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海霞  石和  王道永 《地质通报》2011,30(01):179-183
广泛分布于云南思茅盆地的上三叠统歪古村组为一套含化石稀少的红色磨拉石沉积,1∶5万区调中在思茅盆地东南部的该组中采获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共有21属52种。该双壳化石组合的发现对歪古村组沉积时期双壳动物群的面貌是一个补充。根据双壳化石群的时代属性,认为歪古村组应属卡尼—诺利期的沉积,并对图区晚三叠世沉积环境的演变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针对兰坪-思茅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兰坪-思茅盆地东南缘的歪古村组中识别出了一个Ⅰ型层序界面及两个II型层序界面,将该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及一个上升半旋回,并建立了层序的演化模式,显示南西向的河流对本区歪古村组的沉积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云南思茅盆地位于特提斯成矿带东南段,上白垩统勐野井组是该区域一套广泛分布的含盐地层,该组内赋存有中国目前唯一的前第四纪固体钾盐矿床。对思茅盆地江城地区勐野井组石膏和黄铁矿样品,利用电子探针和质谱仪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的n(S)/n(Fe)平均值为202,为硫富集型黄铁矿;黄铁矿的w(Co)/w(Ni)值为301~1074,变化范围较大;黄铁矿的δ34SV-CDT值为-836‰~-336‰,平均值为-633‰,而石膏的δ34SV-CDT值为66‰~107‰,平均值为948‰。通过对黄铁矿n(S)/n(Fe)、w(Co)/w(Ni)、硫同位素以及石膏硫同位素进行分析,认为勐野井组石膏层在成岩期后受到了热液蚀变的作用,热液蚀变导致石膏被还原形成S2-,S2-与热液带来的Fe结合形成了粒状黄铁矿。通过对思茅盆地江城地区勐野井组黄铁矿、石膏的成因机制研究得出,受印度板块俯冲活动控制,深部热液对该区上白垩统勐野井组内原生蒸发岩有明显改造作用并有多种金属矿物伴生。思茅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热液活动频繁,多期次的热液作用对盆地金属成矿有积极影响,对勐野井组钾盐有不利的改造作用,使得原生钾盐发生蚀变,普遍发生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思茅盆地MK-3钻孔上盐段成盐期前后碎屑沉积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思茅盆地中生代盐层形成前后的气候环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主要微量元素中除Mn元素之外,其余元素在成盐期之前的平均含量均大于成盐期之后,指示微量元素富集有利于盐矿床的形成。以球粒陨石标准化样品稀土元素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标准化曲线呈现左高右低的“L”型,表明其物质来源主体为陆源。MK-3钻孔29个岩心样品的δCe值均大于0.9,均值约为1.0,结合岩芯样品主体呈现棕红色,应指示一种弱氧化的沉积环境。综合沉积物的Rb/K和Sr/Cu比值分析,我们认为在成盐期之前,该区气候炎热干旱、蒸发强烈,水体盐度为半咸水,具备析盐、成钾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成盐期之后,该区古盐度处于淡水-咸水交替的状态,伴有三段温暖湿润期和三段极端炎热干旱期。后期淡水补给持续增强,导致沉积盆地内在上盐段蒸发析盐之后只发育碎屑岩。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研究的湖北大冶沙田下三叠统菊石、双壳动物群,包括菊石10属11种,双壳类4属9种。文中建立了5个菊石带:Lytophiceras带、Gyronites带、Flemingites带、Pseudosagece-ras—Xenodiscoides带和Anasibirites带;2个双壳动物带:Claraia griesbachi带和Cl.concentrica带,并依据动物群面貌,将原大冶群的时代详细划分为大冶组和观音山组。大冶组的时代相当于格里斯巴赫期至亭纳尔期,观音山组的时代相当于斯密斯期至斯派斯期。  相似文献   

6.
