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决策者必须借助于专家群体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支撑。“中国软科学研究丛书”以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优秀项目成果为依托,旨在解决我国科技战略与决策等方面的前瞻性问题,对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丛书的出版还将促使软科学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决策的科学依据,真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丛书适于政府有关部门管理者、科技管理研究者阅读,也是从事软科学相关研究的学者、高校学生的实用参考书。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同志任本丛书主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软科学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凸现,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联邦软科学管理和研究主要做法和经验的介绍,针对气象软科学工作的实际,提出了推动我国气象软科学发展的若干措施建议,以期在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和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气象软科学能够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Soft science)作为一借用词是指相对能够直接物化为生产力的硬科学而言。目前较为准确的含意是以阐明现代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软科学为各类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服务,是综合运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研究管理层与社会环境之间内在联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软科学”和“硬科学”呢?简单地说,人们把工程技术称为“硬科学”,把现代管理科学称为“软科学”.举个例子说:电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计算机的各种设备部件称为“硬件”,程序系统称为“软件”.“硬科学”与“软科学”就是借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软科学是借用电子计算机软件的名称而来的,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新兴科学。软科学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去解决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经济、科学、技术、管理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优化的方案和决策。  相似文献   

6.
《气象软科学》2006,(2):121-122
为加强气象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应用,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对气象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从《2005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计划》中择优选取了6个已结题项目,对其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后,向读者进行介绍。更多课题和更为详尽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请关注政策法规司编辑的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文献汇编。[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气象软科学》2007,(3):177-177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2006年12月28曰全国软科学工作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加强软科学研究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软科学支撑科学决策的能力。他表示,做好软科学研究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5方面问题:1、加强合作与交流。软科学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大系统问题,涉及到科技、经济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只有各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苗森 《气象软科学》2007,(1):204-204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事业发展与信息研究室(以下简称信息室)的职责是为中国气象局党组及有关职能机构提出包括科技政策、专项计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为行业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的科技咨询与信息服务;收集国内外气象及其相关领域有关信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供重要决策建议:负责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开展气象软科学及相关科学项目的研究;组织编辑出版《气象软科学》;负责气象行业标准化研究工作,具体负责气象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的研究、标准编制、审查、咨询以及档案管理等任务。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发挥信息室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广大气象工作者研究、交流和探讨气象事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事业发展与信息研究室网站(http://edu.cma.gov.cn/info_unit/)在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远程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05年5月正式开通。该网站在第一时间提供信息室主持编辑的出版物《气象软科学》和《咨询报告》电子版,还结合信息室职能开辟了“研究动态”、“事业发展、”“海外气象”、“信息研究”、“专题特写”、“讲座”、“气象标准化”和“资料库”等栏目(表1),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 全区气象局长会议,经过六天的学习讨论,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17号文件和万里副总理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讲话及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有关文件。联系我区气象工作实际,回顾检查了一九八一年的工作,总结交流了经验,认真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安排了一九八二年的工作任务。另外,还讨论了我区《气象部门奖惩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万里副总理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满腔热情地要求气象工作做到“准确,迅速,经济”。这“六字”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了社会主义气象事业的性质,阐明了气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党和政府对气象部门的基本要求。这六个字,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是一个整体;但其基本点是经济,即经济效益。 经济建设要讲效益,气象事业也不例外。“四人帮”时期,曾出现过一种怪论,名曰:“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此论不但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亦是有害的,阻碍了  相似文献   

11.
阮谜 《气象软科学》2009,(4):168-168
2009年10月22日,气象软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在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讨论2010年度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气象软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荣主持了会议,气象软科学委员会顾问马鹤年和刘英金,副主任委员刘宪华、王春虎、宋善允,气象软科学委员会的挂靠机构,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任高学浩,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志强,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勇,计财司副司长庞鸿魁等相关机构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气象软科学》2008,(1):199
在过去的2007年里,气象软科学工作受到各级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气象软科学》来稿量节节攀升,读者范围也日渐广泛。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论坛期间也受到七十余位作者的踊跃投稿,62篇进入年会文献光盘,对于思想交流和学科建议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读者拿到这本2009年第一期《气象软科学》杂志时,可能注意到了封面上杂志主办机构的变化。从今年开始,本刊主办机构增加了去年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见本刊2008年第3期),这不仅强化了本刊为支持“气象决策”提供交流平台的功能,也将伴随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见证其能力和影响力的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气象软科学》2008,(1):5-7
2008年新年刚过,借助气象局长会的召开,气象软科学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全体会。会议回顾过去,展望十七大召开后的新形势,描绘了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框架。气象软科学研究前辈马鹤年同志,也是气象软科学委员会顾问参加了会议,很多气象局以外的委员专程参加了会议,使得会议成为集中了气象界各机构、几代软科学专家共谋大计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是本届委员会实施成都成立大会各项工作设想的关键之年,气象软科学委员会应该在不断提高期刊建设和学术交流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气象软科学学科建设相关研究、气象软科学培训和《气象软科学讲义》编撰和用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和培养年轻人才等方式,在前六届软科学委员会工作基础上,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气象软科学的重视。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8月9日下午,万里副总理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及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陪同下,参观了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成就展览的农牧馆气象部份. 当参观到“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电动模型时,万里同志关切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气象软科学研究在推进山西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硬”地位的深入分析,提出要提高软科学的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把软科学研究放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成立了新一届气象软科学委员会 1.完成了组建筹备工作。按照中国气象学会章程的规定,2007年是中国气象学会换届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经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经过精心筹备,在上一届气象软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和挂靠机构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的积极协调下,新一届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成立方案获得中国气象学会的认可,完成了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的组建筹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气象软科学》2005,(4):32-32
《气象软科学》主要刊登围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气象事业改革、现代化建设、决策与管理等气象软科学有关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国外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向以及气象现代化规划、系统没计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气象文化建设、气象队伍建设、气象系统组织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等的交流,对各级领导以及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欢迎订阅。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林火预报实际上是一种决策,属于软科学范畴,对整个国民经济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直接减少国家森林资源的损失,而其所创造的生态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对林火的预防和扑灭都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