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2月12日,由内蒙古气象科研所承担的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技术进步项目“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细化数据库”通过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2.
6月18日上午,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处、财政厅、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处及新疆气象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新疆气候中心编制的《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评审中,新疆气候中心陈洪武主任分别对“风能资源测风观测建设专项”、“风能资源数据库专项”、“风能资源数值模拟专项”和“风能资源综合评估专项”4个专项做了汇报,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是在原风能太阳能资源研究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立于2006年2月,挂靠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立足于解决我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提高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评价能力及水平,在科学技术层面上为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机遇和需求出发,分析青海省太阳能、风能资源独特优势和开发潜力和青海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关于做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管理工作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CMIP5计划的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2020—2030年全球陆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全球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不同气候情景(RCPs)下,未来2020—2030年间全球陆地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变化(相对于1986—2005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美洲、非洲和澳洲的风资源有所增加,而欧洲风资源丰富区则有所减小;亚洲(如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的风资源在RCP2. 6情景下呈增加趋势,而在RCP4. 5和RCP8. 5情景下则呈现减小趋势。全球陆地太阳能资源在未来不同RCPs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欧洲光能资源丰富区。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季节变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不同丰富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在不同RCPs情景下有一定差异,表明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未来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奥博 《气象知识》2013,(5):38-39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极不平衡。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和环渤海岸线具备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全区1991—2006年辐射资料和1977—2006年风资料进行分析,将全区各地的风能资源可以分为春夏强秋冬弱型、春季强夏秋冬弱型、春季强夏季弱型、春季强冬季弱型、和冬季强夏季弱型;全区太阳能资源与风能资源具有相似的时间变化规律;但风能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太阳能和风能的互补性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用 w indow s 下的新一代关系型数据库 Foxprow 2.5 B 建立的内蒙古气候资源(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风能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分盟市、单站进行模块设计,各模块相互独立,自成一体,扩充性和移植性较强。整个过程全部采用屏幕和菜单设计,所有功能全部以按钮形式出现,形象,直观,易操作。  相似文献   

9.
简讯     
本刊讯:12月5日,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内蒙古气象局科技创新项目“Gps/Met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研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该项目首次将GPS/MET资料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将3套GPS/MET设备分别放在二连浩特、呼和浩特白塔增雨基地、内蒙古气象科研所3个地点进行水汽观测实验,对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分析;分析了观测点2008年1—10月的降水情况和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促进我国风电建设的更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决定从2003年开始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20个10×104kW以上的大型风电场, 并完成风资源评价和提出风电场建设的可行性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风能资源评价由气象部门承担。按照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第3次全国风能资源评价”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利用果洛州台近35a来地面观测资料,使用常用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果洛州气候特点,根据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充分利用当地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促进果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实施的方法。风能、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丰富的气候资源是果洛州固有的优势,加之这种能源具有无需运输的优越性,既实用又环保,一次性投资长年受益,除了维修开支外,基本没有经常性的耗费,是廉价的,是边缘牧区开发利用的最佳能源项目,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萍乡地区风能资源的形成。采用风速的韦布尔双参数方法测算出平均风能密度、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以及年风能可利用时间。根据风能区划标准,对萍乡地区的风能资源可利用程度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萍乡地区风能随海拔高度呈梯度分布,且北部高于南部;萍乡市和莲花县属“风能贫乏区”,武功山属“风能可利用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老风口风区2001--2005年风观测数据的统计整理,建立各类风要素值的数据库,分析和探讨老风口风能资源的分布特征、可利用的理论指标及评价,结果表明:老风口作为风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季节性变化明显,风向变化相对稳定,平均风能密度和有效风能密度分别达到了150W/m^2和200W/m^2以上,是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较有价值的地区。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不断深入,老风口无污染的风能资源,在生态治理、风力发电等多方面,有着很大的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内蒙古托克托县气象站近30a的常规气象资料和同期的太阳辐射资源计算数据,依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标准就该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稳定度及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该地区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稳定性好、利用价值高、资源品质优良,属于太阳能资源利用性较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四川省成为风能资源贫乏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又增加了该地区风能资源的详查评估难度。本文运用测风资料及数值模拟结果对四川省的风能资源和详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川西高原、西南山地和盆地周边山区,尤其是受“高空风动量下传”和“地形峡管效应”影响的山脊及河谷地区;在考虑海拔、地形坡度等不利风能开发要素后,四川省潜在风能开发区位于凉山州境内;详查结果也表明凉山州东部、南部存在3级风能资源丰富区,可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6.
风能资源的开发在湖北省已呈迅猛发展之势,但全省缺乏统一的风能资源开发的信息管理平台,不利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审批,亟需建立一套基于GIS技术的全省风能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在此背景下,以湖北省境内的测风数据、风能资源评估报告、风电场发电量数据、地理基础数据、高分辨率的高程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等为基础,结合气象站数据、风能资源数值模拟数据,实现对全省风电项目建设进度的跟踪管理、测风数据的管理、风能资源分布的查询、实时数据的监控,再综合应用这些数据,通过Map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了风电场的选址及辅助决策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将是未来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偏小,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改变大面积的地表属性,有可能通过陆气相互作用过程,改变局地和区域气候,甚至有可能通过遥相关过程,产生更大的气候影响。本文利用RegCM4.5区域数值模式,模拟了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建设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场的气候效应,分析表明:(1)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导致局地地面净短波辐射增加,地表感热通量升高,近地面气温升高,增加新疆西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我国黄淮等地的降水量,而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减少。(2)地表反照率对气候的影响大于地表粗糙度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太阳能利用导致的气候效应大于风能利用的影响。(3)反照率改变导致低层形成气旋性环流,我国中部地区出现南风异常,西北地区产生异常东风;在高层形成反气旋环流,可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4)当只在西北地区20%的面积上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时,局地近地面气温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变,河西走廊地区的降水稍有增加,环流的改变较弱,基本不会有显著的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家科技部2005年12月30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项目验收会议,由11名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标志着项目圆满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的各项研发任务。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气候中心利用部门自身的科技优势,对四川省气象局精准扶贫联系指导帮扶县——旺苍县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分析,提出风能、太阳能利用开发建议;其次对旺苍县四大扶贫主导产业中的茶叶、核桃、猕猴桃从气候适宜性角度分析,划分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为大力发展茶叶、核桃、猕猴桃种植产业提供科学指导;最后对主要的气象灾害暴雨及其次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分析,为迁民避灾,气象灾害防治规划等提供参考。为了切实发挥气象服务在贫困地区脱贫摘帽过程中“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独特作用,应寻找贫困地区优势气候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并减少自然灾害在脱贫攻坚中的不确定因素。研究为气象助力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26日,中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项目阶段验收及后续滚动可行性论证会。验收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提出以下验收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