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极和北极海域的深海钻探(DSDP)和大洋钻探(O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为人类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们揭示了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新近纪的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发现了早更新世"41ka世界"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以及冰期表层水温与深层水的耦合颤动,说明冰期旋回中冰消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检验了新近纪环南极洋流的形成历史,并揭示了南极新生代的气候变冷和冰盖的演变历史,以及证实了南大洋温度变化领先于全球冰量的变化。2004年北极罗蒙诺索脊的综合大洋钻探(IODP)将宣告科学探索时代的到来,其研究将重建北冰洋新生代环境变化和气候的演变历史,展示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质钻探现状分析与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地质钻探行业的现状从人员上,装备上,以及管理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办法.对重要的钻探用装备先进的全液压动力头式钻机的优点作了介绍,在工艺技术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冶金地质系统岩心钻探台月效率由1983年的284米,提高到1987年(截止8月底统计)的546米。其主要经验是:摆正地质找矿与钻探的关系;发展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更新钻探设备,加强生产管理和科研;改革施工制度;重视队伍建设。到1990年,钢粒钻进将被淘汰,绳索取心钻进将达到90%,台月效率预计将超过600米。建议重视微机在钻探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扩大钻探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4.
极地钻探是获取极地冰层或冰下环境样品和在极地冰层或冰下布放科学观测仪器的最直接方法,是开展极地科学研究的必要技术手段。美国是开展极地钻探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极地钻探强国。相比美国,我国极地钻探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美国冰钻委员会长期科学规划2021-2031》为基础,结合其官方网站和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美国极地钻探科学目标和极地钻探技术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过去10年美国极地钻探的现场工作情况及其在未来3年的工作计划,以期为我国极地钻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承祐 《地质通报》2006,25(11):1247-1256
环境地质学与其他地质学科的最大区别是,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地质作用营力加以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面向国民经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环境地质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关注气候变化、海岸带发展、城市化、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要重视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规律,特别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相互关系的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和群测群防,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研究重点。持久地为社会、为公众、为政府服务,提高地质科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提高公众对环境地质学的认知与认同,才能采取共同行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的总任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提前探明更多更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各种金属、非金属、燃料、肥源、地下水和地热资源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地质力学学报》2021,27(5):688-690
极地地区(南极和北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是研究地球演化过程和认识全球海陆构造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也是全球地学研究的最薄弱区域。南极是被大洋围陷的大陆,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经历并保存了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一些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包括太古宙古陆核的形成、古元古代造山事件、格林维尔期(~10亿年)构造热事件、泛非期(~5亿年)构造热事件以及显生宙大陆边缘增生与陆块分离,因此是研究全球超大陆聚散过程的重要基石。北极是被大陆环绕的大洋,随着泛大陆的裂解,北极地区经历了中新生代造山运动、海底扩张及多期次的岩浆活动等构造事件,形成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构造单元,对了解全球海底构造、世界大洋的形成以及更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都极为重要。同时,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对研究区域及全球地质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极地地质考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分支。自1985年南极长城站建站以来,中国地质学家基本上参与了每年一度的南极科考和多次北极科考,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包括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的识别与确定改写了传统的南极大陆形成模式;印度与东南极陆块间中元古代长寿命大陆岛弧体系和两阶段碰撞模型的建立深化了对南极大陆格林维尔期构造热事件的认识;南极半岛与南美板块分离的时间与过程的重塑为安第斯-南极半岛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全南极板块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的获取为冈瓦纳超大陆的聚散过程提供了深部约束。这些研究成果多发表于国际主流杂志并在有关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国际南极地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南极大陆重点区域开展的一系列地质图的编制为我国主张南极权益提供了基础,而北极油气地质与资源潜力评价为我国制定国家能源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全面展示我国科学家近期在极地地质与资源环境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地质力学学报》在2021地质力学学报http://journal.geomech.ac.cn 2021年第5期组织出版了“极地地质”专辑。该专辑共刊发了16篇代表性文章,聚集了国内正在从事极地地学研究的主要学者,以综述性文章为主,辅以少量专题性和战略性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区域涵盖了东南极、横贯南极山脉、西南极和环北极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南极大陆基础地质、地球物理、铁矿资源、古环境与气候变化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和北极油气资源。