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物质空间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速度与范围正在逐渐加大,且深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空间重构过程。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凝练了在城市物质空间更新背景、演替脉络、更新模式及策略方面的核心思想与评判方法,总结了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其次,从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空间判定与时空组织模式、建筑资产拆损、更新模式与综合评估、影响因素与机制定量研究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行了展望。最后,本文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强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动态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而为制定因地制宜的物质空间更新优化调控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带(SL)、灌丛一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GC)进行薄层取样,根据土壤有机质^14C放射性水平,运用模型计算土壤有机质更新速率(m)。结果表明上部0-10cm土层有机质更新速率(m)最高;向下,m锐减;剖面下部m值极低,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由不同更新周期(T)组分构成。表层快循环组分占绝对优势,向下,慢循环组分为主,剖面下部为稳定组分。根据m、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计算有机质更新CO2产量,表层0-10cm层段CO2产量约为整个剖面的98%。SL剖面m值及有机质更新CO2产量均明显大于GC剖面相应值。分析表明在同一气候植被是制约土壤有机质更新及CO2产量的第一要素,这为通过绿化加强土壤碳汇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客户数据库更新就是利用新版基础地理数据库中更新变化的要素信息,对客户数据库进行相应的级联更新,以使其具有良好现势性的过程。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信息的分发与提供,而没有充分考虑语义差异环境下如何高效实施客户数据库更新的具体问题。针对此,该文概括了基础地理数据库与其客户数据库之间潜在的各种语义差异;从实施效率、数据完备性、一致性、正确性等方面,分析描述了语义差异给更新实施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依据语义映射和转换理论,提出了由语义匹配、变化提取、更新集成3种基本操作组成的更新实施模型,并阐述了3种基本操作的执行策略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熏导致人文地理要素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熏人们对地名的现势性、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地理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测绘技术优势,利用遥感技术将适时获取的TM或ETM影像图与地名数据库信息相融合,解决名不副实、定位不准、指位不清等问题,实现快速寻找和发现地物特征变化(几何形状变化、类别变化、实体变化与否),为地名更新工作(补漏)提供现实性较强的动态信息与依据。技术方案和流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S技术的实用化越来越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名更新实验,是…  相似文献   

5.
城市功能空间更新研究进展与新时期重点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洪鑫  杨秀  徐姗  周道静 《热带地理》2020,40(6):1150-1160
文章首先基于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界定了城市功能更新的概念内涵,进而围绕城市功能更新背景与演替轨迹、城市功能更新类型与组织模式、城市更新空间模拟识别与评价、城市功能更新驱动机理与规划调控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城市功能更新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所处阶段紧密相关,更新运作模式体现为政府、私有部门和社区等多元合作倾向,更新判定趋于多源数据融合辨识,更新策略的制定受政策调控力、经济驱动力、市场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基于此,伴随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调整,城市功能更新研究更加重视对更新实践的科学性认知、空间治理能力的精细化转向、治理理念的人本化回归,并主要聚焦城市功能更新理论体系与实操框架的构建、功能业态演替特征的精细考量、更新调控的因地施策等新时期研究热点。但既有研究主要从城市与区域宏观尺度上对单一功能类型的更新模式进行定性描述,对微观视阈下精细功能业态演替的多时相认知与客观评价仍显不足。为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功能更新应重视加强微观空间尺度下功能业态更新模式的多维度量化解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融入系统学研究思想及其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的方法编制地价指数及更新基准地价需要大量的地产交易资料,而我国大多数城镇地产交易市场尚未发育完善,存在收集资料困难,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文中在研究城市地块变化及其测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地块变化指数和地价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相关模型,从而测算出地价指数并更新基准地价。以土地市场发育不太完善的广西县级城市——桂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采用德尔菲法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专家评价平均值为49.83,标准差为2.256 7,符合度为99.66%,说明基于地块变化的基准地价更新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城镇土地等别和基准地价更新体系是对区域城镇地价水平进行平衡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为例,在综合分析原分等体系中"分等因素-分等因子-分等指标-等别指数"之间相关性及对应权重状况的基础上,得到全省城镇土地等别影响要素最小集及对应的权重集,据此构建省域城镇土地等别快速更新模型;然后,根据全省城镇土地分等指数与基准地价数据,建立了"基准地价-等别指数"耦合模型;最后对2个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江苏省省域土地等别和基准地价的快速更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该省城镇土地等别和基准地价适势监测与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1:10000地形图是基础测绘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城镇、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定期更新,利用正射影像更新地形图,能适应地物变化快而地貌基本没有改变的地区,在正射影像上识别采集后的地物要素,还需外业补调或补测,最后编辑成图。