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裂隙水脆性材料单轴压缩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CT机配套的自制专用注水加载装置,对含裂隙水压的单裂纹试件进行了单轴压缩破坏的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实时试验,对试件被压密→新损伤区产生→裂纹扩展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各阶段清晰的CT图象及CT数。通过分析,提出了类节理岩体脆性材料的损伤演化率和损伤门槛值概念,并对水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从细观和三维上初步掌握了类节理岩体脆性材料的损伤演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毛星 《物探与化探》2012,(Z1):154-157
地震波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是一种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的地球物理方法,非常适用于工程地质勘查。注浆充填是近几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采空区治理方案,由于采空区注浆治理后,其浆液位置和加固效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难以通过传统的取样、密实度等方法进行质量检测。地震波CT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了一种注浆质量检测的合适选择,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冻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介绍了CT扫描技术的特点, 回顾了利用CT扫描试验进行冻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包括研制与CT配套使用的用于冻土的辅助设备、 利用CT数进行冻土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利用CT数定义损伤并进行损伤演化研究、 利用CT图像进行细观结构分析等, 总结了冻土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最后, 指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冻土研究所遇到的问题、 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其中, 着重介绍了高质量CT图像的获取、 CT数的变化与冻土试样感兴趣区域内的各组分变化的联系、 冻土CT图像的数字化处理方向. 结果表明: CT扫描技术是现阶段对冻土内部细观结构进行无损检测的最理想有效的技术之一, 借助辅助设备及图像数字化处理, 势必对冻土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CT无损扫描技术的冻土内部物质研究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玥  韩巧玲  赵燕东  刘晋浩 《冰川冻土》2017,39(6):1307-1315
CT无损动态扫描技术在土壤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冻土内部结构及变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总结和分析现有关于冻土的基于CT断层扫描图像的研究成果,阐明CT扫描技术在冻土研究中的4个关键环节,即冻土样本的制备、冻土CT图像的获取、冻土CT图像处理及分析,并指出在现有CT技术条件下冻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与高效的图像分析手段和冻土研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为冻土内部结构的定量研究与分析提供技术指导,进而为CT无损动态扫描技术在冻土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CT扫描技术具有三维成像、高分辨率、无样品破坏等优点,在研究微观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结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研究中常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合CT扫描实验与近年来CT扫描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归纳了CT扫描技术在石油领域研究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从三维角度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裂缝分布、微观流体特征等;定量分析岩石物性参数;动态地监测微观流体驱替、岩石裂缝的延伸规律;检测化学成分和预测天然气产量等。最后在仪器、原理与应用方面讨论了CT扫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是在钢筋混凝土柱中部设置钢管混凝土的一种叠合构件,其缺陷检测已是工程检测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弹性波CT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工程无损检测技术,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出物体的内部缺陷。针对影响叠合柱性能的空洞与脱空缺陷,探索了弹性波CT无损检测技术,设计了带空洞素混凝土柱、带空洞叠合柱、带脱空叠合柱三个试件,并开展了叠合柱弹性波CT缺陷检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波CT能够有效地检测叠合柱的空洞与脱空缺陷,填补了叠合柱缺陷检测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孔地震CT技术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手段,文章叙述了地震CT技术原理及其具体工作方法,并通过锚基基础断裂探测实例与效果,指出跨孔地震CT技术和已知地质资料相结合,将在地质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数字国土"在"数字地球"中的地位及其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计划在国土资源领域的个体体现,借鉴点源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多”技术集成化研究基础,阐明“多S”技术集成的点源信息系统技术是“数字国土”的支撑技术,并构建了“数字国土”模型。  相似文献   

9.
