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分析了 1999年 9月 2 1日 0 1时 47分台湾南投 (2 3°42′N ,12 1°0 6′E) 7 6级地震时浙江省地下流体观测井出现的显著中、短期前兆异常。异常出现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阶段性变化明显 ,特征明显 ,易于识别 ,与本区 (震中距≤ 40 0km)地震前兆异常有明显的区别 ,是具有预测意义的地震前兆异常。震中距约 70 0km左右 ,微动态异常基本没有显示 ,属场兆异常  相似文献   

2.
杨建军  夏建平 《内陆地震》1992,6(3):266-273
利用1/50万重力资料以压缩质面法反演了下扬子区(苏南)的地壳构造,探讨了深部构造特征及区划。着重论述了本区地壳结构的轮廓及特征;本区深部构造与浅部地质构造的镜象关系;本区深部构造与地震分布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约15个月的CRRES卫星MEA能量电子观测数据,分别在地磁活动平静(0≤Kp<3)、中等(3≤Kp≤6)及强烈(6<Kp≤9)的条件下,选取电子能量为148 keV,509 keV,1090 keV,1581 keV的辐射带能量电子通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地球辐射带高能电子通量在(L,MLT)...  相似文献   

4.
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25个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及近期小地震资料,分析了本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以及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发现:本区主压应力轴取向为北东东(近东西)向,主张应力轴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相差甚微,与1937年荷泽7级地震震源应力场极为一致;分区应力主轴取向的稳定性有一定差别;相应的地震活动方式(时间、空间特征等)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采用地震转换波法取得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大亚湾地区的地壳中只能分出一个中间界面(界面C)和莫霍界面(M)。本区为两层地壳,地壳厚度为28—30公里。地壳和上地幔界面埋深变化不大,深断裂不发育,本区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华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震源参数(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必须考虑震级的物理含义。本文利用我国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后的151个小震(1.5≤M_L≤3.9)和国内外58个浅源的中、强震(4.4≤M_s≤8.2)资料,得到了一组稳定的、互相一致的震源断裂参数与震级M_L和M_S的函数关系。由此讨论了常用震级M_L、M_S与m_b之间的关系。 新的震源参数与震级关系表明,震源断裂规模如断裂长度、面积或错距等与面波震级M_S和近震震级M_L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7.
构造体系概述 广东省地区隔南海濒临太平洋,处于新华夏系巨型第二隆起带及第一、第二沉降带西南端,纬向构造横亘本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从加里东——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迭次变更,致使本区不同构造体系彼此相互穿插、干扰、复合和联合现象是相当普遍,构成了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图1)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波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北部地区地震的波谱和震源参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初步结果表明:(1)地震波谱的高频衰减率与震级无关;P 波和 S 波拐角频率和拐角频率之比在1.7≤M_L≤4.0范围内与震级无明显关系;在 M_L>4.0时,随震级的增大而减小;地震波谱图形在1.7≤M_L≤4.0范围内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在 M_L>4.0时,波谱低于拐角频率的频段向低频缩小,而高于拐角频率的频段向低频扩展。(2)破裂速度和破裂尺度在1.7≤M_L≤4.0范围内与震级无明显关系。在 M_L>4.0时,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3)应力降和平均位错在1.7≤M_L≤4.0范围内随震级增大而增大,应力降与平均位错成线性关系,在M_L>4.0时,两者成非线性关系。(4)北京台网测定的震级 M_L 比美国加州测定的 M_L 约小0.2级左右。(5)实测地震波能量与震级 M_L 的关系同古登堡——李希特的震级——能量关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震源参数与地震震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位错模型震源理论,利用18个云南地震(5.27≤m_b≤6.09) 和40个世界浅源的中、强震(6.2≤m(pv)≤7.6)震源参数,进行震级对震源参数的一元线性回归、二元线性回归和函数拟合,结果表明:震源断层平均错路与宽频带体波震级存在着确定的线性关系;而断层长度、面积、地震矩和应力降等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与震级有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苏鲁皖地区现代构造活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苏鲁皖地区50—80年代的精密水准资料作出两张垂直形变图,并结合新构造及地质背景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活动的特征。发现(1)切过本区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控制性构造,其活动决定了本区现代构造活动的特点。(2)郯庐带从临沂—五河为一走滑活动段,其两端为应力积累的闭锁区。(3)断裂带长趋势处于右旋走滑活动状态,近期出现反向活动。文章最后分析了1668年鲁南大震产生的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等地震对华南中强地震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华南地区14次中强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特征,据此提出了本区中强震短期预测判据:中期(或中短期)中等地震累积频度呈指数(加速)增长,短期至发震中等地震持续平静(通常小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山东地区及其海域历史和现代的地震资料,对本区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M_s≥5.0级地震具有成带分布的特征;(2)1300年以来,地震活动分两大期活动,1300—1687年为第一活动期,1688年—现在为第二活动期。通过对两个活动期的分析,每个活动期内的相对平静阶段和活跃阶段是显著的。且具有每活动期先发生中强地震(6.0—6.9),后发生强震(M≥7.0)的特点。最后,分析了本区大震的填空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断裂的动力学问题的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华北断块区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地震断裂力学参数分析和剪切破裂带地震滑动速率及应力计算等研究了该地区现代构造断裂的动力学问题。基本结果如下: (1) 由地震活动及其分布所构成的深部地壳的现代断裂为一稳定的剪切破裂网络体系。 (2) 由震源机制资料得到本区地震断层多属走滑型和近走滑型,震源区主应力为水平力和近水平力。但斜滑型断层和倾滑型断层以及斜力和近垂直力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3) 由地震矩估算出剪切破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均小于0.1厘米/年。 (4) 用中小地震估算本区地震构造力约为几十——几百巴量级  相似文献   

