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玉平  慈龙骏 《中国沙漠》1998,18(4):366-371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垦、过度放牧、樵柴和挖药材等,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和极严重退化。应用植物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轻度退化阶段以臭柏、麻黄等中旱生灌木为主;中度退化以油蒿、柠条等为主;严重退化以籽蒿、羊柴等为主;极严重退化以沙米、牛心朴子等为主。随着退化的发展,地表覆沙厚度逐渐增大,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大幅度下降,土壤机械组成粗化,由沙壤土向沙土发展,沿退化梯度群落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地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1991年中德联合考察了黄河上游和若尔盖盆地 .当地放牧过度 ,土地退化 ,形成了近代沙丘 .以 TM卫星图像对退化土地和沙丘进行了统计分析 ,证实 :944km2范围内 30 %的草场已受到荒漠化危害  相似文献   

3.
东北农牧交错区属于典型的环境脆弱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深入研究其脆弱环境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孰轻孰重,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和辽宁西部的朝阳为样本点,选取反映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脆弱环境和土地荒漠化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东北农牧交错区脆弱环境和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综合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强度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现状、特征与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裘善文  张柏  王志春 《地理科学》2003,23(2):188-192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制约着该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该区土地荒漠化具有脆弱性、可恢复性和可逆性的三性特征。采取不同实用技术,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朱震达 《地理研究》1994,13(1):104-113
本文从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及对这一问题的进展、荒漠化问题研究的趋势和中国的荒漠化问题等三个方面全面观察了世界及我国对荒漠化这一问题的识认过程,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出发,对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地荒漠化是目前困扰山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举措。  相似文献   

7.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7,16(4):104-109
荒漠化问题研究中,荒漠化型式(Patern)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与对荒漠化本质的认识有关,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该文以萨赫勒地带为例,讨论和分析了其荒漠化的过程(即过度放牧、滥施耕作、烧荒和火灾及过度樵采引起的荒漠化过程)问题,指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经济活动而在其内部生成的;从总体上讲,其荒漠化不是其北面撒哈拉沙漠的流沙和沙丘向南推进的结果。因此,为阻止荒漠化而在其北部边缘建造所谓“绿带”,不可能遏止其荒漠化的发展。只有加强管理,坚持适度利用和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原则,防止人类的过度经济活动,才能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相似文献   

8.
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曾永年  冯兆东 《山地学报》2005,23(2):218-227
荒漠化、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沙质荒漠化又是困扰当前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由此,就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及环境影响研究方面进行了评述与展望。自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来,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研究实践,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已建立了一套以遥感目视解译为主的经验性指标体系,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全适应于遥感监测的指标体系;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主观走向客观。但仍缺乏有效的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路线;沙质荒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研究相对薄弱,如何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影响是值得深入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沙质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多以数值摸拟为主,其中沙质荒漠化对区域气候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沙质荒漠化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得到重视,但沙质荒漠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仍比较薄弱,沙质荒漠化土地土壤碳流失及固碳潜力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中的问题及其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了新疆3次在荒漠化监测中所进行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新疆开展荒漠化监测的基础;介绍了以遥感与地理信息为主要技术的荒漠化监测评价的方法;阐述了新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新疆荒漠化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难操作性和遥感数据源选用的随机性,进而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沙漠研究     
沙漠化及其防治S15 8.12 0 0 5 0 10 173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Analysisondevelop mentofdesertificationassessmentindicatorsystem/丁国栋 ,赵廷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 0 0 4 ,2 6 (1) .— 92~ 96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The Tarim River (Figure 1), located in the X injiang U ygur A utonom ous Region in N orthw estChina,is the largestinland river in China.The annual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the Tarim Rivervaries from 17.4 m m to 42.0 m m w hile the annual aver…  相似文献   

