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贵州省境内近期发现了新玉石矿,玉石以白-浅绿色为主,偶见糖色、青色,多呈蜡状-弱油脂光泽。通过对采自该矿玉石样品的镜下观察,配合FTIR及XRD等大型仪器分析,确定其主要为透闪石矿物所组成的矿物集合体,与新疆和田玉基本一致。SEM观测结果揭示,该矿软玉中透闪石矿物主要呈纤维状、柱状和片状变晶结构,晶粒(片)粒度小,结构致密。其中具纤维状交织结构的软玉质地最为细腻,质量较好,与新疆和田玉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和田玉、玛纳斯碧玉和岫岩老玉的产地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用电子探针研究了和田玉、玛纳斯碧玉和岫岩老玉的矿物成分,结果表明和田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透闪石,玛纳斯碧玉是阳起石,而岫岩老玉则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并论述了它们的产地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透闪石玉矿产资源之一,和田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玉产地.对新疆和田玉、天山玛纳斯碧玉和辽宁岫岩老玉的硅、氧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和田玉δ18O值为+2.3‰~+6.5‰、δ30Si为-0.1‰~+0.3‰;天山玛纳斯碧玉δ18O值为+9.4‰、δ30Si为-0.5‰;辽宁岫岩老玉δ18O值为+8.7‰~+12.4‰、δ30Si为+0.1‰~+0.3‰,所有玉石矿的δ18O和δ30Si值均低于含矿围岩.由此认为新疆和田玉和辽宁岫岩老玉矿床属于岩浆热液交代型成因矿床,天山玛纳斯碧玉矿则属于变质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量和田玉子料的表皮及玉肉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子料薄片的镜下观察与红外光谱分析,对和田玉子料"肉"与"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子料有以下几种表皮特征:皮色、"汗毛孔"、"砂眼"、裂纹、礓等,玉石内部的特征有礓、杂质、铁花等."皮"与"肉"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汗毛孔"的大小会反映玉质的粗细;"砂眼"说明内部有不稳定矿物,如黄铁矿出现处会在表皮形成凹坑;礓出现则往往内外相通,礓的分布特征与玉料品质相关,如星点分布,则严重影响玉石的均匀性.和田玉中的主要组成矿物透闪石也可能表现为礓,其在结构上与其周边玉石迥然不同,不同矿物种类,如透辉石、方解石亦可形成礓.裂纹出现并不都是缺陷,有时会形成沿裂隙分布的鲜艳皮色.以上这些对应关系对于和田玉子料的鉴定、评价以及设计加工都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当然目前这些还不能表征和田玉"肉"与"皮"的特征以及对应关系的全部,其中对应关系的原因也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和田玉的物质组分和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和田玉属软玉类玉石,是透闪石矿物的集合体,也可称透闪石玉.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是和田玉的主要品种.经电子探针分析,和田白玉、青白玉和青玉基本上由透闪石组成;透闪石主要由SiO2、MgO和CaO组成,含少量Al2O3、FeO、TiO2和MnO.玉石颜色主要与Fe2+、Ti4+、Mn2+的含量有关;具致密块状构造,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显示毡毯状和显微交织结构,部分可见到显微粒状结构.和田玉中还含有少数杂质矿物.  相似文献   

6.
论透闪石玉命名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穆尔1863年发表了对来自我国圆明园的和田玉及翡翠的矿物学分析成果,将它们分别命名为“Nephrite”和“Jadeite”。这两个词后来被译成“软玉”和“硬玉”一直沿用至今。其实,它们之间硬度并无不同,“软玉”一词在矿物学界和玉石界使用中也有一定混乱。根据玉石命名原则及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和它在我国悠久的命名历史,建议“软玉”一词以“透闪石玉”取代。透闪石玉是由微晶透闪石组成、具毡状结构、符合工艺要求的玉石。可按地质产状、颜色、工艺等级、并考虑传统名称进一步划分品种。按产状可分为子玉、山玉、山流水等,按颜色分为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碧玉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对广西大化新发现的透闪石玉进行了宝玉石特征、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化透闪石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主要结构与和田玉基本一致,其宝石特征已经达到玉石级并已制作成雕件饰品加工销售。  相似文献   

8.
和田玉的名称、文化、玉质和矿床类型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田玉是我国的传统玉石,有悠久的历史.和田玉有丰富的玉文化内涵,开拓了玉石之路,是我国历代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料,为中国玉器的辉煌做出了贡献.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玉,其玉质有其特点.矿床属中酸性侵入岩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交代型,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软玉"提出距今约一百多年历史,尚存在一定问题,建议采用透闪石玉取代"软玉".  相似文献   

