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铜等重金属元素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山间谷地各类水体Cu等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Cu背景值含量范围为1.71—5.07μg/L,平均3.18μg/L,这表明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Cu、Zn元素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背景是制约区域水体Cu背景值的主导因素;(3)区域水环境污染有两类:一类为自然污染,是中生代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夕卡岩型Cu、Fe等矿体(矿化)的裂隙水及流经二叠纪梁山煤系(P11)和龙潭煤系(P21)溪水;另一类属人为污染,它们是选矿厂、化工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的工业废水;(4)各类水体的Cu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元素组合及pH、电导值(G)等理化特征迥异。 相似文献
2.
3.
长江武汉段冲积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沿江全流域的重金属元素镉异常带引发了人们对沿长江流域城市的镉及其他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效应的关注。本文以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武汉为研究区,对长江武汉段沿岸的冲积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镉、铜、铅、镍、铬的含量和以BCR法分步提取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等4种形态的分量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同时,配套分析了蔬菜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镉、铜、铅、镍、铬的含量,以便了解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长江武汉段沿岸的冲积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铅、铜、镍元素含量接近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指标,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满足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环境标准;铬元素含量较低,接近其背景值。长江武汉段沿岸的冲积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活动性强的弱酸提取态分量随着采样点位置距离武汉钢铁厂越近而增大,显示重金属污染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工业生产造成的。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存在积累效应,表现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对应深层的含量。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各自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活动性强的弱酸提取态镉和铅分量高,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这些土壤中种植的蔬菜中,重金属元素镉含量普遍明显超标,部分蔬菜中铅元素含量超标,铜、镍、铬元素含量正常。 相似文献
4.
5.
王少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35(1):156-160
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在福建省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基础上,利用10km×10km窗口数据,圈定了紫金山矿集区金地球化学异常,依据大型矿床地球化学定量评价模型和方法计算出金的找矿潜力。本文尝试在该块体中通过提高分级值,对紫金山矿集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圈定并勾绘出内部结构的谱系树图。分析了金地球化学块体各级含量水平所对应的面积、可供金属量、浓集度等参数特征。探索金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揭示金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的轨迹,最终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风化壳覆盖区应用传统化探方法和矿物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开展斑岩型矿床深部找矿存在一定制约。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是一种可应用于覆盖区找矿的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干旱地区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亟需开展多景观、多矿种应用试验。基于此,本文选择为红土风化壳覆盖的福建省罗卜岭斑岩铜钼矿为研究区,开展风化壳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与不含矿酸性岩体风化壳相比,研究区明显富集铜钼矿成矿及伴生元素,尤其是Mo、Cu、Au显著富集,与此同时,含矿岩体风化壳中元素变异系数较低,符合斑岩型矿床元素含量富集系数高、变异系数低的典型特征。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蚀变、断裂构造、地形演化密切相关。Cu-Mo异常可以圈定矿化中心蚀变带,V、Hg则在外蚀变带富集。Cu与Mo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分异指示了紫金山矿田由SE向NW主成矿作用由Cu-Mo演变为Cu-Au。元素剖面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成矿蚀变、地形演化对元素分布的控制作用。地形演化决定了蚀变带在地表的分布,进而控制元素的分布。罗卜岭铜钼矿体呈马鞍状分布于古背斜两翼,在后期风化剥蚀作用下,背斜核部演化为负地形,使得中心蚀变带接近出露地表,表现为Cu的正异常;古背斜两翼现今为正地形,矿体埋深较大,前缘晕元素Hg表现为正异常。因子分析结果很好地展示了元素的组合与分异特征。总体上,可以根据Cu-Mo异常判断矿体中心位置,根据Hg判断矿体埋深,根据Sn、V、Cr等识别花岗闪长斑岩体边界。本研究系统证明微细粒土壤测量在风化壳覆盖区探测隐伏斑岩铜钼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8.