“水文业务综合子计划”(HydrologicalOperational Multipurpose Subprogramme,HOMS)是世界气象组织所执行的“业务水文计划”(operational Hydrology Programme,OH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业务水文(区别于水文科研)领域内进行国际技术交流的一项新措施。我国参加了这项计划,并在逐步开展活动。为了有助于同志们了解和利用这个渠道,引进国外水文技术,传播我国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特对这个“计划”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深化认识松科二井深层页岩气垂向变化规律,选取沙河子组3500~5700 m层段开展了X射线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3D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成像实验。对19块直径2 cm的柱状岩心进行X射线CT扫描,获取了无损岩心扫描数据,并将其转化为灰度值信息。灰度值信息反映了样品中不同的组分,灰度高值代表骨架和矿物,灰度低值代表孔隙和裂缝。在此基础上,建立分辨率高达15μm的岩心三维图像空间结构,对重建岩心孔隙模型的孔隙形态、空间展布和配位数进行了对比,对样品孔隙度和连通性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等效孔隙直径大的区域孔隙度高,配位数大的区域连通性好,孔隙度和连通性的垂向分布规律与传统认识相符,与测录井信息可以相互印证。实验证明,基于三维CT成像的数字岩心技术具有数据分辨率高、信息丰富的优势,可作为今后深部油气预测与评价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3S”技术在煤田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3S”技术用于煤田地质勘探的优越性,分析了“3S”技术在烟田地质勘查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煤层气田开发程度逐渐深入,煤储层物性定量表征与评价对煤层气规模开发愈发重要。为解决常规煤储层物性表征技术存在的尺度局限性,采用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NMR)和X-CT(Computed Tomography,X-CT)扫描等技术,实现了煤储层孔裂隙的跨尺度、原位态及完整性表征,为准确获取煤储层孔裂隙等物性参数提供新途径。研究依托神府区块中低阶煤和柿庄南区块高阶煤样品,开展核磁共振和CT扫描实验,快速、准确、定量地获得了煤储层孔隙类型、孔径分布、孔隙连通性、有效孔隙度和孔裂隙空间配置等煤储层物性参数,形成了一套可应用于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定量表征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地震CT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它在隧道工程中对隧道前方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报的实用性,以及对工程施工的指导作用,指出了该技术在隧道工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勘察设计》2006,(5):68-68
目前,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和丹麦Contex有限公司宣布在CAD/GIS行业图纸数字化处理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将为该行业提供全面地解决方案,作为数字化技术、产品开发领域的“双雄”由此将展开全面合作,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3S”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新形势下国土资料调查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县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及封资源等怀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分析研究了“3S”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付强 《探矿工程》2016,43(4):30-33
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十二五”期间探矿工程领域在产业经济、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从新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和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的探矿工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弹性波计算机层析成像(CT)技术是十多年来地球物理领域里的一个前沿热门课题。本文介绍了在利用地震走时的CT技术中,提高图像重建效果的5种校正方法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三轴应力条件下红粘土力学特性动态变化的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粘土工程性质特殊而复杂引起学术界与工程界的广泛关注。采用CT技术研究三轴应力条件下红粘土的力学特性,是土力学领域中一项新的研究方法,它可以从细观的角度分析红粘土在受到三向应力作用后,土体内部结构、孔隙的变化、裂隙扩展等规律,并获得CT图像、CT数与应力-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何鹏  魏彪  陈超  冯鹏  米德伶  任勇 《地质学报》2014,88(4):777-783
地球科学的发展与各种分析测试技术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产生了更为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使其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日益为世人瞩目,工业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测量技术即是其中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显示地质岩矿样品内部的、无损的、原位的二维或三维(立体)信息等特点,可实现对地质岩矿样品CT二维断层图像进行全数字化的三维可视化处理与分析。本研究针对华南成矿省福建魁歧晶洞花岗岩KQ-6样品的孔隙结构,依据工业X-CT技术的原理及方法,获得了样品的CT二维序列图像,借助于数字图像处理分析工具,得到了样品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统计结果,孔隙度测量值为8.14%,孔径尺寸0.4~2mm;基于此,开展了该地质样品的三维可视化孔隙结构研究,获得了样品的孔隙连通的拓扑图形,直观展现了样品内部孔隙连通性,这对精细刻画地质样品内部结构特征及成矿流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6):41-41
由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炭工业放顶煤开采技术中心主办的2005年度全国综采放顶煤与安全技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日在杭州举行。正努力向煤矿安全领域进军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首次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高效集约化矿井地质保障技术新进展”的专家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并在会后与许多代表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