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本文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测深数据文件系统,其目的在于在测深资料解释中引进数字处理技术,增加地震记录可用的信息量,建立地震测深数据库,从而促进我国深部研究工作中资料的相互交流. 在IBM-PC/XT微型计算机上,与本文的数据文件系统相应的数据采集、文件组织、绘制地震记录截面图以及对数字记录进行预处理等方面软件设计已经完成,从而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测深数据处理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在野外的使用表明,它具有效率高、使用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我们提出的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地震测深文件系统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了与之相应的地震测深资料处理系统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建立在IBM-PC/XT微型计算机上,方便于野外使用。它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我国不同单位之间地震测深资料的相互交流,并增加从资料中提取的信息量,以提高测深资料解释水平。文章最后给出使用实例,供有兴趣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椿镛  楼海 《地震学报》1994,16(1):89-95
对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采用数据库方式进行管理,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技术。本文扼要叙述了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及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功能。它是以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汉字FoxBase作为支撑软件建立的。已经建成的数据库具有冗余数据少, 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好的特点, 相应的管理系统具有高效率和使用方便的优点。这一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库可进一步扩展为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库。   相似文献   

4.
1983年5月1日至5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杭州召开了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技术鉴定会,全国有关28个单位的40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地壳上地幔》研究规划的需要,为开展人工地震测深,探测研究地壳深部构造而研制的数字化观测记录仪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在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和西藏自治区进行的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详细分析了不同爆炸方式(水中爆炸、井中组合爆炸、矿山和洞室爆炸),不同炸药量(1.2~500吨)和不同观测距离(5~500公里)的实测资料,讨论了爆炸方式与衰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中爆炸的弹性波转换系数最大,并以组合爆炸方式获得最佳的效果。本文提出地震测深中的地震波衰减遵循关系式:V_m=β(R/W~1/3)-r式中,V_m 为地表运动最大速度,(R/W~1/3) 为折合距离,r 为衰减系数。(r=1.5~1.6)。文中简要讨论了地壳厚度与地震波衰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苑海鹰  冯锐 《中国地震》1991,7(1):25-31
在地震测深资料的处理分析中,震相的识别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震相识别正确,后续的一系列反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而目前震相识别在国内外地震测深中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将同态解卷技术应用到地震测深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展了工作。首先用功率谱滤波法对记录进行预处理,降低噪音的影响。而后,根据同态解卷对震源子波估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多道时域迭加法,使子波估计更加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利用震相间子波的相似性进行震相识别。理论模拟及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法是行之有效的,它为震相识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地区40多年来完成的5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利用分层插值并拼合的数值化方法对二维速度等值线图进行数字化,建立基于经纬度信息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基于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web浏览器对模型数据的快速查询功能.华北深地震测深成果库的建设为深地震测深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提供精细的地壳模型参考,也提高了该项数据资料服务于社会的水平.地壳二维速度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数据为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发震构造、华北克拉通破坏等科学问题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32°-40°N,100°-108°E)地区深地震测深研究的主要成果,给出了这一地区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结构的特征和莫霍面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1华北超长剖面人工地震测深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为山东文登~山西忻州一内蒙阿拉善,东西向横跨1600km。沿测线布置了11个炮点,单炮激发药量1200~12000t。使用了三分向轻便数字地震仪器500余套,接收点距2.5~3.5km,全测线接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深地震测深宽角超长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10.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在科拉半岛(波罗的地盾北部)沿着Pecherga-Kovdor-Kostomuksha和Nickel-Umbozero断面进行了深地震测深研究。综合反射和折射波场、波场分析、逐次逼近法以及二维反演,我们测定了内部地壳的横向非均匀性和壳-幔边界的起伏。为了利用折射和反射波数据解决正、反演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种线性反演方法即改进的Backus、Gilbert反演和广义反演,上述每个深地震测深剖面都运用了。Pechenga-Kovdor-Kostomuksha断面南  相似文献   

12.
王夫运  张先康 《地震学报》2006,28(2):158-166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震测深波形数据,提出了地震体波波形反演的遗传算法. 正演使用能精确快速计算互层结构响应的广义反、透射系数理论地震图算法;反演采用遗传算法,实现了地震体波波形反演的遗传算法. 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分辨壳内低速层、高低速薄互层结构和一定的抗噪能力. 青藏高原东北缘泽库、夏河、临洮3炮地震测深P波波形反演,得到了上地壳底部低速层和中、下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薄互层的细结构图象.   相似文献   

