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孕育过程中形变趋势变化形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中体应变解析解计算分析了孕震过程中不同观测点的形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硬包体产生的体应变具有明显的3阶段过程,软包体却只有2个阶段的特点,但它们的形态特征不仅都具有象限性与地区性,而且还随震中距的不同而不同。岩石实验结果也表明,观测点距破裂面的距离不同,其形态特征也不同。在理论分析与岩石实验结果一致的基础上,分析了张北地震与景泰地震前形变异常的形态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与象限性;并且形态特征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变化幅度也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对形变异常形态特征的理解,提出了利用形态特征预测、判断发震地点及孕震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下流体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流体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下流体影响地震的研究进展,对流体诱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介绍,主要有孔隙压的增加对有效应力的降低、流体受热膨胀扩容以及对岩石的润滑和软化作用;同时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流体触发地震模式,包括地震泵、断层阀、膨胀—扩散模式等,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地震短临预报的规律,选用1991~2003年洛阳及邻区的22个ML4.0以上地震,对于洛阳台、卢氏台的地磁垂直分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中强地震前45天内,Z曲线形态会出现异常变化,表现为低点时间位移、W型双低值现象、低值区、曲线平缓等多种异常。当出现2种以上异常或3次以上异常,未来3个月内,洛阳及邻区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概率为0.73)。  相似文献   

4.
5.
选择北纬38°—41°30′,东径114°20′—120°20′范围为模拟地区,其中包括12条断层和一个硬块体,假定断层为不抗拉介质,在压应力作用下能承受剪应力。采用物理非线性有限单元法,模拟上述地区在压应力作用下的地震孕育过程。为了简化计算,化为平面应变问题。数学模拟结果与地形变和震源机制等资料较吻合,本文的主要结果为:(1)唐山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时间变化。(2)唐山地震孕育体的形成过程。(3)震前主应力轴的旋转。(4)唐山地震的初始破裂区。(5)地温变化在大震发生中的突变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求得的无穷远边界上作用的外力主矢量为常量的共线双半无限长裂纹的平面问题的线性解答,分析了应力场的定性特征:张压应力区的边界和裂纹将全平面分成六个区域,其分布主要由外力主矢量的方向所决定。对线性解答及其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使我们可从理论上分析裂纹的扩展方式,求得较“库仑破裂准则”强的破裂条件(主要依赖于外应力主矢量的方向)並给出了破裂长度的近似表达式。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在地震孕育的整个过程中,可假定外应力沿同一方向持续加强,计算表明弹性变形使得该方向相对于闭锁段发生偏转,从而使整个孕育过程按外应力主矢量所达到的特定方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裂纹无扩展,通过以时间为参数的附加应力场的计算,讨论了上述微小偏转所引起的应力场的变化;第二阶段,裂纹扩展,即闭锁段两端发生纯剪切位错,通过该双位错所引起附加应力场的计算分析了该阶段的应力特征,並探讨了地震序列与大震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平面非共线双半无限长直裂纹问题,得到了前述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区地面缓慢运动观测表明,地震前存在地倾斜和地形变异常。虽然这些异常的存在毫无疑问。但迄今仍没有理论解释。为此,根据地震孕育过程的唯象学概念提出了地面缓慢运动的理论模型,把介质(岩石层)模拟为被裂缝弱化带分隔的绝对刚性断块系,用标准线性体的流变模型描述这些地带中应力和形变的关系。断块运动从一块到另一块的传递是靠过渡带中物质形变而实现的。雪崩式不稳定裂缝形成模型是地震孕育过程模型的依据。地震孕育过程 的不同阶段断裂带中介质特征的变化与雪崩式不稳定裂缝形成模型是一致的,可用标准线性体模型参数的时间变化来描述。断块位移和过渡带应力的时间变化函数由线性微分方程组来确定数值解。垂直和水平的断块运动模拟结果证明,地震在断块间介质中孕育时发生地倾斜和断块相对位移异常。所得结果在性质上与地震前观测到的地倾斜和地形变异常特征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8.
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时空变化与预测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绍晋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3,16(2):111-112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及周围地区应力场(方向和强度)时空调整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表明,在大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震区及周围应力场调整变动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本文还对依据应力场时空调整变动在大震前作出的中期预测与震后检验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慨≥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附近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9次(组)Ms≥5.0地震中,有8次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其中7个孕震空区中强震前出现了逼近地震;6次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异常地震条带。  相似文献   

