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碳酸盐岩烃岩排烃过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述排烃模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排烃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若干碳酸盐岩烃源区的实际地质情况,认为碳酸盐岩油气运移的主要机理为压力驱动下沿微裂缝的独立烃相排出。含烃饱和度和破裂压力是控制烃类运移的二个主要因素,排烃遵循“压力增长--岩石微破裂--烃类排出--微裂缝弥合”这一往复过程;最后,将该模式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排烃研究中,定量、动态模拟出下古生界下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油史和排气史。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既可作为烃源岩,也可作为储集岩存在。因此,除直接发现液态石油和气苗外,在野外和室内碳酸盐岩含油的识别都较困难。确定碳酸盐岩中含有的烃类是原生的,还是它处运移充填而来的,这在勘探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用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判别碳酸盐岩中烃源的方法。提出了碳酸盐岩含油判别指数P、岩石热解烃最高温度Tmax和岩石中游离烃S1含量等判别碳酸盐岩是否含运移烃的指标。用此方法研究了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含油显示,发现强龙松纳背斜在1805剖面下白垩统郎山组1段(K1l^1)碳酸盐岩曾有油气运移过程存在。同时用其它方法证明了岩石热解技术对碳酸盐岩含运移烃的识别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碳酸盐岩中的缝合线是在岩石负载或构造应力作用下压溶形成的,是一种化学压实作用的产物。对缝合线进行综合研究,发现其具有“四性特征”,即完整性、亲烃性、排孔性及胀裂汇聚性。综合以上“四性”认为,缝合线主要是岩石在负重或构造应力作用下烃类(或泥质)使岩石发生胀裂形成的一种锯齿状裂缝,是烃类(或泥质)开辟的排烃通道,压溶作用对缝合线的贡献还有待研究。与碳酸盐岩相比,泥岩不发育缝合线,主要在于泥岩优势孔隙半径较大,烃类可以通过微孔以渗透方式向外排放,不需要形成缝合线。通过缝合线形成机理探讨,查明了碳酸盐岩与泥岩排烃方式的区别,进而对碳酸盐岩与泥岩封盖性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烃源岩排烃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汪本善  张丽洁 《地球化学》1996,25(4):317-323
通过典型碳酸盐型油气田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对未成熟碳酸盐生油岩在外加温、外加压条件下所作的生烃一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获得下列新的认识:(1)碳酸盐烃源岩排烃的驱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地层的压实作用,而是由于生烃过程中分子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内应力(即生烃增压)。该应力与周围环境形成潜在的压力梯度,这是排驱动力的内在因素。但是单凭此因素尚不足以造成排烃,只有当后来烃源层受到外力作用(如导致微裂隙产生的区域性构造活动、造成溶蚀交代出现缝缝洞洞的地下水活动等)生成裂隙空间,并在源岩与裂隙间出现真正的压差时,才引发烃源层中积蓄的应力释放,从而造成排烃。因此、区域性的外力作用是排烃的控制因素。(2)碳酸盐烃源岩中生烃时间甚早,一般在R_0为0.45%左右时就开始生成低熟原油。但由于碳酸岩岩石粒间孔径甚小,虽有低熟油生成,却不能象泥质烃源岩那样在其烃浓度超过最低石油运移饱和度时就可排烃。事实证明,无论生烃量多大,只要碳酸盐烃源岩中不出现有效的通道,排烃作用可能永远不会进行。因此,当碳酸盐烃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裂隙发生的时间就成为决定碳酸盐烃源岩排烃时间的基本因素。(3)碳酸盐烃源岩中烃类初次运移基本上是以全烃相进行的,这与碳酸盐岩在后  相似文献   

5.
