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对西沙群岛珊瑚藻科藻类进行研究时,发现在1975,1976和1980年三次采获的西沙标本中,有一种桔红色、灌木状的石灰质藻类,为数不少,个体大小不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标本长径达20厘米,短径约12厘米,多固着生长在死的鹿角珊瑚上,外形奇特,藻体极度钙化,匍匐的皮壳部上面具密集的突枝或灌木状分枝,略似具突枝的皮壳状珊瑚  相似文献   

2.
胡征宇 《海洋与湖沼》1995,26(S1):88-90
对1950,1953,1955,1957和1990年在湖北省武昌县、黄陵县、江陵县、武汉市和江苏省无锡市采集的藻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表明,它们是栅藻属的3个新种:纤维藻形栅藻,球刺栅藻和湖生栅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IHBA)。  相似文献   

3.
钙扇藻属(Udotea)植物广为分布于热带海洋,特别盛产于珊瑚礁上。绝大多数种类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海区局限性,例如,一般的大西洋种类(除了个别例外)不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反过来也一样。与它们的广泛热带分布相反,对其分类研究工作做的却很少。自从1911年Gepp等对这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报道了15种;六十几年来,只增添了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还没有任何藻类工作者对这属的系统分类进行研究。除Gepp等报道了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外,其他藻类工作者仅简略地描述了外部形态和一些藻丝的情况。 1957年和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派调查组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时,采集了113号标本。经过我们的初步分析研究,西沙群岛的钙扇藻属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所报道的六个新种,仅只是西沙群岛钙扇藻区系的一部分。所用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蒋加伦  徐芝敏 《海洋学报》1983,5(6):783-788
1980年我国初探南极,进行科学考察.采到了几种藻类及腔肠动物类标本,在这些生物体表上,发现着生许多硅藻,这些附着硅藻类的形态结构、个体大小都有差异.尤其卵形藻类、楔形藻类数量最多,种类变化也复杂,我们对样品进行分离、筛选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附着硅藻标本,并对这些标本做细致观察,个别种类还经电子显微镜作超微结构的拍照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雄飞 《海洋与湖沼》1995,26(4):431-438
于1985年4月在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采集到淡水红藻标本。根据该藻藻体小、单轴真分枝丝状、有纹孔连结、生殖为单孢子和果孢子等特征,以及它具有有性生殖方法、在生活史中出现三个不同形态的植物体、无产孢丝和匍匐丝、有环带形色素体和蛋白核等特征,鉴定为淡水红藻的新属新种──粒丝藻属粒丝藻GranufilumrivularisZhaogen.et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温州师范学院内。  相似文献   

6.
对丝藻属由Nageli,C.1847年建立,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已报道的约有45种。近年来Wollaston等根据藻体小枝及腺细胞等特的,将原属于对丝藻属的一些种类移至凝对丝藻属Antithamnionella中。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于1963、1964、1965、1978、1980、1981和1982年,从黄岛、巾港、马蹄礁、黑澜、鲁迅公园、汇泉角和石老人等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  相似文献   

7.
ATS(algal turf scrubber)系统是一种利用潮间带藻类高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N)、磷(P)元素的水质净化系统, 藻类是支持整个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群落结构与水质净化效果密切相关。该研究基于Illumina MiSeq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海水水族缸的ATS系统中藻板样品和自然礁石上的藻类进行多样性分析。18S rDNA研究结果表明, ATS系统中经筛选得到藻类优化序列21390条, 其中对丝藻属Antithamnion占主要地位, 占序列总数的22.79%, 其次19.07%序列归入斜纹藻属Psammodictyon; 宋井、展南亭、后宅3个地区的藻类经筛选分别得到88435、87129、106458条优化序列, 主要为分枝色指藻属Chroodactylon、宽果藻属Mastocarpus和日本马泽藻属Mazzaella。ATS系统和自然环境样品共有的优势藻为骨条藻属Skeletonema和仙菜属Ceramium。本实验在研究ATS系统与自然礁石上的藻类群落相似性的同时, 深入探究了其群落结构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优化ATS系统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期在对2007年和2008年两次采自海南岛的多管藻类的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有数号标本,它们的藻体形态及内部构造特征有些不同于已知的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的种类。经研究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应是目前尚未报道的多管藻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海南多管藻Polysiphonia hai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9.
毕列爵 《海洋与湖沼》1979,10(4):354-361
1973年9月—1978年6月,我院先后派出十余人在河南省内十多个县、市进行了淡水藻类的调查采集。采得的标本绝大部分是由我系陈秀英同志制成甘油封片,以供鉴定。全部标本的鉴定工作,是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钦止教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 鉴定结果,发现有9个新种,2个新变种和1个新变型,分隶于双星藻属(Zygnema)和水绵属(Spirogyra)。现报告如下。至于河南省已知的全部双星藻科植物,日后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的种类时,我们遇到了几号外形特殊的标本,经研究其形态构造后,认为是凹顶藻属中尚未报道过的两个新种,模式标本和副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从1964年开始,我们对山西、河北、内蒙古及宁夏等地区的双星藻科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经整理其中有14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分隶于双星藻属、拟双星藻属、转板藻属和水绵属。本文即报道这些种类。 全部新种和新变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1. 宁夏双星藻(新种)(图版Ⅰ:1)  相似文献   