随着国家发展及保障能力提升,我国未来的极地科考区域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科学家也将逐渐成为国际重大极地科学计划的主角。所以,希望该专辑的出版能有助于读者从中了解极地地学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后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极地地学考察和研究中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极地地学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国际地位。最后,对该专辑组织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所有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人员等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地质工作的理解和多年地质信息化建设研究的实践,系统论述了地质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将地质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数字化、网络化和大数据3个阶段,并归纳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性成就。归纳总结了近20多年来地质信息化建设研究在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地质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地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地质信息化重大工程支撑等方面取得的10项代表性成果,认为地质信息化成果丰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为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分析了当前地质信息化存在的数据格式多样、整合难度大、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地质信息化工作今后应加强地质数据模型和相关标准研究、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完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优化业务管理模型和信息系统部署模式、优化“地质云”架构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以极其激动的心情迎接建国三十五周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三十五年来我们已建立了一支约六万人的钻探队伍,完成了钻探工作量8252万多米,为旧中国半个世纪钻探工作量的588倍。为国民经济与“四化”建设提供矿产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钻探技术早在我国秦朝时代就已应用到开凿盐田方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在世界上是采用钻探方法比较早的国家,但由于受封建社会的束缚致使钻探技术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全国解放初期只有东北几个主要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十几台破旧不堪的老立根和沙立文钻机,以及几百名钻探工人,根本谈不上进行煤田地质的专业勘探,直到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地质钻探工作才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建立了我国专业化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  相似文献   

12.
一、三十年来的成就 我国钻探技术早在秦朝就被用于开凿盐井,后来,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发展缓慢。解放初期全国只有东北几个主要矿区遗留下来少数工人和十几台破旧钻机。直到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地质钻探工作才获得了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钻探工作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有了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二千二百余年以前,秦孝文王时代(公元前207—221年),我国古代不朽的水利学家、地质学家李冰父子,在四川广都县一带(现今华阳、双流等地)发现有硷泉存在,于是他们就“凿井为泉”在汲取卤水,当时所用的钻进方法,完全是冲击钻探法一以竹为弹弓,以篾(劈成条的竹片)为钻杆,并以大竹为套管;这将是我国钻探工作的最早的起源,也是世  相似文献   

14.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多点地质统计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简要回顾多点地质统计学起源后,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学的3种方法,并总结了多点地质统计 学的研究进展。在应用领域,已经从河流相建模发展到扇环境建模,从储集层结构建模发展到储集层物性分布 模拟,从宏观地质体预测发展到微观孔喉分布建模,从地质研究发展到地质统计反演。在整合信息建模方面, 给出了3种综合地震属性的方法;在算法方面,提出了PRTT实时处理方法,完善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并开 发了新的多点统计生长算法(Growthsim)。对多点地质统计学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在训练图像、数据综合 以及建模方法耦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国务院通令嘉奖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并授予该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六队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地质探矿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队建队34年来,以钻探工程为主要探金方法,为国家探明特大型金矿5处,大、中、小型金矿28处,提交其它矿产地质报告近百份。本刊特约请在该队工作30多年的副总工程师刘文勤同志撰写此文,对该队钻探工作作了全面总结,既有技术工作的介绍,又有管理工作的论述,这将会对广大读者有着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冶金地质钻探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前3个阶段的主要技术进步作了概括性的论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巨大,主要碳封存目标区与主要CO2排放源匹配性良好,可以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助力。论文分析了我国开展海洋地质碳封存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的研究进展; 指出海洋地质碳封存区划研究、海洋地质碳封存与资源协同性研究、海洋地质碳封存数据库建设以及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的实施是当前工作的重点。研究可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十年中,同位素地质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地质应用上都是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七十年代初国际性的月球样品研究活动促进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在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出现了高精度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超净化实验室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从而使一些新方法、新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国际上组织了地球动力学计划等合作研究,使这些新技术纷纷转向地球科学研究,从而使同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