12.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are one of the areas suffering from most severe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results in eco-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Tarim River. In May 2000, the loc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water conveyances project in the Tarim Riv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conveyance on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data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Based on monitored data of the nine observed sections, along the channel of conveyance, the intensity and scope of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reaches. Dynamic changes of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are more obvious from the channel of conveyance to its two sides. However, the range of influence and intensity of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is limited at pres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ay and range of water conveyances should be adjust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9  
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导致320km河道断流、大面积湿地消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 沙漠化程度加重。作者结合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和近3a的实地监测资料, 分析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地区沙漠化程度的变化, 并就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逆转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生态输水后, 河道附近地下水位大幅度抬升, 植被种类和盖度明显增加, 部分地区沙漠化得到逆转。从实现逆转的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看, 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在纵向上表现为上游土地沙漠化逆转的强度和范围较下游大; 在横向上, 表现为距输水河道越近变化越明显的特点。考虑到输水影响范围较小, 建议对现行的输水方式和输水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4.
岩溶区土地石漠化已成为中国西部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后的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岩溶槽谷区石漠化表现出增加趋势。通过获取槽谷区石漠化、岩性、坡度、海拔、降雨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岩溶槽谷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 岩溶槽谷区总石漠化面积为21323.7 km 2,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8.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是11894.8 km 2、8615.8 km 2和813.1 km 2,分别占石漠化面积的55.8%、40.4%和3.8%;② 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来看,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连续性灰岩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2.1%、22.4%和1.9%;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15°~25°的坡度范围,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7.1%、18.2%和2.3%;从海拔来看,主要分布于400~800 m范围内,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4.9%、18.4%和0.2%;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主要发生于山地旱地中;从人口密度来看,集中分布于100~200人/km 2中;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来看,集中分布于25亿~50亿元中;③ 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器揭示了岩性(q = 0.58)、土地利用(q = 0.48)和坡度(q = 0.42)3个因子是槽谷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岩性与土地利用类型(q = 0.85)、坡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q = 0.75)共同驱动槽谷区石漠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环境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7,27(2):210-213
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分析了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认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有科学环境伦理观缺失的原因,但环境伦理问题并不是中国土地沙漠化的唯一根源,故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的根除也不是仅仅通过环境伦理学途径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环境伦理学的建设及大众环境伦理意识的提高对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将产生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已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土地沙漠化的环境伦理学视角的分析与研究,如研究环境伦理对土地沙漠化影响与作用的范围、方式、程度等。  相似文献   

16.
西藏拉萨市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沈渭寿  杨萍 《中国沙漠》1999,19(1):33-37
西藏拉萨市已有17万km2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涉及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表明,本区沙漠化过程是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以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它是强度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之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在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下,拉萨市沙漠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00年和2025年,拉萨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将分别增加到19.6万km2和28.9万km2,比目前的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3.0万km2和11.9万km2,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荒漠化监测分析评价--基于RS与GIS的荒漠化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Xinjiang was monito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iques. Satellite data interpretation was adopted to obta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assistance with the sampling method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Related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Xinjiang was facing with severe wide range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esertified area made up 77.08%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As for land types,the desertified farmland accounted for 1.92%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desertified woodland 4%,desertified grassland 45%, and unused land 49%. Accordingly, as for desertification degrees,non-desertified land occupied 22.92%, weak desertified land 5.69%, medium-degree desertified land 16.58%,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33.19% and super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21.61%. Finally, as for inducing factors, wind-eroded desertification made up 58.23%, water-eroded desertification 8.69%,salinization desertification 6.52% and frozen-melt eroded desertification 3.64%.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tended to get worse and the harnessing mission remained hard.  相似文献   

18.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Xinjiang was monito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iques. Satellite data interpretation was adopted to obta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assistance with the sampling method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Related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Xinjiang was facing with severe wide range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esertified area made up 77.08%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As for land types, the desertified farmland accounted for 1.92% of the total monitoring area, desertified woodland 4%, desertified grassland 45%, and unused land 49%. Accordingly, as for desertification degrees, non-desertified land occupied 22.92%, weak desertified land 5.69%, medium-degree desertified land 16.58%,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33.19% and super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21.61%. Finally, as for inducing factors, wind-eroded desertification made up 58.23%, water-eroded desertification 8.69%, salinization desertification 6.52% and frozen-melt eroded desertification 3.64%. Xinjiang's land desertification tended to get worse and the harnessing mission remained hard.  相似文献   

19.
根据揭示沙漠化扩张内在规律的相关气候驱动因子的假说,气候作用影响之下的沙漠化是在具反射率-降水正、负反馈特点的气候系统之中的区域干旱化过程与干旱土壤退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辐射调节下的地表下垫面温度占主导的条件下,气候成因的沙漠化是由区域气候系统反馈所形成。正反馈的外部调节因子是降水量的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特别是旱灾)的出现频率,降水量减少以及降水频率的降低直接影响沙漠化的程度。20世纪下半叶,人类因素导致的干旱土地退化作为另外的正反馈调节因子,其重要性正在增加。通常正反馈的扩大趋势会被通过蒸腾而进行的地表温度调节的负反馈所抑制。由正反馈到负反馈的转换是通过地球表面与大气层之间的热量交换的调节所确定的,其中非潜热因子处于增加状态。上述情况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同时增加的条件下发生。在超出绿色植物生物量及其NDVI指数阈值的条件下,负反馈向正反馈的转换就会发生。人为作用导致的植被退化加快了向绿色植物生物量阈值逼近的进程,从而引起气候因素驱动的沙漠化扩大。一个主要由气候因素影响的荒漠化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绿色生物量均在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中达到了阈值。在中度的人为影响的植被退化条件下,这些地域一般都包括部分干旱与半干旱土地。然而有时,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干旱的半湿润土地退化。本文运用Turan和Sahel地区1982-2001年NDVI指数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全球变暖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20.
荒漠化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25  
从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荒漠化现状评价、荒漠化发展速度评价和荒漠化危险性评价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荒漠化评价领域国内外的代表性观点, 系统介绍了荒漠化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争论的观点和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荒漠化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