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的协调性,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高的经济指标,最后运用相对离散值来衡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与其相关指标的协调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璐  柴燕妮 《北京测绘》2021,35(3):340-344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通过分析可知: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内蓝色生态用地增加,绿色生态用地减少.开挖坑塘、退耕还湖(还湿)等人类活动是蓝色生态用地增加的主...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干扰,荒山作为我国一种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正在不断增加.在东部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中发现,长三角经济区存在着许多荒山,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大部及江苏省北部及西南部.根据地貌资料统计,浙江省低山丘陵为4.38万km2,根据野外森林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浙江省至少有1/3即1.46万km2低山丘陵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期无人管理,处于自然恢复状态.若要进行经济林建设,既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又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稻种植区.多年来,国土部门在洞庭湖区实施了“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等一系列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新增了大量的耕地.本文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年度变更数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分布数据和最新遥感影像,基本查明了2010年以来新增耕地的利用状况和耕作程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02378.97hm2,实际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耕地169656.04hm2,农作物种植率83.83%;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181720.0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6%;不规范利用耕地20658.90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27%.岳阳市的实际耕作程度最高,益阳市和常德市的农业结构调整程度明显高于岳阳市;岳阳市的耕地抛荒撂荒率最高,适于作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以东莞市为例,从建设基数、交通、人口和经济4个关键方面探讨其对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产生和形成的影响程度,揭示了交通是主要影响要素,而人口和经济因素不具有显著的驱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交通便利性及个体利益的驱使可能是诱发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发展潜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在GIS和RS技术支撑下定量分析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个因素层12个因子层构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在ENVI4.5支持下对平顶山市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林地、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多因子图层,在Arc GIS10.0支持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度等地形因子。最后通过Arc GIS10.0空间分析模块对相关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为:平顶山市最适宜用地占29.01%,较适宜用地占13.53%,基本适宜用地占14.71%,不适宜用地占16.05%,不可用地占26.70%。最后,结合评价结果,针对平顶山建设用地的特征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与演变是城镇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7期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198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有:①计算1980—2015年中国的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及总建设用地的面积和增长率,从而得到1980—2015年中国的建设用地变化速率。②运用GIS软件中的联合分析工具,得到198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空间变化格局。③制作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而得到198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中国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东部及沿海地区增长速度较快,青藏高原基本无变化,中部及东北地区增长速度较缓,西北地区有少量增加;增加建设用地以耕地转入为主。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用地是生态空间的自然主体和重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已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土地利用的主体功能,生态保护用地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城市绿地及其他地类。本文将生态用地的保护管理与我国土地管理实践相衔接,选取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计算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用地的资源情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用地的利用形势,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生态保护用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国内外生态用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用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生态用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管理工作进行了归纳综述,在探讨生态用地内涵与范围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工作,并对我国今后生态用地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1987,1998,2003和2008年4个时段洞庭湖"冬陆夏水"区域.运用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的方法,提取丰水期和枯水期遥感图像的水体并相减,获得"冬陆夏水"区域,并对20年的"冬陆夏水"变化的面积进行监督分类.分析发现,研究区的"冬陆夏水"面积,从1987年到2008...  相似文献   

12.
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统计年鉴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择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壤侵蚀脆弱性指数模型,并揭示了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侵蚀脆弱性以中度和高度脆弱为主,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壤侵蚀脆弱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从土壤侵蚀驱动力、敏感度与响应能力这3个要素出发探讨了脆弱性空间分布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方法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详细阐述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合作区土地利用水平,本文借助ArcGIS平台并结合SPSS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测算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土地利用潜力,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其影响因子,为合作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金普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管制区研究不合理的状况,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建设用地管制区的用途,结合金普新区实际情况,利用Map Info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确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定范围,并与金普新区现行的管制区划定图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适宜金普新区规划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合理划定,提出符合县域实际发展状况的管制区划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元胞自动机具有能模拟复杂动态系统的强大能力,本文采用了多约束条件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广东佛山市2000年、2006年和2012年建设用地的变化为例,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了高程、坡度、人口密度、道路交通、水系等对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诸多因子,利用马尔科夫概率矩阵计算2000年~2006年建设用地变化,推算建设用地转移总量。结合Logistic-CA模型和决策树-CA模型,预测模拟了2012年的建设用地分布并与实际相比较,分析其整体精度和误差来源。结果显示基于CA模型的建设用地动态发展模拟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城市的发展规划,过程演变提供虚拟的实验手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得到1993年、2000年、2008年3个年份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洞庭湖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下降,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35 3 gha、0.388 3 gha、0.354 8 gha;洞庭湖区的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较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江淮生态经济区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新时期,江苏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作为省级生态重点建设区,了解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LSE,结合地理国情数据,从时空视角对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近几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强度高于东部地区,但整体上处于微度和轻度侵蚀状态;2)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微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轻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除宿豫区外,其他区县中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均呈减少状态,总体上呈现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Studying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ya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Because the lake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In this study, Landsat images from 1976, 1989, 1999 and 2009, were used along with other evaluation method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land us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and transfer matrix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from 1976 to 2009. Land use was classified into seven types: cropland, woodland, grassland, the water body, construction land, bottomland and unused land. Areas of cropland, bottomland and the water body were decreasing although the area of the water body decreased relatively slowly. However, areas of construction land, grassland, woodland and unused land in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unused land increasing the most rapidly given its smaller proportion compared to the other types. All land types in the study region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conversion between other types of land. As a whole, the decrease in cropland and the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nservation policies such as Grain-for-Green and “returning farm to lake”. However, the decrease in the water body area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Changes in the area of bottomland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water levels and human farm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