,养虾用水的溶解氧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有害生物泛滥等问题,给对虾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1 改善虾池环境,稳步发展对虾养殖 据有关资料介绍,100亩(1亩=666.7m)的池内养虾5000kg,人工饵料以虾体重的5%计算,每天有  相似文献   

4.
王宝勤 《海洋科学》1995,19(2):10-11
1991~1992年在莱阳市盐场进行了螠蛏与对虾混养试验。试验池20亩,1991年亩产对虾74.5kg,平均体长11.6cm(表1),试验池内放养螠蛏6亩,1992年6月10日开始收获,总产螠蛏7398k8,平均壳长5.97cm,总盈利49655元,亩盈利3002元,经济效益显著。1混养池的条件除具备养殖中国对虾的条件外,尚需符合;(1)比降较大的长条形池塘(或者池内有一定面积隆起的滩面),环沟占养虾池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2)底质为软泥或泥沙质,涂面、水质均未受到污染;(3)换水条件较好,并且…  相似文献   

5.
文登市为探索在中国对虾病毒病流行情况下的对虾适养品种,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虾池资源,实现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不断加大名特优养殖品种的引进力度,于今年6月底从台湾空运体长为0.7厘米~1.0厘米的南美白对虾苗600余万尾,在1200亩养殖池试养获得成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虾病害防治药物进行封闭式内循环水养殖对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我国人工养殖对虾发生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病,造成养殖对虾大量死亡,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严重挫折。这场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病原生物的传染,养殖海区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虾池有机污染的积累造成养虾池池塘池底“老化”,近海区的工业污染以及养殖操作管理的失误等都是诱发原因[1~6]。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探讨比较科学的养殖模式,根据1993年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特点,作者于1994年在青岛市城阳区红岛养殖场进行试验,利用对虾防病药物进行封闭式内循环水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相似文献   

7.
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对虾养殖池海水、底质、虾池进水及其邻近水域海水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菌群结构和各类群属细菌数量变化异常.弧菌成为优势菌属,并显示了喜欢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特点.弧菌可作为有机污染的指示菌.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集约式养殖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集约化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通过全过程采样测试并经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重关系式。研究发现当体长大于12.5cm时相同体长的雌虾要明显重于雄虾(p〈0.01)。比较地膜养殖池与沙底养殖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养殖天数大于90d时,地膜养殖池对虾的生长明显优于沙底养殖池对虾(p〈0.05)。  相似文献   

9.
两种水质处理方式对养虾池内弧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两个对虾养殖场,采用不同的水质处理方式养殖凡纳滨对虾(Lh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并对池内及其附近海域的弧菌数量、水化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处理水质的两口养殖池弧菌数量明显减少,弧菌细胞密度均值分别为535、918个/cm^3,对虾生长正常,水质稳定.另一使用消毒剂处理水质的养殖场弧菌数量较高,两口监测池的弧菌细胞密度均值分别达到373l、4182个/cm^3,且水色变化较大,对虾出现体色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辽宁沿海中国对虾常见病多发病病原菌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将辽宁省沿海地区中国对虾常见病、多发病病原菌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丹东地区1·1常见病、多发病以黄鳃病为主,有时也出现红腿病、黑鳃病、烂鳃病等。该区养虾的水质良好,对虾人工养殖也有一定基础,但在1987~1988年,东沟县100000亩虾池发病面积达85%以上,减产率占70%左右,对虾的绝产面积达7000多亩。l.2病原菌黄鳃病的病原菌(91I0,91A0,P0-1)都为端生单鞭毛弧菌,经细菌学鉴定后.定名为鳗弧菌(Vibroanguillarum)(图1),经电镜观察,认为对虾黄…  相似文献   

