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迎接地震观测技术的新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措施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城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亚美尼亚地震观测的现状,描述了亚美尼亚及其邻国的地震活动性。文章证明亚美尼亚高地的地震活动受控于欧亚和阿拉伯岩石圈板块。文章还介绍了现有的地震台网(包括使用的设备)及其未来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主要与该地区的现代地质构造有关。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是: 墨西哥南部从地表到地下250 km 深处, 在这里, 里韦拉板块向北美板块下俯冲, 科科斯板块向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下俯冲。与该消减带有关的海底构造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近海的中美洲海沟。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是引起墨西哥地震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沿该边界观测到扩张和走滑特征。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 右旋位移导致了活动走滑断层的形成, 这些断层组成了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向南延伸部分。加利福尼亚湾的地震活动发生在由短距离扩张中心所抵消的转换断层上。再往南, 太平洋板块和里韦拉板块被太平洋里韦拉海丘和一条转换断层所隔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研究工作由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和国家地震局承担。国家地震局的任务包括:管理固定的标准、宽频带台网; 维护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 为政府、公众和个人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出版《地震通报》; 承担与国际地震中心联络的任务。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对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震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火山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深部构造。该研究室还负责向联邦政府报告有关地震和火山危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被认为是东南亚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之一。这是由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也归因于它位于地震活动性集中的环太平洋火山带。菲律宾的地震活动性主要与板块消减有关。  相似文献   

5.
6.
常用的地震传感器有两种,即灵敏的地震计和强运动加速计。它们的名字来自于用于检测运动的传感器、测量速度或位移的地震计和测量加速度的加速度计。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各个地震观测台网共有500个固定台。这些台站分属于许多个台网:由日本气象厅管理的全国性台网。以及由一些国立大学和其院所管理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台网,包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大多数非JMA台网是在全国预报计划之下建立的,该计划于1965年开始。JMA台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包括约190个配备有短周期和中周期的地震仪的台,其他的多大数台网所配备的仪器则是高灵敏度的短周期地震仪,其典型的固有周期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OHP计划研制了几种类型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本文将介绍这些观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是使这个宽频带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并且轻便、稳定和耐用。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观测期(ISOP)是观测地震学的一项新的国际计划,在完成此项计划期间将显著加强在收集和交换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对其进一步分析解释方面的国际合作。此项计划的目的和构成,同其他大规模的地震观测计划,比如说,“新的全球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大规模的轻便地震台阵系统”等项计划,均有重大区别。但是,它们涉及的科学问题(国际地震观测期计划也规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我国模拟地震观测台网的发展公元132年,东汉太史令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次地震。这说明该仪器能测定地震的方位,张衡本人懂得地震振动从震源向外传播的道理。震源传播的概念直到1500多年后英国人才提出来,又经过了200多年才发明出近代地震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震观测同样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地震台。日本在台湾建立了16个地震台;法国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俄国和…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一年大约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人们能感觉到的约5万次,其中1000次能造成轻微的破坏.大地震每年约10次,如发生在人烟稠密地区将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所幸这种地震并不多,比1975年海城和1976年唐山地震破坏力更大的地震,每年全球仅发生约1次.利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但一般人们更为关心的则是地震能否预报.预报地震首先要观测研究地震,弄清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下的岩石受到挤压造成断裂错动所引起的,以内因为主,潮汐力等外因只能起触发作用.当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台站用灵敏的地震仪把地震波记录下来.一般用3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到时,或用一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时,就可算出震中的位置;再根据震波的振幅以及震中到地震台站的距离,便能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即地震的大小).地震观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建立固定地震台站、加宽测震仪器的频带和建立流动台站等3个方面.最初人们是把单个的地震台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安静地区,有  相似文献   

13.
林伟  陈杏  叶繁英 《华南地震》2003,23(1):74-81
展望了将高新技术用于地震观测的前景,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地震监测预报条件,扩大观测范围和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建立新型的三维观测系统,开展“空中、地表、深部”的观测研究;建立动态的数字地球模型,开辟研究地震的新领域,将使准确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处在复盖层较厚的平原地区和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附近的地震区,如我国华北地区,由于地面人工振动干扰较大,很难在地面进行微震活动的观测研究。为减小干扰,近年来逐步开展了井下地震观测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地震学的一个分支“深井地震学”。深井地震观测研究从开始到现在已有20多年历史。最早为侦察地下核爆炸,美国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台阵(LASA)。在这个台阵中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6.
滦县地区的近场地震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4年7—8月间在唐山滦县地区的12个观测点上使用PDR—1型数字地震仪进行近场地震观测所得资料初步分析,认为:滦县小区域地震相对密集并与大区域北东向的地震分布不同,震中呈北西向分布并指向7.1级地震震中。人工地震测深资料推断的唐山断裂Ⅰ对唐山地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滦县—乐亭断裂可能为一垂直断裂,它可能控制着滦县小区域的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1911年俄国中央地震常设委员会根据伽里津的计划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堪察加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建立一个二级地震台,这是建在远东地区的两个地震台之一(另一个地震台设于萨哈林的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建立这个台的目的是靠近震源详细研究地震现象。当时早已查明堪察加的地震活动频繁,因为已经掌握了1737—1910年的40多次强震(M>6)资料。目前我们都知道,苏联地震的80%发生在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沿岸,其中几乎所有地震都是 M≥8的毁灭性地震。  相似文献   

18.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地震学和地震机构及地震监测系统的历史发展进程、资料收集与分析和当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国土地理院正在研制用于捕捉大地震前兆——地壳急剧形变的高精度“多波长激光测距仪”.1982年11月研制出可谓是心脏部分的调制器的试制品,目前正在试, 验中,可望在明年完成综合试验.这种测距仪的精度相当于现有长距离激光测距仪精度的五倍,可测出五十公里距离内一厘米的变化.研制工作完成后,将为东海地震等的预报工作提供“地壳水平方向的形变急剧变化”这一有力前兆现象的数据.激光测距仪是求光束来往于两点间的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第一个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日本地震观测是由日本气象厅和几个大学负责的,观测点密度很高,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但这些观测设施都设在陆地上。对于日本来说,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一侧的海底,尤其巨大地震多发生在海底。因此,仅依靠地面台观测地震,显然有很大局限性,进行海底地震的直接观测势在必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气象厅经过长期努力研制出海底地震仪,并首先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