沉积盆地中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分析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思茅盆地上白垩统勐野井组(K2me)细碎屑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较平坦的重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中等程度 Eu 负异常的总体特征。根据样品的(Hf-La/Th、La/Sc-Co/Th和REE-La/Yb)图解,特征性微量元素比值(La/Sc、Sc/Th、Cr/Th 和 Co/Th),并结合岩矿薄片分析,认为勐野井组细碎屑岩具有典型的上陆壳特征,源区母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微量元素 Cr/Co 结合岩相古地理的分析显示勐野井组细碎屑沉积物应属于近源沉积。通过与不同构造背景下杂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及主元素(K2O/Na2O-SiO2/Al2O3和SiO2-K2O/Na2O)判别图解,勐野井组细碎屑岩源区构造背景应属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这与思茅盆地所处的三江造山带构造背景相符。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TOC测试对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气候环境代用化学指标的波动指示了从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氧化程度相对低,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紫红色砂泥岩代表水体较浅的河流-三角洲相,强氧化环境,气候干旱炎热;而到中三叠统纸坊组沉积期,湖平面上升,元素的迁移作用加强,氧化程度变弱,气温降低,气候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上δ^13CPDB存在显著负偏,与全球范围内的海相P/T界线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华北地台陆相P/T界线上同样存在气候突变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相地层可对比。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上新统双壳类贝壳的锶含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玉  蓝秀 《地层学杂志》1998,22(2):149-153
锶(Sr)是碳酸盐沉积物及软体动物介壳中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因此,锶作为地球化学指标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通过对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莺6井上新统双壳类贝壳中的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与环境、成岩作用关系的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为上陆坡→潮下带→潮间带,所得结论与双壳类的生态环境和地层沉积相的综合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袁伟  柳广弟  袁红旗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4-202206202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袁伟  柳广弟  袁红旗 《地质论评》2023,69(1):365-37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叶肢介化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系统研究了采自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J3d)的叶肢介化石4属22种(包括11个新种)。其中,Nestoria属占绝对优势,并贯穿整个大北沟组,故大北沟组可称为Nestoria群。在该剖面大北沟组首次发现了Jibeilim-nadia属和Keratestheria属,分别产于该组下部和上部,可将Nestoria群进一步划分为下部Nestoria-Jibeilimnadi组合(带)和上部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带)。另外,在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上部首次发现了中侏罗统土城子组中的重要分子cf.Pseudograpta属,进一步证明了大北沟组的叶肢介动物群与土城子组的叶肢介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兰坪思茅盆地第三纪矿床有机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兰坪思茅盆地第三纪矿床富含有机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矿床中的有机质片地未成阶段或低级成熟阶段,其分布受中轴断裂带的控制,有机质为少相、陆相的有机沉积物,生物标志显示盆地第三纪成矿为裂谷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对西藏羌塘盆地东部边缘贡日地区产出石油沥青脉的中侏罗统布曲组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共区分出9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即灰泥灰岩、纹层状粉泥晶灰岩、砂屑灰岩、球粒泥亮晶泥粒灰岩、含核形石和团块泥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含鲕粒生屑颗粒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布曲组灰岩主要形成于碳酸盐台地浅缓坡、中缓坡和深缓坡3种沉积环境,在布曲组内共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组成一个相对海平面逐渐上升的海进序列,与上覆地层布曲组岩层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沉积学和遗迹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留山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的沉积环境。结果显示:该组为一套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含煤沉积,整个沉积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滨、浅湖相—深湖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滨、浅湖相的演化过程,显示该盆地经历了“下降—抬升—下降—抬升”的构造旋回演化过程。在该套地层中已识别出遗迹化石的4个属和4个种,包括Beaconites coronus,Cochlichnus surpuliform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montanus等,并详细讨论了该遗迹群落中Beaconites coronus在不同微相中的发育特征,推测其造迹生物最适宜的生境是滨湖环境。该项研究成果可为本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进而为矿产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丹寨南皋地区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丹寨南皋是中国南方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的地区之一。描述了产自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Chondrites ichnosp., Beaconichnus jiaolaoensis (nov. ichnosp.), Bifungites ichnosp., Diplichnites danzhaiensis (nov. ichnosp.), Monomor-phichnus taenia (nov. ichnosp.), Palaeophycus tubularis, Phycodes pedum, Teichichnus rectus, T. palrnatuo 对Beaconichnus Gevoers, 1973和Qipanshanichnus Luo et Tao,1994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这2个遗迹属为同一遗迹的不同部位。为同义名。甲劳组的遗迹化石组合属Seilacher(1964,1967)的Cruziana遗迹相,其沉积环境应为浪基面之下水动能中等的正常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