14.
灰色控制系统GM(1,1)动态模型预测发震时刻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M(1,1)模型,选取全国1966至1986年每月Ms≥6.0级以及1970至1986年每月5.5≤Ms<6.6地震集合的时间序列,作为建立预报发震时刻模型的样本,分别给出了四个震级区间即Ms≥7.0,6.5≤Ms<7.0,6.0≤Ms<6.5,5.5≤Ms<6.0相应的预测发震时刻的微分方程的解算结果——时刻函数形式的时间(离散)响应动态模型 (K+1),且对衡量模型精度的关联度R进行了计算。用此模型对所取样本进行了预测检验,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滇西地区震级与地震矩标度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本文使用云南省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端1982—1984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到的77个地震的记录图,用美国加州的技术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_0,伍—安地方震震级M_L。对于1(1/2)≤M_L≤3(1/2),得到logM_0与M_L的关系为logM_0=16.97+(1.17±0.05)M_L。与美国中加州的logM_0与K_L的关系一致。将得到的M_L与云南省使用的震级M(持续时间震级),M(振幅震级)比较,发现对这些地震,云南省的震级一般都比M_L大,对于1.7≤M≤5.3,M_L=0.49+(0.67±0.04M),logM_0=17.30+(0.86±0.04),对于2.0≤M≤5.4,M_L=0.24+(0.76±0.05)M,logM_0=17.06+(0.95±0.05)M。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北京地区康庄—大厂剖面试验的地震转换波测深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显示层状和断块的特征。分析本区地表构造与深部构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表明, 本区地壳内存在过很强的近NWW—SEE向水平压应力, 从而造成本区隆、凹的各基本构造单元.本区震源分布有两种情况:高丽营断裂以西震源大都分布在“花岗岩”层的顶面和底面上, 在此断裂以东地区震源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上(图1).   相似文献   

17.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四川台网的应用——宽频带面波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国内2009—2016年间的217次地震事件,重新测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面波震级M_S和部分矩震级M_W,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M_S与M_(S(BB))差值分布为-0.1~0.6,其中97%的地震M_S较M_(S(BB))偏大,通过正交回归分析,M_(S(BB))较M_S系统偏小0.27左右;(2)M_W与M_S差值为-0.8~0.35,其中M_W与M_S差值在±0.3以内的地震数约为74%,由正交回归分析4.0≤M≤8.0时M_S整体偏大,且偏差值随着震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偏大范围为0.1~0.4之间;(3)M_W与M_(S(BB))差值分布为-0.5~0.55,差值在±0.3以内地震占87%,正交回归分析出4.0≤M≤5.0时M_W较M_(S(BB))偏大,偏大范围为0~0.13,而5.0≤M≤8.0时M_W较M_(S(BB))偏小,偏差值均在0.23以内。总体来说,相较于M_S,M_(S(BB))与M_W的偏差更小,M_(S(BB))更接近地震矩震级M_W,更能准确评估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18.
收集整理197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418次MS≥4.0地震的烈度等震线和震源深度资料,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西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和东部(东北、华北地区和华中、华南地区)地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根据Estevad等和卢建旗等的研究,分区建立基于震源深度的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探讨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东部地区Ⅵ度(6度)区和西部地区Ⅶ度(7度)区长、短轴半径的影响结果略有不同。选取2008年以来MS≥5.0地震事件,取6度以上地区地震烈度圈数据,以实际烈度与经验统计模型烈度的比值为指标,验证2种经验统计模型与实际烈度评定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表明:2种经验统计模型所得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基于模型的预测烈度值与实际烈度值较为一致。将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与传统椭圆烈度衰减关系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经验统计模型更精准。分析认为,2种基于震源深度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适用范围参数如下:(1)西部地区:震级为4.0≤MS≤8.6,震中距为0≤R≤486 km,震源深度为3 km≤H≤...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分析工975年1月12日楚雄5.6级地震及本区(包括南华、姚安、楚雄、双柏)地震特征,通过对地质、物探、震源机制等资料的分析,对南华—楚雄地震带的存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云南大理地震带的北东向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理地震带的构造成因,前人多用红河断层的活动来解释。该断裂的活动及对本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该断裂的南段规模并不小,活动也很强,为什么极少记录到大于6级的地震,相反,大理地区地震却十分频繁呢? 我们对本区航、卫片进行了活动构造解译、野外实地考察后发现:大理地区存在一组北东向活动断裂(图1)。本文试图讨论这组活动断裂的存在、规模、活动方式、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