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大战略,深度改革的总抓手,与之密切相关的乡村更新成为热点并向高级阶段发展。从德国整合性乡村更新的策略与代表性案例韦亚恩实践出发,就整合性乡村更新的由来、内涵界定、策略实施以及城乡的双向驱动发展进行了理论及实践总结。研究表明,韦亚恩整合性乡村更新发展策略有:凝聚共同的发展愿景,高度的公众参与,专业帮助和网络的合作,土地管理的有效运作,乡村阻滞城市向郊区的蔓延,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于中国都市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出以下启示:“乡愁”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根基,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公众实质性参与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基础,提升了新型城镇化实施的凝聚力;人才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关键要素,保障了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宜居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理想目标,引领了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取向;高效服务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有力保障,倒逼了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突破。整合性乡村更新提升了社区建设品质,夯实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正射影像匹配的地形变化检测与更新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时期的航空影像和旧时期的DEM,基于正射影像匹配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地形变化检测和数据更新的自动化算法,该算法能够利用两个时期的未变化信息进行控制,避免了传统的定向过程,极大减少了人工编辑,能够同时得到变化检测的结果、更新后的DEM和DOM。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及监测技术培训班在中国农业大学顺利闭幕。此次培训针对拟参加此项工作的技术承担单位组织开展,经过为期两天的培训,各单位业务骨干学习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及监测技术相关政策、理论及专业技术等培训内容。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赵大勇副巡视员指出,开展年度耕地质量等  相似文献   

12.
地价一直是土地市场上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供地政策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市场,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关键问题.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基准地价更新.定期进行基准地价更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运用数理分析和统计的方法,对新一轮基准地价更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认为,基准地价内涵及基准条件的界定、样点地价数据的检验、基准地价结果分析是提高新一轮基准地价更新质量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DLG数据是城市地形要素的主要表达形式,如何对DLG数据的采集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捡查,质量评价。是困扰测绘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1:2000DLG数据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介绍了其质量控制、质量检查、质量验收、质量评定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龙翠玲  余世孝 《山地学报》2007,25(6):684-690
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更新状况及林隙环境特征的调查,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树种在不同大小和年龄林隙中的更新密度、无性繁殖特征以及林隙特征、立地条件等因素对树种更新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因树种的耐荫性强弱而存在差异,表现为耐荫性较强的树种在小面积林隙中更新密度较大,而耐荫性较弱树种在大面积林隙中更新密度较大;主要树种的更新密度随林隙年龄的变化曲线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类型,可用多项式进行最好的拟合;大部分树种在林隙中的萌枝率较非林隙中的高,无性繁殖的幼苗数量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多,随林隙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表明林隙的形成对喀斯特森林的无性繁殖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无性繁殖亦是喀斯特森林的重要更新对策;林隙面积、年龄、枯落物厚度及小生境类型等是林隙树种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文件的精神,对自治区境内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并制定了具体规划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到2006年初,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旗(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2004年、2005年是自治区、各盟(市)开展该项工作的试点经验积累期,为2006年全面开展更新调查做好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成果质量。为此笔者依据2004年度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满洲里市三试点区域更新调查工作情况,议几点粗浅体会。1认清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启动的长远意义是…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元素(C、N)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滩面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土壤POC-δ13C相关特征与山地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基本类似,盐沼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年龄不足100年.不同高程柱样TN-C/N、POC-TIC与POC-δ13C关系特征表明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程度普遍较低,有机质更新特征呈明显的滩面变化趋势.光滩有机质基本反映沉积母质特征,更新程度极低;中、高潮滩有机质更新作用已经发生,随着滩面演变,处于不同更新阶段的有机质组分混杂程度提高.盐沼滩面过程塑造垂向沉积层序,层序中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导致物质上下运移困难,有机质更新作用受到抑制.盐沼滩面过程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累积与更新,对于有机质更新的时空特征具有显著制约.  相似文献   

17.
