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首届断块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高等院校、新闻、出版等系统的领导或代表等100多人。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参加  相似文献   

2.
<正> 中法两国地学科学家于1982年5月10日至12日在桂林举行了“第二次喜马拉雅山地质科学讨论会”。中方与会代表有李廷栋、叶连俊等28人,法国代表有奥贝尔(G.Aubert)、阿莱格尔(C.J.Al-legre)等13人。在会上肖序常等14位中国科学家、阿莱格尔等11位法国科学家宣读了论文,并进行了无拘束的讨论,从而为阐明喜马拉雅山地质构造特征、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光甫 《地质论评》1983,29(3):297-297
国际金属矿床成因协会第六届讨论会于1982年9月6日至12日在苏联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举行。以郭文魁为团长的中国地质学会代表团,共6人参加了此届讨论会。其活动消息已在《地质论评》1983年第1期(Vol.29,No.1)中由陈毓川予以报道、现将其讨论要点及研究动向汇报于后: 这次讨论会的主要题目有三个,即(1)成矿的  相似文献   

4.
1978年8月 以杨式溥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举行的“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座谈会”.会上,杨式溥教授宣读了论文《中国的泥盆系》.1978年11月 陈光远教授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小矿山远景国际讨论会”,作为大会顾问,并作了《北京铁矿与小矿山开采》的学术报告.1978年11月 傅良魁教授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物探专家组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第48届年会.1979年2月 池际尚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会议”.1979年5月 杨式溥教授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和伊利诺斯州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的石炭系》.  相似文献   

5.
刘国惠 《地质论评》1984,30(1):92-92
全国变质岩原岩恢复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日至7日在山东烟台市举行。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地质学会等三个单位联合举办和组织。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的科研,教学和生产等72个单位的110多名代表。山东省地质局曹国权总工程师参加了会议,山东省第三地质队为开好此次会议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孙枢 《地质论评》1965,23(1):71
一九六四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于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举行,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四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三百六十七人参加。与会的地质学家有:东非科学院(肯尼亚、坦桑尼亚共和国、乌干达)代表L.A.J.威廉姆斯,缅甸代表团团长尼尼,中国代表孟宪民、张文佑,特邀代表尹赞勋,加纳代表  相似文献   

7.
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84年8月4—14日在苏联莫斯科隆重举行。有100多个国家,五、六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派出了以地质矿产部朱训副部长为团长、程裕琪等著名地质学家为副团长,由12个部门的7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据有关材料报道,这届大会主要有科学报告会、座谈讨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地质参观和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山西地质学会组织的《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5月9日至5月15日在太原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我国北方九个省市的近七十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代表一百零七人,太原市有关单位列席代表近百人。会议收到论文70篇。许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共同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古全球变化计划(PAGES)和EGU共同资助的“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东亚季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2007年8月27日至3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代表和学生约130人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有刘东生院士、汪品先院士、安芷生院士、符淙斌院士、丁仲礼院士等;国外著名学者有EGU名誉主席Andre Berger,EGU创办主席Peter Fabian,PAGES国际…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 (WCCOGS) ,是由中国地质学会 (GSC)和海外华人地质协会 (O CESTA)等组织发起举办的国际性会议 ,已在中国北京、美国斯坦福和中国香港成功地举行了三次 ,促进了全球华人地球科学家的交流和地球科学本身的发展 ,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受到普遍的关注。经有关组织部门同意和批准 ,决定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由南京大学主办 ,于 2 0 0 2年 5月下旬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 :(1 )地球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2 )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3 )地球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4 )地球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1991年5月13日至17日,参加了巴西米纳斯吉那斯州贝洛奥里藏切国际金矿讨论会。会后对巴西部份金矿床进行了地质考察。1 巴西国际金矿讨论会概况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黄金价格上涨的趋势,带来了金矿开采和找矿勘探业的空前发展,以及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1982年在津巴布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金矿讨论会,以后每隔两年召开一次,1984年在南非,1986年在加拿大,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和第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和河南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东秦岭(包括大别山)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讨论会》,于1983年10月22—29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冶金部、核工业部及其所属研究单位和地质队,高等院校、三门峡市等52个单位的98名代表。其中还有光明日报、河南日报、中国地质报社和中国地质编辑部的记者多人。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全国数学地质学术会议于1986年11月24日至30日在湖北宜昌市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举行。这是自1981年第二届全国数学地质学术讨论会以来我国数学地质界最大的一次盛会。参加会议的代表计215人,分别来自地质、石油、冶金、有色、煤炭、化工、核工业等部门以及中科院和大专院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苏格兰学者詹姆斯哈顿(James Hutton)在地质科学上贡献。爱丁堡皇家协会和伦敦皇家协会联合倡导和组织这次国际花岗岩成因讨论会与会者共270人。来自英国、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西德、瑞典、比利时、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会议收到论文100多篇,会议宣读了20篇。同时对北爱尔兰Donegal地区的加里东期花岗岩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野外地质考察。 詹姆斯哈顿于1726年生于爱丁堡。他一生对地质科学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发表了许多论文,如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地球的理论》。詹姆斯哈顿对花岗岩作了大量的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工作。确认许多花岗岩体为侵入成因。在200年前提出这些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张忠英 《地质科学》1975,10(3):203-204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代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法家,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晚年所写《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部宝贵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评注沈括的《梦溪笔谈》,对研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儒法斗争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都是很有意义的。地质科学1974年第4期和1975年第1期,连续刊载了继进同志的《<梦溪笔谈>评注选辑》,对与地质科学有关的21条作了评注,在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本届大会于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国家有106个,代表5500余人,我国代表团约80人。主要会场设在莫斯科大学,开幕式与闭幕式在克里姆林官举行。大会收到论文共4821篇,在大会与分组会上报告的约2500篇。大会还举办了地质旅行、地质展览、地质电影会与各种专门性学术讨论会。许多国际性地质组织也借此机会,召开了120多个小型会议。因此,这次大会既是交流四年来地球科学成果的会议,又是名目繁多的工作性会  相似文献   

17.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于1979年7月18—22日在波兰举行了“地质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的国际科学讨论会。讨论会由波兰全国地质师协会负责组织,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时论会。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秘书长博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采取旅行方式,参观和报告穿插进行。 讨论会的议题是: 1.在人类工业活动的开始阶段,影响控制地质环境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齐运铎 《地质学刊》2007,31(1):F0002-F0002
2006年12月26日,《江苏地质》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南京东郊国宾馆举行。来自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代表以及《江苏地质》顾问、编委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江苏地质》副主编、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哀晓军主持,杨任远主编致辞。省新闻出版局张明明副处长代表期刊管理部门对  相似文献   

19.
1983年11月2日至4日,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滨海城市蒙波利埃举行了中法第三次喜马拉雅地质讨论会。会议主要交流了中法双方1982年在西藏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成果。会上,中法双方科学家,共宣读了39篇论文。其中,地球物理13篇,地质26篇。 这次讨论会表明,地球物理,特别是人工地震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关于西藏南部的地壳厚度,利用人工地震资料,中法双方得到了基本相似的结果。在藏南地区为70Km,而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莫霍面  相似文献   

20.
蔡书第 《地质科学》1980,15(3):203-203
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的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于1980年5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我国科学工作者有180多位,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加拿大、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荷兰、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南斯拉夫等17个国家近80位学者也应邀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地学界代表42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