12.
凹顶藻属(Laurenci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本属是松节藻科种类最多的少数几个属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约85种左右,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本属的种类变异很大,在分类上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个属。 本文对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进行了分类研究,除因标本数量过少或因缺乏必要的生殖器官,有待将来调查采集补充标本后再行研究外,经鉴定共有下列11种,隶于两个亚属和6个组。  相似文献   

13.
南海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鳍藻是一类在热带海洋广为分布的甲藻。其发达且美丽的边翅使藻体形态特异。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兴趣。Kofoid,Tai和Skogsberg等人对其形态特征,甲板组成和分类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为海南岛和西沙、中沙群岛邻近海域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研究结果,共记载了14个种,其中除二个新种外,异帆藻属Parahistioneis和其余12个种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采用标本系在1933—1934年、1975—1976年分别采自海南岛以及中、西沙群岛邻近海域的定性标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因受热带水影响,单细胞藻种类繁多,需要尽快地了解它们的分类与分布,掌握其区系特点,为保卫和建设西沙提供科学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大洋调查打好基础。我们在整理1974年5-6月和1975年3-4月,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以小型浮游生物网自水底至表面垂直拖网所得的标本中,发现条纹藻属的一个新种——南海条纹藻,并对其分类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褐壳藻属一新种——黄海褐壳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2—1988年在辽宁省大连沿海黑石礁等地采到标本50余株,经自然环境及室内的培养观察及分类研究表明,标本系褐壳藻属Ralfsia Berkely, 1831的一新种,定名为黄海褐壳藻Ralfsia huanghaiensis nov. sp.。模式标本保存于大连水产学院海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Malacocarpicae(J.Ag.)Abbott,TsengetLu.总状托序亚组suhectionRacemosae,具腺系SeriesGlandulariae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共有具腺系3个种,除棒托马尾藻前人已经报道外,本文建立了两个新种,它们是:1.线形马尾藻,模式标本于1955年5月7日来自广东省硇洲岛,模式标本号为AST55-2259;2.钦州马尾藻,模式标本于1955年5月7日采自广西钦州湾龙门镇,模式标本号为AST55-1987。两者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西沙群岛海产博氏藻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茂森 《海洋与湖沼》1981,12(3):265-269
最近,在鉴定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蓝藻标本时,发现采自东岛的一号标本为博氏藻属Borzia Cohn的一个新种——西沙博氏藻Borzia xishaensis sp.nov.。同时,在镜检大量标本的基础上,发现该新种的繁殖方式较特殊,迄今在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中是罕见的。现将其形态特征及繁殖方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珊瑚藻科都是海生藻类,其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外形犹如动物珊瑚,分枝或不分枝,还有些呈片状或块状。紧贴在基质上,故有珊瑚藻之称。珊瑚藻科通常分两个亚科:藻体的直立部分分节,即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接连相间的,属于有节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藻体不分节而全面钙化,紧贴生长在基质上,有的种类其藻体表面并具各式各样甚至是分枝状的突起的,属于无节珊瑚藻亚科(Melo besioideae)。 由于珊瑚藻类的藻体内含有大量的钙质,同其他的红藻相比较,在进行其形态研究和种类鉴定的工作中就必然会遇到一些额外的困难,需要多作些处理,也即是说,首先需要用各种含酸的去钙剂溶解掉其藻体内的钙质,而后才能进行组织观察或切片,并作出比较正确的种类鉴定。正由于存在着这些困难,早期的藻类学家多偏于根据珊瑚藻的外部形态特征来鉴定其种类。这当然是很不够的,以致造成了珊瑚藻类在分类学研究上的混乱现象。 藻类研究工作者们过去对我国的珊瑚藻类还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我们更加感到这项研究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发现在一些海区,例如山东黄县一带所产的药用海浮石竟全都是块状珊瑚藻类。另外,根据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同志赴我国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调查,带回来的丰富资料完全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推断,在我国南海诸岛珊瑚礁的造礁过程中除了动物珊瑚外,还有一些珊瑚藻,特别是皮壳状的珊瑚藻类确实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一一在一些珊瑚环礁迎浪一面的礁缘上,这些珊瑚藻繁生特盛,形成了所谓“藻脊”(algal-ridge)。这同Taylor在马绍尔群岛以及 Womersley和Bailey在所罗门群岛所发现并描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所用的材料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采获的珊瑚藻标本所鉴定的一部分种类。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有关的研究结果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9.
凝对丝藻属系Lele 1922年建立,分布于欧洲沿海、大西洋、太平洋及南非洲等地。已报道的有10余种。我们调查了青岛产的本属标本有3种,即短枝凝对丝藻(Antithamnionella breviramosa(Dawson)woll.ex Wom.& Bail.);蠕虫凝对丝藻(A.spirographidis(Schiffner)Woll.)和凝对丝藻(A.sarniensis Lyle)。本属为我国首次记录。 凝对丝藻属藻体玫瑰红色,直立或从匍匐基部生长直立枝。主轴单列,无皮层,每  相似文献   

20.
盛夏时节,36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名藻类专家学者云集青岛,在这里举行第五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 大会藻类分子生物学国际工作组中国负责人秦松博士在学术讨论会上作“海带与螺旋藻的基因工程研究”报告时,引起许多中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