地图数据缩编更新的模式分类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图数据缩编更新模式是缩编更新技术流程设计及软件模块开发的基础。根据缩编和更新对象的不同归纳了缩编更新的4种模式,结合当前地图自动综合理论技术水平与数据组织管理现状,认为现阶段最合理的模式为新旧数据叠加缩编更新模式。基于该模式分析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技术流程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模块,应用于国家1∶5万地理信息系统中道路数据的更新,从而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伯华  杨馥端  窦银娣 《地理研究》2022,41(5):1407-142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面临着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对其进行有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有机更新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特征,辨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理论认知,进而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路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问题困境归类为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提出以三生空间为空间载体、景观基因为文化核心、社会场域为基础脉络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② 以更新优化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为着力点,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物质-文化-社会”三维路径机制,包括物质空间更新:主导功能优化与三生空间重塑;文化空间更新:隐性基因修复与显性基因修补;社会空间更新:关系网络织补与社会秩序重构。以实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多维度优化-多目标统筹”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与路径,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方法,对子午岭油松人工林群落更新特性以及环境因子对群落更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更新层有木本植物46种,其中有乔木16种,占总种数的33.33%,灌木29种,占总种数的64.58%。更新层的优势种有辽东栎、沙梾和鞘柄菝葜等,油松为更新层的次优势种,油松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油松人工林群落更新层幼苗库丰富,高度级及龄级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更新为主。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幼树数量影响极显著(P0.01),当林分密度从650株/hm2增加到1 550株/hm2时,林下更新的幼苗、幼树密度呈增加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继续增加,其密度逐渐减少;坡向对幼苗、幼树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当坡向由阳坡转向阴坡时,林下幼苗(树)密度逐渐增加;不同坡位林分更新特征各异,从坡下向上,幼苗密度逐渐减少,而幼树密度在中坡位最高,其次是下坡位,上坡位最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幼苗(幼树)密度逐渐减小。处于阴坡的中密度林分更新效果最佳,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有利于油松人工林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流域地下水更新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到水库拦蓄、抽水灌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洋淀流域平原区河流断流,非承压含水层逐渐被疏干。下游的白洋淀无法得到河流和地下水的补给,时刻面临干涸。鉴于白洋淀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多次实施调水补淀工程。然而,白洋淀渗漏严重,调水补淀的效果不理想。为了保护白洋淀,亟需恢复地下水的可持续性,这首先需要查明地下水的更新能力。2009年,对白洋淀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进行实地调查,并采集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共36个,分析其氚含量。利用线性插值法、吴秉钧法和连炎清法恢复了该地区降水氚含量的历史数据,结合数学物理模型估算了非承压地下水的更新能力。结果表明,氚含量较高的白洋淀水渗漏使得周边地下水氚含量增高。总体上,沿山区到淀区的方向非承压地下水更新速率逐渐由15.0%/a降低至4.0%/a。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区域是非承压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平均更新速率达9.8%/a。冲积平原区域非承压地下水的平均更新速率仅为4.4%/a。为此,需要限制在冲积平原区域开采非承压地下水,以逐步恢复其更新速率,使其重新补给白洋淀。地下水的恢复过程可能较慢,但可从根本上解决调水补淀无法解决的干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