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广弟  黄志龙 《沉积学报》1997,15(2):130-13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拟模型。组分法生烃模型根据热模拟实验得到的组分产率曲线模拟烃源的生烃史。排烃模型包括开放体系模型和间歇开放体系模型,分别用于模拟以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的孔隙排烃和以异常高压为主要动力的微裂缝排烃。这一模型根据孔隙温度、压力和烃类组成,采用热力学方法模拟孔隙体系流体体积和相态的变化、不同组分在各相中的分布,并由此求出各组分的排出量和总排烃量。对陕甘宁盆地古生界源岩生排烃史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北及周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然而,对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残、排烃特征及贡献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研究区21口井测井、热模拟参数等数据分析,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残-排烃特征,并阐明了不同演化阶段排烃相态特征和排烃量贡献。结果表明:奥陶系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中心位于顺托果勒-顺南缓坡,烃源岩以水溶相、油溶相、扩散相和游离相多种相态的综合排烃,不同相态排烃比例分别为6.5%、0.4%、9.8%和83.3%。结合研究区优势运移通道及优质储层分布区域,顺托果勒低隆起-顺南缓坡断裂展布区以及沙西凸起南部-顺北缓坡带等地区可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排烃条件及其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喆  钟宁宁  黄志龙 《地球化学》2006,35(2):167-173
碳酸盐岩排烃问题一直是地球化学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模拟实验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对碳酸盐岩与泥岩生排烃过程中的产物和排烃动力的定量模拟实验研究,确定了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效排烃方式,讨论了碳酸盐岩在排烃临界条件下的有机质丰度的取值范围。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排烃模式与泥岩的模式不同,有其特殊的排烃方式;在碳酸盐岩排烃过程中生烃增压是主要的排烃驱动力;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不是一个定值,正好相反,随着热演化温度的不同,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也不尽相同。根据碳酸盐岩特殊的排烃模式,源岩有机碳含量0.4%~0.5%可能是满足碳酸盐岩源岩有效排烃条件的临界有机质丰度范围值。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中红  查明 《沉积学报》2006,24(4):607-615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于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导致超压的广泛发育,这些发育程度不同的超压体系可以构成不同级别的超压封存箱系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东营凹陷超压封存箱中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封存箱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箱缘成岩地带(封隔层),对油气起着封闭作用;烃类的有利释放带,其中超压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烃类较大程度上排出,可以称为排烃的高峰带;烃类滞留带,该带中超压未能得到很好释放,烃类也多滞留于其中,为排烃的不利地带。幕式排放是超压封存箱排液的一种重要排液方式,存在“压力幕”和“构造幕”两类方式。“构造幕”的机制是外部构造活动的破坏,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断裂面及构造裂缝运移;“压力幕”的机制是超压体系内部“剩余”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压裂形成的微裂缝排放。在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的超压体系内,排烃效率、烃指数分别较上下层段明显增大和减小。幕式排烃具有的高能量、快运移的特征,使得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凹陷可以划分为浅层的常压开放性流体动力学系统和中部的超压封存箱流体动力学系统两类流体动力学系统(排除深层滞留系统),分别对应常压开放性它源油气成藏动力学及超压封存箱型自源油气成藏动力学两类不同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9.
超压盆地幕式排烃作用是盆地流体研究中热点问题,而源岩内排烃生长断层的报道很少.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凹陷中央主力烃源岩青山口组发育排烃生长断层,这些浅层生长断层形成于嫩江组末期至明水组末期.这种排烃生长断层的形成机制是幕式排烃过程中由于"泵压效应"使含烃流体从源岩向储集层注入的结果.当源岩过剩压力达到源岩破裂极限时,源岩发生断裂或使原有断层再次开启增长,含烃流体发生向下或向上部储层的排烃作用,随着烃类的排出,过剩压力不断减小,排烃过程趋于停止伴随超压流体释放,研究区呈现向下排烃、向上排烃和上下双向排烃3种样式,由于这一排烃过程是多次出现的,随着多次反复的排烃,排烃断层的断距也不断增长,导致排烃期与断层断距增长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研究成果为超压封存箱上下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评述异常压力研究中的石油地质学新思想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对异常压力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凝结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为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关于超压生成与有机质成熟-生烃的关系虽有争议,但大多数主张超压对有机质成熟和生烃起抑制作用;在超压的背景下,生烃、排烃以及烃类的运移和聚集常呈现出幕式的特征;压力驱动是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动态运移通道是油气运移的新型通道;通常压力过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超压的含油气盆地中,可能发现的非传统油气聚集有异常压力的气饱和封存箱、水力破裂-泥岩裂缝油气藏、烃水倒置的油气藏等。异常压力的储层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某电站地下厂房围岩质量综合分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量现场调查、统计资料基础上,利用国际上通用的RMR分类、Q系统分类及我国的水电围岩分类方案,对某电站地下厂房围岩进行了岩体质量分级。