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关于唐山地震的地质背景以及发震构造,地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论述,已经揭示了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总体面貌。本文只是根据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谈一谈个人认识。1990-1992年,我们对唐山地震震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想  周依  陈婷  王时  李小军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6):1280-1287
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的发震特点、地震的性质、发震构造以及破裂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推测唐山断裂可能为其控震断裂。地震前唐山地区和震中所处的华北构造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以缺震和显著平静为主,表明该区域地壳应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分析认为:此次唐山5.1级地震属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震震区内的地震起伏活动;此次地震的序列本身并不丰富,震区烈度偏低、有感范围大。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序列的构造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主要的构造过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序列是一个由多条断裂参加并逐次活动的复杂构造过程。先后显示活动的断裂及其错动性质是:唐山断裂带右旋剪切、蓟运河断裂左旋剪切、滦县—乐亭断裂右旋剪切、卢龙断裂右旋剪切。北西向蓟运河断裂与唐山断裂带构成一对共轭剪切构造。沿唐山断裂带的主震破裂面由初始阶段的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和南西方向扩展,形成不对称的“S”形曲面。与现代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不完全一致的先存断裂的活动和地震破裂面转向扩展,是序列震源机制解P、T轴取向离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都平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紧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代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应介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区和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的过渡地带。本文从构造类比角度对成都平原的最大可能地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地震能力高于该区的地震史载水平。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可达6±0.5级,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可达5.6级左右。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深地震探测结果分析 ,唐山地区存在莫霍面斜坡和地壳“背斜”、中地壳水平滑脱和扩展断裂、上地壳高角度逆冲走滑断裂和背向斜构造 ,它们组成 1幅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 -扩展背斜构造图像 ,控制了唐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将断裂带分为4段:张北-南口段、南口-宁河段、渤海段和蓬莱-烟台段,各段具有不同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同时,对断裂带内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渤海及邻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及周转地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发育有NNE、NW和NWW向3组断裂,在渤海海域NNE向的郯庐断裂被NWW向断裂分割为3段,中段地震活动最强,发生过3次7级以上地震和3次6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地震活动可以划分为2个带,即郯庐地震带和燕山-渤海地震带。渤海中部地区热流值偏高,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隆起,上地幔高层层埋深浅,为30~50m。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目的是寻求强震前的构造活动模式,从而得到地震中期预报的构造活动信息。主要通过华北地区3个6级以上地震(唐山、海城、和林格尔)前后中、小地震分布图象的变动,得到共轭孕震构造模式。提出控震构造的基本概念及其预报意义,指出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有造成唐山断裂闭锁的孕震效应和控制震中分市的控震效应。此外,还对唐山地震的构造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4次7-8级地震,数十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近海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区。台湾海峡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海峡中北东、北西向断裂发育,第四纪以来,上述断裂均有强烈的活动。在这种地质构造背景下,发生了历史上一系列强烈地震和这次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牛娈芳 《地震地质》1996,18(3):193-198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张北6.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北地震发生在通常认为稳定的、浅部构造不明显,历史上地震活动微弱的地区,但是根据小震活动条带推测可能在一条NW走向的深部断裂。张北地震的孕育可能与区域断层的长期活动,中小地震持续活跃以及外围强震的增震作用有关。震前存在地震活动空段、4级地震条带、区域小震群活跃以及平静-收缩-信号震-外围活动增强等特征。有比较丰富的中长趋势异常,持续时间长达3年以上,而短临异常并不突出。对张北地震异常进行信度综合分  相似文献   

12.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后各地上报的宏观异常现象,开展调查分析。这些宏观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动物异常、地下水位异常、地象异常。地震序列前期宏观异常现象出现多,后期出现少。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地震前后几天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相对更突出。研究认为,汶川8.0级地震后大量宏观异常现象分布范围很广。其中,地象异常以及地下水位宏观异常现象集中,主要沿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分布。  相似文献   

14.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15.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性分析了40年来渤海7.4级地震的研究成果,包括渤海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与震源断层、区域及深部构造背景、前兆现象以及地震烈度分布与震害等,并提出今后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构造背景,总结分析余震序列参数演化特征和震前有关异常现象及其预测效能。初步结果如下:①于田6.4级地震发生在黑石北湖断裂附近,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张性破裂;②本次地震前原震区发生一次MS 4.6前震,主震后余震相对丰富,构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震后2个月序列b值为0.71,h值为1.73;③震前震中附近出现准周期活动、地震平静、中源地震影响、多方法组合、垂直摆倾斜和GNSS等中期和短期异常,可能与本次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2011年8月11日新疆阿图什、伽师交界5.8级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分析了震前震区周围及相邻构造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5.8级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震源断错类型为逆冲型;(2)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余震衰减较快;(3)地震活动表明震前存在4级地震围空、地震平静、中等地震增强、地震学参数时间扫描异常等中期异常和小震群活动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8.
郑文俊  邵永新 《地震》2002,22(3):33-38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对渤海周围地区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活动性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张北6. 2级地震前至目前,华北北部前兆异常的总体数量及其沿地震构造带分布的变化,以及该区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地震危险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北—尚义地震区的壳幔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张北—崇礼地壳断裂带与北西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在张北62级地震区交汇。在这里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和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处是汉诺坝大面积玄武岩溢出的通道。震区中上地壳内的局部速度逆转和下地壳内异常的低速带预示着岩浆活动仍较强烈。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近期活动可能是张北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马婷  邓莉  王晓山  宋程  谭毅培 《中国地震》2021,37(2):415-429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以布设,导致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序列遗漏地震进行检测,再使用波形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