11.
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虾池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观测了虾池底质和海水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投放有益微生物的试验池与未投放有益微生物的对照池相比,底质硫化物含量波动较小,增高的速度较慢、增幅较小.在养殖后期试验池底质硫化物含量只增高了 68%,而对照池的增高了 252%.养殖过程中海水硫化物浓度呈阶段式和波浪式增高,在试验池中其浓度多数时间比对照池中的低.有益微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和底质中硫化物的积累,但对老化虾池效果较差.由于节水型养殖模式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采用单细胞藻类吸收利用营养盐,使养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对原建在潮带的对虾养殖池进行改造。使堤坝高3.5m,养殖池水深2.5m,池一端设闸门1座用于养殖池首次进水和对虾收获;养殖前用农药全池泼洒浸泡,杀灭越冬穴类甲壳动物,使用不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虾苗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添加水通过蓄水池进行,池水用80mg/L浓度的漂白粉消毒;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态净水剂、沸石矿物剂、消毒剂等,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对虾抗病能力;结果对虾养殖成活率达到40%~60%,能有效防止暴发性流行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人工参礁在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养殖业中被广泛应用,本文调查了2008年春、秋季刺参池塘中一种塑料人工礁表面的生物群落结构.采用沉积物捕捉器的方法调查了刺参池塘人工礁表面碳、氮、磷的循环及参礁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礁体底栖动物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高于秋季,底栖动物均集中在礁体外表面的缝隙内,4月礁体表面颗粒物,底泥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含量分别为41.9 mg/g 和2.45 mg/g;总氮(TN)平均含量分别为4.1 mg/g 和0.2 mg/g.10月礁体表面颗粒物,底泥沉积物 TOC 含量分别为27.5 mg/g 和3.1 mg/g; TN 平均含量分别3.1 mg/g 和0.3 mg/g.4月 TOC, TN 沉积量分别达到711.2 mg/(m2·d)和70.7 mg/(m2·d);10月 TOC, TN 沉积量分别为804.9 mg/(m2·d)和87.3 mg/(m2·d).4月人工礁表面叶绿素/脱镁叶绿素(Chl a/Pheophytin)>1,表明礁体活体藻类较多.10月人工礁表面 Chl a/Pheophytin<1表明礁体表面降解颗粒物质较多.人工礁为刺参提供遮蔽场所,其表面生物膜为刺参提供优质食物,同时可增加池塘底面积,增强养殖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Even though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f Cape Hatteras has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on the order of 1 cm/year, large areas of soft sediment are intensively reworked by infaunal organisms. 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have been completely replaced with biogenic structures. Surfac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re dominated by the bioturbational activities of a deep burrowing infauna (to at least 30 cm). The layer actively mixed by the benthos, as evidenced by sediment profile and X-ray images, is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5 to 20 cm, with the residence time for particles within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ranging from about 4.5 to 18 years. The biological mixing parameter (G) ranges from 0.4 to 5.5, which indicates moderate to strong biological mixing relative to accumulation and strata formation. Bioturb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ynamic forces affecting the surface sediments by decreasing compaction of sediment layers and dilating sediment fabrics by sediment mixing, and introducing large water-filled burrows and voids to subsurface sediments. The sediment profile images captured numerous subsurface feeding voids, and worm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deep burrows, many of which extended below the 5 to 10 cm average depth of the apparent color redoxpotential discontinuity layer. High rates of accumulation of organic-rich sediment lead to high standing stocks of benthos and intensive feeding/burrowing activity that result in organic rich stratagraphic sequences that are thoroughly mixed. Cape Hatteras is a apparent focusing point for the transport of shallow water sediments to the deep sea. Sediments across other area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just 100's of kilometers south of Cape Hatteras are not as thoroughly mixed or biologically active.  相似文献   

15.
海洋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骅港航道扩建项目为例,利用二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航道疏浚产生悬沙对水质的影响,并计算了项目产生悬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经分析,黄骅港航道扩建项目使约376.1km2的海域水质环境受到悬沙的影响,造成约180t底栖生物、231t浮游动物、1 503t鱼卵和3 757t仔鱼损失。提出了“实现疏浚土的综合利用”、“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期限”、“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受损的海洋生物进行增殖放流”等措施,以降低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期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于2009年6-9月在浙江省宁海县三门湾海域养殖场,选取2口水文环境相似的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池塘,分别采用“底充式增氧”(实验塘)和传统水车式增氧(对照塘)方式,比较研究了池塘水质环境及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实验塘水质的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优于对照塘,其中实验塘...  相似文献   

17.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大肠菌群(TC)和异养细菌(HB)数量分布及其在不同介质中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贝类养殖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贝类养殖区TC数量较高,虾池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虾池贝类养殖区HB数量较高,潮间带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总体上,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TC和HB数量分布呈同安湾湾内和西海域高,同安湾湾口和大嶝海域低的格局。大多数站位海水中TC和HB数量春季稍高于秋季,养殖贝类体中TC和HB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底质中HB数量春、秋季无明显差异,TC数量则秋季稍高于春季。浅海和虾池贝类养殖区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TC和HB的数量之间均成显著正相关。贝类养殖区底质中HB和TC数量,软泥>粉砂质软泥>粉砂,贝类体内器官组织中HB和TC数量,僧帽牡蛎:外套膜>外套腔液>内脏团;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外套腔液>外套膜>内脏团。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受到TC和HB不同程度的污染,潮间带贝类养殖区和虾池贝类养殖区分别受到TC和HB的较重污染。  相似文献   

18.
虾塘养殖中有机质自身污染速率及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耀  殷丽  宋云利 《海洋科学》1997,21(4):45-49
利用养殖期间水体中颗粒有机质垂直迁移通量,测定了虾塘自污速率;并以虾塘沉积物的Eh和Com值为指标,结合其空间分布形式,初步探讨了虾塘中有机质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新、旧虾塘尤其是不同养殖区域间的自污速率都存在明显差别;而沉积物中Eh和Com值的垂直分布形式,则可能成为虾塘有机质污染程度的重要评估参数。  相似文献   

19.
崂山湾潮间带食物网结构的碳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1993年8月和1994年2和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值)的分析,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4类: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POM)、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SOM).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展成优势种。在水平分布上,岩石相种类(316)>沙滩种数(222)>红树林泥滩(51);在垂直分布上,中潮区种数(398)>低潮区(221)>红树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