三种围岩分类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围岩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辽宁鞍山、冀东、密云和内蒙古地区镁铁云母的寄主岩石类型有变沉积岩和变火山岩。其镁铁云母的Al_2O_3含量和Mg/(Mg+Fe~(2+))比值随寄主岩石类型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而在同类寄主岩石中,镁铁云母的成分,特别是Mg/(Mg+Fe~(2+))比值,则随变质作用强度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 研究表明,从鞍山-冀东-密云、内蒙古、变质作用强度(主要是温度)升高;在翼东水厂矿区,从南至北,变质作用强度也有增加的趋势。镁铁云母成分可为变质岩区的地层对比、确定构造形迹和找矿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湖相碳酸盐岩是国内外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在众多专家学者历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现状,其主要体现在岩石类型、分布及发育特点、相模式、储集层和生油岩几个方面;并阐明了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破岩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岩石破碎的方法和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般地 ,破岩方法可分为机械能破岩和热能破岩 2种。介绍了几种现代破岩方法等离子体破岩、电子束破岩、激光破岩、微波破岩、热力综合破岩、射弹冲击破岩 ,以及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种新方法得出了某矿中央泵房的岩体强度指标。同时,分别利用岩体强度指标和岩块强度指标计算了泵房围岩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岩体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华南海岸沙丘岩的特征及其与海滩岩的区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建华 《沉积学报》1997,15(1):104-111
沙丘岩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尽管外貌相似,但它们成因和特征上有别于海滩岩。作者通过对西沙石岛、海南岛文昌和临高、广东阳江青洲岛、汕头广澳等处具一定代表性的沙丘岩的研究,总结了沙丘岩的沉积学、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海滩岩的区别。华南沙丘岩由岛屿上的灰砂和含生物碎屑的海岸风成沙丘物质胶结而成。分布高程可达+60m以上,岩石中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上凸层理、似水平层理以及根管构造;其物质来源与海滩砂具继承关系,兼具风成砂的特点,部分沙丘岩还混有坡积物及陆生生物壳体。沙丘岩的颗粒多为中砂粒径,普遍分选好,(SK1)偏度变化比较大,KG峰度较小,Y1值为负值,与海滩砂、海滩岩差别较大。沙丘岩中发育各种淡水渗流环境中特有的胶结物和胶结组构。虽然沙丘岩与现代海滩岩相比,其Ca、Mg、Sr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不同,但可以完全与上升海滩岩相似。本文作者认为:辨别沙丘岩主要从产状、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胶结物及组构诸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昆  陈云杰 《地质论评》2019,65(Z1):107-108
正1区域岩体特征1.1岩体概述研究区处于北祁连造山带中东端北缘,老虎山一毛毛山区域大断裂北侧。沿该断裂带北侧加里东中晚期岩浆侵入活动较为强烈,发育基性一超基性、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莲花山、毛藏寺、直沟、北大坂、银洞沟、干沙沟一带,形成规模巨大的复式岩基(图1)。  相似文献   

18.
岩体在块系构造状态下的动力传播存在块体和块体间软弱介质的非协调变形现象,对岩体结构的动力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块系岩体的非协调动力传播响应研究尚不充分,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动力响应特征识别。通过试验对块系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过程岩块动力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别从动力传播速度、岩块加速度振幅衰减、岩块振动位移响应、岩块振动持续时间、块体动能显现、块体振动频域响应特性等方面对比纵波传播,给出块系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的特征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块系介质非协调变形运动产生的动力传播现象相比于纵波传播是一种低频低速波,并伴随着岩块的大位移运动,同时岩块振动持续时间较长,蕴含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过程,这些现象构成了块系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的重要特征。该研究将为识别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特征及块系岩体的冲击预警波动特征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金龙山-丘岭金矿床为例,通过对发育在容矿层上的构造类型与其上封盖层岩性类型进行研究,划分出9种构造与盖层岩性组合类型,并分析其对含金热液的控制,总结出中-低温热液卡林型金矿床富集规律:Ⅰ型组合发育区容矿层的含矿液性最好;Ⅲ,Ⅵ,Ⅸ型组合发育区容矿层的含矿液性最差;Ⅱ,Ⅳ,Ⅴ,Ⅶ,Ⅷ组合发育区容矿层含矿液性较好.最后提出了在金龙山外围有望找金区域.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effect of long term rock deformation on lining pressure is considered using different concepts of rock behaviour. These include the conventional characteristic-line or convergence-confinement method, modified to allow for rock ageing, and lining-rock interaction methods using models of linear-viscoelastic, linear-elastic linear viscous, and linear elastic non-linear viscous rock behaviour. Calculations of lining pressures show that the former tends to underestimate,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28th US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in Tucson, Arizona, July 1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