9.
和田玉的电镜显微形貌和能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田玉驰名中外,亦被称为中国玉、中国软玉.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虽然不同类型和田玉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相近,但其颜色和质地却有很大的不同.利用电子显微镜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和田玉进行系统的显微结构观测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上等品质的和田玉,如羊脂玉、白玉,矿物成分为透闪石,粒度小于3 μm,晶形好,呈交织结构,能谱曲线由单纯的硅、镁、钙组成,无铁、铝等元素;青色-绿色系列的和田玉,矿物结晶相对较粗,粒度3~10 μm,并有铁、铝等离子的加入,矿物结构已由透闪石向阳起石转化,其颜色随着铁含量的增加而变深;黄色-黄褐色系列的和田玉,有异常增加的钙,具有特征团粒状结构和似纤维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和田玉(透闪石玉)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对新疆和田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主要结构为毛毡状结构.本文还论述了其成因,指出了进一步找矿及考古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溧阳梅岭玉(软玉)的宝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省溧阳市南部小梅岭地区的梅岭玉(软玉)产于花岗岩和大理岩的外接触带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物相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表明梅岭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含有少量磁铁矿和粘土矿物,具纤维状变晶结构;梅岭玉中透闪石的主要化学组分为SiO2、MgO、CaO,次要组分Na2O、P2O5的含量明显高于和田玉中透闪石;玉石的颜色可分为白色、青白色和青色,随Fe2+含量增加颜色加深,半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泽,平均密度为2.99 g/cm3,硬度5~6,折射率1.61(点测).梅岭玉的特殊内部结构使其块度较大、裂隙较少,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冗里软玉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冗里透闪石玉是近年贵州首次发现的高档软玉,软玉矿体产于基性岩与燧石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上。矿石中的透闪石含量大于95%,具放射状纤维变晶结构、毛毡状变晶交织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玉石种类主要有白玉、青白玉及青玉,具弱油脂-油脂光泽,偶见蜡状光泽。矿体规模大、玉石品质佳,其成因与新疆和田玉及青海软玉不同,属于基性侵入岩与钙质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型矿床,是近年国内新发现的另一种成因类型的透闪石软玉矿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辽宁桓仁软玉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维峰 《岩矿测试》2012,31(5):794-797
利用常规检测及薄片观察、红外光谱、化学分析法,对产自辽宁桓仁的一种灰白色玉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宝石学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得其折射率为1.60,相对密度为3.08,摩氏硬度为6.5±。偏光显微镜下显示玉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及普通角闪石,杂质矿物为透辉石、磷灰石、碳酸盐矿物、蛇纹石等,呈不等粒变晶结构、叶片状变晶结构及交代结构。玉石的组构特征导致其透明度较差,颜色不均匀,具黑色斑点及绿色团块状包体。红外光谱特征与标准的透闪石特征非常相近,证明该玉石为透闪石玉(软玉),其化学分析结果与和田玉及岫岩软玉结果相近。普通角闪石的存在(已黑云母化)一定程度影响了玉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透闪石属于角闪石族矿物,与阳起石构成完全类质同象,有关透闪石和阳起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特征差异还未见有报道。本文以外观特征相似的5件广西大化黑青色阳起石样品和2件新疆塔县青玉样品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矿物成分测试的基础下,采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阳起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都表现为闪石类矿物的特征峰,与透闪石的特征峰存在细微差异,漫反射红外光谱的差异特征是鉴别两者最准确、快速、无损的依据,并且适用于任意形状的样品,符合珠宝玉石饰品实验室检测领域的要求,可为和田玉的分类分级和产地鉴别等提供科学依据。按照GB/T 16552-2017与GB/T 16553-2017规定,广西大化黑青色阳起石可定名为和田玉。  相似文献   

15.
软玉主要是指透闪石阳起石铁阳起石系列中的低铁富镁端员的隐晶矿物集合体,矿物的名称常以其Mg/(Mg+Fe2+)值来区分,即该比值大于0.9时为透闪石(和田玉),比值为0.9~0.5时为阳起石(玛纳斯玉).对于产于新疆、辽宁(岫岩老玉)和青海的17件软玉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确定其主要矿物成分均为透闪石,杂质矿物很少,衍射峰位与FeO含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衍射峰形的弥散反映组成矿物的结晶程度和粒度变化.  相似文献   