10.
从新疆实际出发提出一种简捷的预报程式,用以判定地震三要素。结果表明,(1)新疆3级地震累积频次低于均值6个月,1年内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90%;(2)以新疆地震活跃期响应地震分布区做为预备震源区,该区未来3年发生中强震的概率为86%;(3)预备震源区出现一年以上低6值,其250 km区域1年内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75%;(4)当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系统内部个体的涨落很难使系统出现非线性响应,而当系统处于亚失稳状态时,系统内部个体的涨落有可能触发系统中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孕育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四清  张倬元 《中国地震》1994,10(3):223-229
本文提出了依据观测数据反演地震孕育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方法,给出了可预报时间尺度的确定方法及系统稳定性判别准则,对唐山地震的分析表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前言在利用序列特性预报大震的研究中,大家很关心、进行得非常广泛而又说法很不统一的一个问题,是震前小震活动特性的问题。影响序列活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工作,茂木清夫认为序列活动程度极大地依赖于岩石构造的不均匀程度;维诺格拉多夫认为同一种材料,不同的应变速率下产生的声发射序列是极不相同的。作者的实验考察了岩石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孕育过程的物理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展望,提出了多尺度地震系统研究的复杂性及其新的探索方法,讨论了其演化过程的非线性机理和当前科学水平上地震虚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15.
王卫东  杜长娥 《内陆地震》2001,15(3):240-246
1998年1月5日发生的泾阳Ms4.8级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对这次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该区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和地震活动表现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不同特征。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作了分析,并根据岩石破裂实验和地震前兆理论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过程作了阶段性划分。  相似文献   

16.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材料非线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动统一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土与结构接触效应和材料非线性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并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规律,并分析了材料非线性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土与地下结构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后,地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发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应力、应变最大值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应力、应变状态发生明显改变,而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反应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地下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安全性能评估已成为城市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的重要课题。文中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典型三层三跨地铁车站在平面S波作用下的模型,通过对各个构件交点处的应力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结构受力的最大值发生在结构一层外墙,而且内墙的最大应力发生在一层墙与底板相交处,柱在与底板、二层楼板和顶板相交处是该构件受应力最大的地方,而楼板的最大应力发生在底板与两侧墙相交处。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对以上部位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模拟孕育过程,必须先给出孕育过程的特征。本文首先简述了唐山地震的六种主要前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兆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前兆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2年1月—1974年12月,这段时间里发生多种前兆大面积长趋势变化。(2)1975年1月—1976年3月,以唐山为中心100公里范围内出现新的异常,同时外围地区一些测点出现大幅度形变。(3)1976年4月—发震,地形变发生反向或者加速,临震前唐山附近出现地温升高,动物异常集中在唐山周围40公里内。前兆变化的空间特征是,开始在半径200公里范围里出现大面积长趋势异常,后来逐步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出现新的异常。根据唐山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和上述的前兆时空特征,提出了包含有12条断层和一个硬块体的数学模拟的物理模式,以及进行模拟时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地质作用的重要动力之一。它在缓慢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同时也对围岩进行改造,不断地改变着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剥蚀、溶融、搬运及沉积作用。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其孕育至发震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地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治真 《地震研究》1992,15(2):193-204
本文介绍了有关地声观测技术和前兆地声机制的综合研究结果,为了获得连续可靠的地声信息,研制了四路慢速磁带仪等地声极微震记录仪。经过四年连续野外观测记录证明了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了解决地声源定位问题,在山东莒县及云南洱源建立了标准地声台网,进行了连续四年记录,取得了可靠的资料;为了解决地声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全国地声数据处理中心,及相应的时间序列和地声资料处理程序库。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和全面的基础研究。通过观测,获得了可靠的前兆地声信息,特别是第一次用仪器记录到了可听前兆地声,提前时间为3—15分钟。观测研究表明前兆地声确实存在,地声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