为了在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找矿工作中有所突破,开展工作区内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的试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江西九岭钨铜多金属矿集区水系沉积物、典型土壤剖面地球化学试验表明:①在赣北九岭地区寻找岩浆热液型钨、铜多金属矿床的最佳指示元素是W、Sn、Cu、Mo、Bi、Ag、Cd、F;②地球化学普查(1∶25万-1∶5万)水系沉积物的采样位置应以一级水系的采样为主,辅以少量二级水系,采样粒度以10~60目的水系沉积物为宜;③地球化学详查(1∶5000-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层位为残积土壤B层,采样深度为20~40cm,采样粒度20~40目,或小于40目均可显示出较好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找矿工作中有所突破,开展工作区内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的试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江西九岭钨铜多金属矿集区水系沉积物、典型土壤剖面地球化学试验表明:①在赣北九岭地区寻找岩浆热液型钨、铜多金属矿床的最佳指示元素是W、Sn、Cu、Mo、Bi、Ag、Cd、F;②地球化学普查(1∶25万—1∶5万)水系沉积物的采样位置应以一级水系的采样为主,辅以少量二级水系,采样粒度以10~60目的水系沉积物为宜;③地球化学详查(1∶5000—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层位为残积土壤B层,采样深度为20~40cm,采样粒度20~40目,或小于40目均可显示出较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找矿工作中有所突破,开展工作区内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的试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江西九岭钨铜多金属矿集区水系沉积物、典型土壤剖面地球化学试验表明:①在赣北九岭地区寻找岩浆热液型钨、铜多金属矿床的最佳指示元素是W、Sn、Cu、Mo、Bi、Ag、Cd、F;②地球化学普查(1∶25万—1∶5万)水系沉积物的采样位置应以一级水系的采样为主,辅以少量二级水系,采样粒度以10~60目的水系沉积物为宜;③地球化学详查(1∶5000—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层位为残积土壤B层,采样深度为20~40cm,采样粒度20~40目,或小于40目均可显示出较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选择长江中下游49个湖泊进行不同季节的水体溶解无机氮(DI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无机磷(DIP)以及叶绿素a(Chla)等环境参数分析,开展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生物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DIN、TN/TP随TP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不同营养水平和季节下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氨氮(NH4-N)、TP、DIP、Chla尤其是NH4-N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营养水平关系密切;TP<0.05 mg/L时,NH4-N随总磷升高的趋势夏季大于其他季节,TN/TP与硝态氮(NO3-N)、TN相关性好,营养源组成和氨化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0.05 mg/L4-N随总磷升高的趋势基本相同,TN/TP与亚硝态氮(NO2-N)、NO3-N、TN相关好,水生植物利用、氨化和反硝化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TP>0.1 mg/L,冬季NH4-N随总磷升高的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TN/TP在冬季和春季与TN、NO3-N相关性好,夏季和秋季与TP相关性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和秋季水生植物对DIN的利用量、反硝化作用和湖泊内源释放的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13.
以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为对象,概述了在大型复杂防洪系统水沙运动数值模拟基础上,成功地将面向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论证需求的水沙数学模型转化为面向长江防洪系统防汛方案评估需求的长江中下游实时洪水预报数学模型.为适应实时预报调度快速、准确评估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水动力学的循环滚动计算模式和实时校正模式.实现了水文学实时校正方法与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的耦合,建立了基于水动力学的实时校正模式和分洪溃口洪水预报模式.通过长江中下游防汛期间的试运行,较好地解决了洪水预报误差校正和分洪溃口后洪水预报等关键难题,为防汛方案的制定和实时洪水调度方案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成果已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防汛调度方案中.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长江沿岸一带新发现了大片富镉土壤,局部地段已经出现了蔬菜样品镉含量超标的重金属污染现象。笔者通过对江苏沿江富镉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分析,探讨了引起局部土壤Cd污染的主要原因与特点,系统介绍了在南京八卦洲受Cd污染的蔬菜地开展现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调控试验的主要研究资料与结果,发现施用适量的钙镁磷肥、石灰等固定剂对于降低蔬菜中的Cd含量有明显成效,为长江下游富Cd土壤区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湿地环境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阡陌纵横的大片水稻田和旱地以及附近的湖泊池塘,构成独特的生态环境,称为"水稻田湿地环境",其属人工改造环境.显然,这里曾经有过一次历时很长的"绿色革命."水稻田湿地环境具多种环保功能,但这里动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个体又较孱弱,容易受到破坏,所以营造平原生态林带和防止化学污染,就成为环保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