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南主要土壤酸沉降敏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条件的敏感性大小进行研究,根据酸害阈值、酸害变化率等敏感性指标,对土壤敏感性进行比较发现,在酸雨pH值大于4.5时,处于土壤酸雨缓冲范围,而当酸雨pH值低于3.5或3时,土壤的pH值变化相当明显。不同土壤母质对酸雨的敏感性表现为:第四纪红土红壤>砂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紫色砂页岩红壤;由于垂直地域分异作用,山地红壤的敏感生较大,其次为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为不敏感土壤;另外不同土层的敏感差异不明显,受耕作过的土壤酸缓冲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首先从中国的酸雨研究历史出发,综述了中国近20年来的酸雨区域分布变化,指出中国的酸雨重灾区正由西南向华中地区转移,且酸雨面积正呈继续扩大发展之势。其次,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酸雨的化学特征,指出中国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其组成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内南北两地的降水化学组成也有很大不同。接着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中国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指出南北方这些自然因素的差异是酸雨现状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最后,根据中国酸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家的制定控制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卫红 《福建地理》2004,19(4):1-5,10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海酸雨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海市的酸雨状况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上海市区近几年来的酸雨状况调查发现,上海的酸雨状况尽管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的历年变化看,以及比较大气降水中各离子浓度的历年变化,并通过分析硫酸根和硝酸根在大气中的形成过程,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即酸雨的类型正在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变,并在上海市区形成了一种硫酸型与硝酸型并重的形式。对此提出了部分控制对策,来防止酸雨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在RS与GIS 技术的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和酸雨4 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土壤侵蚀以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和极敏感为主;东北部是土壤侵蚀最为敏感的区域;土壤侵蚀现状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 石漠化总体以不敏感为主,其次是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高度以上敏感区主要分布东北部地区,中度以上石漠化与石漠化高度和极敏感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 生境敏感性类型以不敏感为主,其次为高度敏感地区;东北部和南部生境敏感性高,而中西部地区生境敏感性低。(4) 酸雨高度敏感面积和比例最大,其次是中度敏感和轻度敏感区;极敏感区呈块状零星散布、高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集中片状分布、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沿江河带状分布,部分呈团块状散布。(5) 生态环境敏感性类型以高度敏感为主,其次为中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东北部和南部生态环境敏感性高,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酸雨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酸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动态,本文使用ArcGIS10.2对1998–2018年中国酸雨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酸雨城市的比例、酸雨频率以及酸雨面积均有所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但与1998年相比,2018年SO42–/NO3–的浓度比从11.7下降到2.1,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硝酸盐对降水酸度的贡献逐年增加。本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可为我国酸雨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华南地区的酸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一种酸雨地图即酸沉降控制制图的方法与表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界定评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学科理论构筑、区域综合交通与区划、部门交通、城市交通、空间效应等角度,回顾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梳理出该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研究的宏观脉络,并对其进行简单总结和评述。同时参考相关权威杂志,简单介绍了国际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然后根据我国的研究进展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探讨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趋向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下水资源系统三级分区及其在海河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水资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体在地表与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和储存方式不同,在水资源评价中所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各异。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仅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一项,不同部门评价计算的结果年资源总量差达1000×108m3/a[1](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1/8左右),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正在组织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总调水量的一倍以上。作者认为在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地表水采用流域分区进行评价,地下水则采用水文地质单元的分区方法进行评价,是引起中国水资源总量误差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界的四水转化关系十分复杂,分别采用地表水流域评价法或水文地质单元评价法,都无法避免水资源总量评价的误差问题。论文通过研究提出中国水资源三级评价分区方案,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采用一二级按流域分区与地表水系统取得一致,三级按地下水单元分区的方法,解决中国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的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字地形模型数据产品特点 与评估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爽  姚静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99-108
数字高程模型是支撑地理过程模型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DEM数据获取、加工及压缩精度直接影响地学相关模型及地理过程的模拟效果和研究质量。在分析比较当今国际地学界应用DEM数据源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绝对差值法和三维剖面法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生产的基于1:50,000扫描地形图DEM产品(NFGIS_DEM)、GTOPO30_DEM数据及基于SRTM数据生产的DEM数据集进行了精度检验及评估。同时分析了影响由SRTM数据所生产的全球范围DEM数据集精度与数据质量。研究结果表明30-90m分辨率的SRTM_DEM产品在精度和数据质量控制方面远优于GTOPO30_DEM数据,与NFGIS_DEM数据质量相当。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30m分辨率SRTM_DEM产品,将极大促进基于DEM数据的地理过程模型的研究,尤其会大幅提升对DEM空间分辨率较敏感的地学相关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考查其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持潜力的大小,进而探寻具体的应对方略。较之其它评价体系,生态足迹易于映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压力和资源环境对人类可持续支持的潜力。文章在简介生态足迹内涵和分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温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评判和应对策略研究。嗣后,就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尼系数在人居环境气候评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适宜度评价是进行科学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在目前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研究中,缺乏对气候要素时间分布均匀度的研究.文中尝试借鉴经济学中用于评价社会财富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实现人居环境气候各要素时间分布均匀度的量化评价,结合人居环境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与权重,建立了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昆明市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的评价实例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说明了评价模型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系统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以新疆艾比湖流域为例,利用模糊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借助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将模糊层次分析法运用到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中,对评价指标、具体评价过程和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说明。并预测了研究区未来规划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配置的规划方向,并探讨提高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良策。这也为其它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城镇土地价格体系研究——南京市域城镇案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陈浮  彭补拙 《地理科学》1998,18(5):449-456
建立了区域城镇土地类(型)、等(级)、级(别)和基准地价、宗地地价、商业路线价的城镇土地价格体系,为区域城镇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南京市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县级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叠置法、地块法、详查图斑法和动态网格法是划分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四种主要方法。该文结合实例 ,对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作了介绍 ,并逐一比较、评析了其优缺点、适用地域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航运企业是全球航运市场的主要掌控者.其企业行为和航运组织深刻影响全球航运市场和航运网络的演化。近些年来,航运企业重组成为全球航运市场最为突出的事情;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本文分析了全球航运企业的合作模式与航运重组过程.并勾勒出航运企业的并购图谱;然后,深入探讨了航运重组对全球航运市场的影响,包括全球运力的企业配置和主干航线运力配置,同时构筑数理模型对基于航运联盟的全球港口体系进行刻画。最后,本文分析了全球航运重组对中国港口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乐林场林地综合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用材林收益、经济林收益、水源涵养、防止泥沙流失、防止土壤养分流失、释放氧气,增加就业等7项指标进行林地效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长乐林场林地经济效益仅占综合效益的8.4%,另外91.6%的综合效益都因资源外溢而形成林地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