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UV-B辐射对海带幼孢子体的影响,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高(93.6 J·m-2·d-1)、中(46.8 J·m-2·d-1 )、低(11.7 J·m-2·d-1)3个剂量的UV-B辐射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和生理状况的影响.辐射处理期间(第2~10天),3个辐射剂量处理组的海带幼孢子体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 J·m-2·d-1);第6~10天期间,低剂量处理组和高剂量处理组的叶绿素a(Chl-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后者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高剂量处理组的ATP酶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氮(N)、磷(P)元素缺乏与中剂量UV-B联合作用条件下的海带幼孢子体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与中剂量单独处理组无显著差异;辐射处理初期(第2~4天),N、P缺乏与中剂量UV-B辐射共同处理组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单独辐射处理组,后期(第10天)则显著低于单独辐射处理组;N、P元素缺乏加剧了中剂量UV-B辐射对海带幼孢子体Chl-a含量的影响效应,N、P缺乏与中剂量UV-B辐射共同处理组的Chl-a含量显著低于中剂量UV-B辐射处理组.在高剂量UV-B辐射处理的同时,附加一定强度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400~700 nm)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UV-B辐射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和生理状况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海带幼孢子体的光合碳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9年10月,采用pH移移技术研究了海带幼孢子虫的无机碳源利用途径以及无机碳对幼孢子体光合碳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中(pH=8.1-8.3),海带幼孢子体外源无机碳的利用形式主要是HCO3^-,HCO3^-由质膜外碳酸酐酶(CA)将HCO3^-水解成CO2,以游离CO2形式扩散进入细胞,占全部无机碳供应的75%。游离CO2只占所吸收总无机碳的25%;在游离CO2浓度接近于零(pH=9.1)时,幼孢子体的全部无机碳源均来自于HCO3^-的水解。提高海水中无机碳的浓度能增加海带对无机碳的利用量,当无机碳浓度达到3.5mmol/L时,无机碳的利用速率达到最大值,说明天然海水中的无机碳不能满足其最大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4.
铜对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铜来处理海带(Laminaria japomca Aresch)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中,发现:①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对微量的铜是很敏感的,在铜浓度为10ppb的情况下,营养生长和发育排卵受到了明显的抑制。②.50ppb的铜可以完全抑制海带雌配子体的排卵。③在铜浓度为250ppb的情况下,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不能健康生长,而趋于死亡。④海带幼孢子体对同一浓度铜的敏感性高于雌配子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引种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长海带(L.longissima)配子体克隆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APD技术,对引种我国的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长海带(L.longissima)的22个配子体克隆进行分析。筛选的19条随机引物共获得252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多态性位点228个,占90.5%。配子体克隆遗传变异分析表明,长海带和海带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较高,两者之间的遗传分化较为明显,且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长海带和海带雄配子体克隆的遗传变异程度均低于雌配子体克隆。另外,两个种的雌、雄配子体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且长海带雌、雄配子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大于海带配子体。 相似文献
6.
7.
养殖海带的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关于海带生长和光合作用与其生长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开展的较多,但缺乏有效的模型来预测评估环境条件变化对海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此,根据海带生理生态学实验数据、现场观测的光照强度、温度和营养盐等影响海带生长与光合作用的环境参数和海带生长测定数据,运用动态模拟手段,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视窗化模型软件Stella9.0TM构建和运行了上述模型,用来模拟和预测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生长过程.同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其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长海带的长度和干重,可以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9.
10.
国际上对多细胞海藻的有丝分裂已有一些报道,对海带(Laminari japonicaAresch)也有一些观察,Nakahara等曾对厚叶翅藻(Alaria crassi'ola)进行过研究。但是在褐藻的有丝分裂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海带和其他一些褐藻中,由孤雌生殖所产生的孢子体,常见有一些多核细胞,其产生的机理怎样?这种雌孢子体细胞的染色体是否存在自然加倍的过程等?未见报道。因此对这方面的工作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几年来我们在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的实验中,对海带单倍体幼孢子体进行了一些细胞学观察。目前我们又对海带雌配子体和几个细胞的雌孢子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取得了一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海带提取多糖中的L-褐藻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快速而准确灵敏的方法测定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多糖——褐藻多糖硫酸酯中的L,褐藻糖含量。海带多糖经酸解后,转化成糖腈乙酸酯衍生物。采用SGEAC225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实验中以肌醇为内标物。从青岛产海带提取的褐藻多糖硫酸酯中仅含有L,褐藻糖和I)-半乳糖2种单糖,样品10-1,10-2,10-3,1阻4中的L褐藻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9072%,32.3147%,31.2924%,32.3571%,回收率为97.1%~99.9%,变异系数为0.23%~0.6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海带多糖中的L褐藻糖含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15.
16.
植物激素对海带配子体克隆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 2 ,4 - D、KT、IAA、NAA四种植物激素对海带配子体克隆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 :2 ,4 - D对附着有较明显的促附着作用 ,最有效浓度为 2 .5mg/L 和 5mg/L,其 4 h的附着率分别是对照的 2 .79倍和 2 .95倍 ;KT的作用较复杂 ,在浓度为 1mg/L 时 ,对附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 4 h的附着率是对照的 2 .3倍 ;IAA对配子体附着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NAA对附着有抑制作用 ,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7.
海带多酚的产生与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探讨了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体内多酚含量的变化 ,并分析了多酚含量的高低与海带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抗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体内多酚含量急剧上升 ,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普遍性 ;多酚含量的急剧上升只发生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初期阶段 ;海带体内多酚含量的高低与海带对褐藻酸降解菌的抗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多酚类化合物在海带抵抗褐藻酸降解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为更好地了解海带病烂的发生机制,针对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monas espejiana)菌株A1的生长及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不同浓度的菌液对健康海带进行了感染试验,测定了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和产酶的最适条件为:20℃,0.5%~0.6%褐藻酸钠,pH=7,5,氮源为(NH4)2S04,培养时间72h。此外,感染菌株A1后,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增加,且随着感染菌液浓度的升高,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20.
褐藻酸降解菌在海带绿烂病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海带幼苗上病烂明显处分离得到 2 3株褐藻酸降解菌 ,并对其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及革兰氏染色反应等进行了观察。通过对褐藻酸钠的降解实验 ,筛选出 4株具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感染实验表明 ,分离到的褐藻酸降解菌为海带幼苗病烂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