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表征鄂尔多斯盆地低渗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测试手段,研究姬塬地区低渗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划分为较弱、中等和较强3类.通过真实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刻画了3类不同非均质程度模型的流体运动及水驱前缘形态的差异性.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地质学定量统计分类及真实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真实反映低渗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对同类储层研究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华庆地区长6-3储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剖析,为该油田开发技术政策的探索提供依据。利用钻、测、录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庆地区长6-3储层层内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平均级差分别为0.65、6.62、6.14。储层的沉积旋回以复合旋回为主,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均较低,反映砂岩呈孤立夹层产出。华庆地区长6-3油层组以半深湖-深湖-三角洲沉积环境为主,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体系,渗透率集中分布在0.0225~1.382 mD范围内。华庆地区长6-3沉积韵律特征有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正复合韵律,华庆长6-3应属于应属于中等-强非均质储层。储层主要发育的孔隙类型有粒间孔,属细喉道和微喉道级别,孔喉关系组合主要为中、小孔-细、微喉型组合。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周湾南部长6~长7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通过对长6~长7储层的层内渗透率韵律性分析,层间的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进行统计、对比,储层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以及砂体的横向连通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长6各小层非均质均较强,而长73非均质性强,长72非均质性弱。  相似文献   

4.
西峰油田合水区的长8油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岩心分析表明该地区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通过砂体和沉积微相的相关数据对其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长813小层、长812小层、长821小层、长823非均质性较强,长811和长822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宏观非均质较强的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中间或河道拐弯和分叉处,稍次的则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为注水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开展复杂低渗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有助于储层评价与油水层识别.通过对杨旗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校正、分析,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基本特征,讨论岩性、物性、含油性分别和电性的关系,得出本区储层的孔隙度平均值为8.43%,渗透率平均值为0.70×10-3μm2,含油饱和度则集中分布在45% ~ 65%之间,深感应电阻率读值一般在40 ~130Ω·m,声波时差大于220μs/m.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以及压汞等基础测试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等特征展开了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成岩相及其微观孔喉特征。依据储层物性,结合主要的沉积特征、成岩矿物、填隙物及孔隙类型,研究区砂岩储层按照储集性能的好坏可划分为Ⅰ类(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Ⅱ类(长石溶蚀相)、Ⅲ类(高岭石胶结相)、Ⅳ类(碳酸盐胶结相)4种成岩相带,其中Ⅰ类、Ⅱ类储层物性较好,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Ⅲ类、Ⅳ类则为较差储集岩相带。选取了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等对成岩相响应较为敏感的测井曲线,利用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曲线,研究各成岩相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对成岩相分布特征及其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合理评价低渗透砂岩储层并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同时为后续的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7口钻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岩石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测,以及岩石常规物性、X衍射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的综合研究,在明确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储层成岩非均质的成因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6段是以长石砂岩为主的低孔超低渗储层;沉积伊始,受机械分异作用控制,形成原始沉积的孔隙非均质,使不同原始孔隙条件的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发生差异演化,并经历早期压实、早期酸性水注入、碳酸盐胶结受阻、有机酸及油气注入4个演化阶段,导致储层的成岩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8.
华庆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溪  李文厚  韩伟 《西北地质》2010,43(1):124-129
华庆地区长6储层主体为三角洲相沉积,储层主要为细砂岩。本次研究通过薄片鉴定、压汞、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位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长6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确定了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08×10-3μm2;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6Ω.m,声波时差为215μs/m。通过对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模型的优化,提高了储层参数计算精度,避免了有效厚度的漏失;并利用测井方法、压汞资料和密闭取心方法综合确定了长6油藏含油饱和度储量计算取值为71%。  相似文献   

9.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实验研究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地质建模和模拟研究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分析。国内主要包括通过沉积学、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和基于测井精细解释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进行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等。研究方法有地质成因分析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各种数学计算方法、测井解释方法、地质建模方法、地震预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等。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1)
为了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归纳总结认为:储层非均质性目前主要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构造和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储层地质建模法、流动单元法以及实验分析法;不足之处是没能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与研究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后期应重视和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河流相模式与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40年来,通过现代河流研究和多学科结合,河成相模式已由最初的点沙坝侧迁模型发展成今日的16种相模式,同时研究方法亦由单纯的垂向相序分析,发展成大露头三维研究,识别出可与现代复合坝比拟的构型要素,从而建立相模式,该文对此作了一简要回顾与评述,然后介绍一个密西西比河曲带的6级储层非南性和一个辫状三角洲储层质量之受控于沉积因素。文章指出,研究者应针对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的构型要素,以更好地认识古河流,河  相似文献   