13.
胡鸿翔  王瑀 《地震学报》1985,7(3):267-275
本文论述了深地震测深工作中一些震相的运动学特点,描述了在水平均匀速度模型的各种不同参数条件下,迴折波、反射波及首波几种震相的走时曲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及关系,并讨论了界面倾斜时的情况。由此说明对这些震相识别的可能性及依据。最后,列举了随县爆破及永平爆破的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线性台阵的虚拟地震测深新方法,该方法在引入密集线性台阵数据的基础上,对之前广泛应用的单台虚拟地震测深方法进行了改进.针对复杂构造地区,新方法不再依赖传统的平面波入射假设,而是通过直接提取测线上的Ss直达波与Ss Pmp反射波震相走时,来更准确地约束反射点处Moho面深度.我们将新方法应用于跨龙门山构造带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阵数据,对扬子克拉通与青藏高原构造边界带下方的地壳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子克拉通西部地壳相对较薄,地壳在龙门山构造带内部沿北西向迅速增厚.该区域地壳厚度变化特征可能与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有关.与单台虚拟地震测深方法相比,新方法对于复杂构造区域地壳厚度,如跨龙门山构造带,有着更可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东沟—海城—林西—锡盟深地震测深剖面是我国布设的十二条地学大断面中的一条,全长约一千多千米,是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又一条大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剖面跨越华北地台、内蒙吉黑断褶带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近似垂直的穿过赤峰—开原等十二条深大断裂.并通过海城、敖汉地震活动区.测线经过高山、平原、沙漠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根据地学断面的要求,在该断面上要开展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与航磁和地震地质等工作,并要求物探方法的探测深度达到M面以下的上地幔.该断面的东段闾阳  相似文献   

16.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不同参数的物理含义,挑选其中对界面变化敏感的参数,对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预处理,并利用P波和S波的联合扫描,提高震相识别的准确性。走时互换结果显示,采用地震属性参数可有效提高震相拾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后续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开展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研制了携带式多道数字化观测系统,由拾震器、前置放大滤波器、对时装置和多道数字化数据采集记录器SCJ-8等组成。主要性能是:有1-8个输入通道;带宽为2-30Hz;动态范围约110db;A/D和D/A皆为12位;非线性失真约0.5%;串音约-90db;等待功耗约2W;记录功耗约6W;能同时输出数字和模拟数据,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时间服务用晶控数字钟;有多种控制与监测功能。实验观测表明,该系统性能好,功能全,工作基本可靠,已达到原设计要求,为人工地震测深增添了新的观测记录仪器。 文中对系统的主机SCJ-8作了较详细地介绍,给出了系统在野外试验观测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形。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1992年秋冬承担的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西段满洲里—林甸人工深地震测深剖面野外施工设计;野外施工提取原始地震记录;室内A/D转换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处理等工作,已通过项目主持单位长春地质学院的验收。在此基础上,1993  相似文献   

19.
朱振宇 《华南地震》1989,9(1):100-101
我局自从1975年开始应用人工地震以及天然地震测深于深部构造探测和研究,至1988年,共进行22期次的野外现场观测工作(原始资料的采集)。其中:由我局牵头和主持的工作有14期次(含天然地震测深下同),共完成测线5172.1公里(含非纵测线602公里),获得有力的原始地震纪录7503张。主要测区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琼、汕一福、下扬子等地);由我局派人员和仪器协助有关单位进行的野外现场观测的工作有8期次,主要测区分布在我国内陆的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STM-PC微机系列上实现的地震测深资料现场收录系统,其中包括对模拟磁带地震记录进行A/D转换、数据采集等。在研究中,对时标信号的采集方式、六响报时信号处理、模拟回放电路的改进与采集速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为高质量地进行A/D转换取得了经验。本文是以海城震区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对A/D转换的精度与效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收录系统对模拟地震记录的A/D转换精度达到了规范要求。该收录系统与一般微机系列兼容,适用于我国目前使用的几种模拟磁带地震记录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