16.
“马衔山玉”是近几年甘肃玉石市场上时常出现的一种玉石品种,由于数量少且价格昂贵。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测试、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马衔山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马衔山软玉颜色多为青绿、黄绿色且籽料常见灰白色伴有“水草花”杂质的石皮。马衔山软玉透闪石颗粒细小,主要呈纤维交织结构,质地较新疆软玉稍差,油润度较青海、俄罗斯软玉强。  相似文献   

17.
近期,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商业名称为"翠花玉"的呈紫色、绿色和白色的玉石,容易被误认为是和田玉.为了查明其矿物组成及宝石学特征,笔者选取了3块样品,对其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和偏光显微镜下的观察,并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和电子探针测试等分析方法,重点对"翠花玉"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翠花玉"样品为多矿物集合体玉石,为交代成因产物,主要矿物组成为透辉石、透闪石、萤石、石英、斜长石、方解石,其中透闪石多呈网脉状分布.绿色部分折射率为1.61(点测),紫色部分折射率为1.43(点测),平均密度为3.03 g/cm3左右.样品颜色主要由紫色的萤石和绿色的透闪石致色.  相似文献   

18.
贵州罗甸玉的矿物学及矿床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甸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具有典型的毛毡状纤维交织结构,次要矿物为透辉石和滑石,次要矿物的含量及结构是影响玉石质量的主要因素。罗甸玉微量元素中Cr-Ni-Co的含量远低于交代蛇纹岩型软玉,与交代白云岩型软玉相当。球粒陨石均一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具有强烈的Ce负异常(δCe=0.21~0.34)和弱Eu负异常,与我国典型的新疆和田玉、岫岩玉差别非常明显。罗甸玉、矿区辉绿岩、地层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辉绿岩的侵入主要提供了热源,罗甸玉形成过程中大量的Mg可能来源于海水循环,稀土元素主要继承了地层中二叠系硅质岩的特征,并在蚀变过程中进一步叠加了热循环海水的信息。综合区域地质、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约255 Ma时黔南辉绿岩岩床侵入,上覆海水通过断裂体系形成大规模的热传导循环,形成厚大的外接触蚀变带,同时不断将海水中的Mg循环输送到下部,通过白云岩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及滑石化等蚀变反应,最终形成罗甸透闪石玉矿床。  相似文献   

19.
和田玉的颜色及其色度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色不仅是评价和田玉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划分和田玉种类的主要依据。和田玉的颜色是各种玉石中的佼佼者,它特有的玉色,倍受历代人们的珍视。和田玉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黄玉等五类。1 和玉田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及呈色机理可见光吸收光谱研究是宝石学中的重要手段,吸收光谱的许多特征是由各种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和配位体结构中的几何要素所决定的。通常矿物的吸收光谱所反映的信息,可以探索宝玉石的呈色机理,评价宝石的颜色质量。1-1 样品制备及可见光吸收光谱实验测试设备LeitzMPV…  相似文献   

20.
采集阿拉玛斯和田玉山料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和田玉样品,利用显微镜和背散射图像、电子探针等研究手段,结合以往全岩数据对和田玉的形成和致色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除透闪石以外,和田玉中还含有大量的绿帘石、透辉石、绿泥石、锆石、磷灰石、尖晶石、石榴石、重晶石、阳起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石墨、方解石和氢氧化铁等多种副矿物; Cr、Ni含量(100×10-6)及Mg/(Mg+Fe2+)-Si投点显示这些样品均属于大理岩型软玉(和田玉)。全岩及其微区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从白玉(TFe_2O_3=0. 33%~1. 42%)、青白玉(TFe_2O_3=0. 43%~0. 96%)至青玉(TFe_2O_3=0. 77%~3. 97%),TFe_2O_3含量逐渐增加,而且所有样品的Cr和Ni含量都分别低于60×10-6和20×10-6,说明从白玉、青白玉至青玉,颜色的加深与透闪石中铁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有关。墨玉的颜色主要与透闪石集合体中的石墨和Fe(OH)3等细脉大量出现有关。为深入研究和田玉的致色因素,同时采集了加拿大的碧玉样品进行对比,发现同样主要为透闪石组成的加拿大碧玉,除Fe外,还含有大量的Cr元素(1 400×10-6~5 100×10-6),碧玉的颜色鲜艳与透闪石C位中含有0. 01~0. 03 a. p. f. u.的Cr有关,而和田玉中Cr含量较低,在C位中几乎为0。通过野外观察和岩相学分析认为,含和田玉的镁质矽卡岩的形成经历了接触变质、接触交代变质和硫化物阶段,主要通过交代镁质大理岩、透辉石、绿帘石等矿物形成,而和田玉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多期次的细粒透闪石交代粗粒透闪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