12.
运用高压压汞、液氮吸附及渗透率测试等实验,利用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表征煤系页岩孔渗特征及孔隙层间非均质性,分析孔隙层间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河南义马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泥页岩微孔与小孔较为发育,山西组大孔较为发育,分别提供了气体吸附附着面积和储存运移空间;上石盒子组孔容与孔径相对偏差最小,孔隙分布均匀,山西组比表面积相对偏差最小,表面积分布均匀;随围压增大,渗透率不断降低,且满足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下石盒子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山西组渗透率非均质性很弱,更易于压裂开发。非均质性宏观上主要受沉积物质组成和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微观上受成岩演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板桥-合水与姬塬地区长6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板桥-合水地区与西部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虽然处于同一层位但物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铸体薄片、SEM、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并结合测井资料,主要围绕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应用类比法分析了2个地区储层物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明确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是先天性的,是控制储层物性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在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3个因素——岩石碎屑组分的含量、结构成熟度、沉积微相中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最大;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层内孔喉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的物性破坏最大,使2个地区的孔隙度分别丧失了27.58%和22.31%。总而言之,储层的物性受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导致2个地区储层物性产生较大差异的主控因素是沉积作用中的碎屑组分含量、沉积微相以及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薄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尤以层间的非均质性最为严重,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模式,探讨了向上变同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和姬塬地区长61油层组的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个地区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盐池和姬塬地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较差。盐池地区储层物性整体低于姬塬地区,前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7. 8%和0. 22×10~(-3)μm~2,后者为10. 9%和0. 56×10~(-3)μm~2,面孔率分别为2. 10%和2. 97%,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两者储层特征差异主要受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分布范围;局部高渗带砂体受成岩作用控制;构造作用对后期储层变化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盐池地区埋深较大,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因此,在今后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绿泥石膜胶结带、次生溶孔发育区是姬塬地区勘探的有利目标;而局部构造高点、裂缝相对发育区、地层水低矿化度区是盐池地区寻找"甜点区"的另一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富县地区延长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纵向上连续性好,是主要储集体。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是胶结物,以方解石、绿泥石膜为主。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两个因素控制,储层物性较差,纵向上和横向上非均质性均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垂向上粒度分布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层内夹层和层内裂缝等,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表现为中等-强的非均质性;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长8、长6、长3和长2油层组较大,长7和长4+5油层组较小;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参数长8、长6及长3较大,为强非均质性,长7和长2较小,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为中等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探区的主力含油层段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油藏类型为典型的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岩岩性油藏,储层致密低渗,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变化大,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认识储层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和甜点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尺度的观察和采样测试,分析了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结构型非均质模型。结果表明: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极强,表现为多期河道砂体的削蚀截切和无序叠置,即使在同一厚层块状砂体内,物性和含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细粒沉积隔夹层、富软岩屑砂岩和钙质致密胶结砂岩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决定了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不同期次河道的彼此改造、不同类型砂岩的差异成岩演化和石油的选择性充注,造成了延长组长8段砂岩储层的结构型非均质性及其含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高升油田储层流体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升油田的主力产层沙三层莲花油层由阵发性的浊积砂岩构成,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储层流体-石油的总体组成和分子组成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它依赖于储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以及它们所处的地层和构造位置,流体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油田的聚集史,后期的蚀变作用使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更加复杂化,正确认识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能为石油开采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9.
在对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砂体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微相以纵向多期叠加、平面快速变化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叠加河道砂体厚度在8~23.5m之间,各单期河道砂体厚度差异较大;在工区东、西部河道规模差异大,顺河道方向河道宽窄快速变化。叠加河道砂体的物性、含油性非均质性强,受单期河道规模影响较大。单期厚度较大的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好,单期厚度较小的河道砂体受钙质胶结和泥砾影响,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差。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了物性、含油性分布,水下分流河道越宽,砂体规模越大,单期河道砂体越发育,物性、含油性越好,平面非均质性越弱。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林玉  张龙  王震亮  高潮 《沉积学报》2007,25(2):224-229
油气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是储层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方法是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通过实验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和储层为致密型砂岩,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直观地显示出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储层具有很强的微观非均质性,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是影响本区长3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砂岩中,溶蚀作用引起砂岩产生强烈的非均质性,而这些砂岩则形成长3储层的高渗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